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戴礼记·保傅》曰:“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增强学生发现、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数学教学目标,并且会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重要影响。处于小学时期的学生,其身心发展迅速,可塑性强,正是形成正确学习习惯的最好阶段。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三方面谈谈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习惯养成,以供借鉴。
通过“读、思、动”,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学习习惯
数学教材是由众多学者、专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专业特性等因素用心编著而成,蕴含着巨大的知识价值,值得学生认真阅读。但是多数学生在阅读小学数学教材时都采取走马观花的形式,很容易忽略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无法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架构。如果学生在阅读方面养成粗心的学习习惯,其弊端也将会出现在考试做题上,如:做題时未细致审题,导致答题思路模糊、答题不完整等。因此,让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教材的学习习惯是必要的,可以从“读、思、动”三方面入手:所谓“读”,就是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不能只读一半或者是跳跃性阅读,要把教材内容从头到尾都读完,这样有利于学生完全了解教材内容;所谓“思”,就是学生在阅读教材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用眼睛看”这一层面上,要用头脑去思考,对教材内容进行自我解析;所谓“动”,就是学生在阅读教材,心存疑惑无法自行解决时,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或反馈至教师,以达到解惑目的。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时,要主动做好指导工作,如指导学生审题时找出关键词,指导学生有疑惑时主动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沟通,依据教学难点、重点制定阅读思考提要以供学生自学,或者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等等。
抓好“听、写、说”,培养学生专心听课的学习习惯
数学毕竟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很多概念、原理需要经过教师的讲解才能够被学生理解,如果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就无法顺利接收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更会对教师强调的教学难点、重点视而不见。因此,让学生养成专心听课的学习习惯是必要的,可以从“听、写、说”三方面入手:所谓“听”,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课,不仅要听清教师的授课内容,还要留意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教具示范、黑板板书以及授课时的身体语言,以辅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所谓“写”,就是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要做好听课笔记,把教师所强调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位置一一标注,做到心中有数,把自己在听课时产生的疑问也记录下来,待到课后与教师或其他同学交流解决;所谓“说”,就是鼓励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积极发言,同时还要留意其他同学的课堂发言,分析其他同学的发言正确与否,假如让自己发言该如何回答,最后与教师评价相对比,以判断自己的思路是否准确。为确保学生上课时能够专心听课,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采取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愿意听、注意听、善于听,促使学生更为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水平。
紧扣“疑、问、答”,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是件正常的事情,但是面对疑难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选择迎难而上,自己刻苦钻研,或者与其他同学一起探讨,或者积极向教师请教;有的选择见难就避,自己不钻研,不向其他人求教,把问题消极搁置。可以看出,前者有助于学生学习,后者会阻碍学生学习,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培养?教师可以从“疑、问、答”三方面着手:所谓“疑”,就是突破“师问、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把“教师置疑”转变为“学生质疑”,让学生发现问题时主动质疑,营造“生问、师生答”的教学课堂;所谓“问”,就是不同学生基于对教材的不同认识,再加上自身的知识积累,提出的问题自然五花八门、价值不一,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沙里淘金”,提出具备一定价值性的问题,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所谓“答”,就是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并不立即给予解答,而是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问题,形成解题思路,找到解题技巧,这个过程可以是师生一对一进行,也可以是师生一对多进行,视具体情况而定。教师在“疑、问、答”过程中不要直接为学生解答,而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找出其中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养成阅读教材、专心听课、质疑问难这三大学习习惯外,还要养成认真观察、规范书写、团结合作等学习习惯。同时,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的事情,还需要学生家长的大力配合,在课外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训练和习惯培养。只有“校”“家”两方面的教育都不放松,行动方向都保持一致,才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正确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通过“读、思、动”,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学习习惯
数学教材是由众多学者、专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专业特性等因素用心编著而成,蕴含着巨大的知识价值,值得学生认真阅读。但是多数学生在阅读小学数学教材时都采取走马观花的形式,很容易忽略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无法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架构。如果学生在阅读方面养成粗心的学习习惯,其弊端也将会出现在考试做题上,如:做題时未细致审题,导致答题思路模糊、答题不完整等。因此,让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教材的学习习惯是必要的,可以从“读、思、动”三方面入手:所谓“读”,就是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不能只读一半或者是跳跃性阅读,要把教材内容从头到尾都读完,这样有利于学生完全了解教材内容;所谓“思”,就是学生在阅读教材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用眼睛看”这一层面上,要用头脑去思考,对教材内容进行自我解析;所谓“动”,就是学生在阅读教材,心存疑惑无法自行解决时,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或反馈至教师,以达到解惑目的。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时,要主动做好指导工作,如指导学生审题时找出关键词,指导学生有疑惑时主动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沟通,依据教学难点、重点制定阅读思考提要以供学生自学,或者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等等。
抓好“听、写、说”,培养学生专心听课的学习习惯
数学毕竟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很多概念、原理需要经过教师的讲解才能够被学生理解,如果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就无法顺利接收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更会对教师强调的教学难点、重点视而不见。因此,让学生养成专心听课的学习习惯是必要的,可以从“听、写、说”三方面入手:所谓“听”,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课,不仅要听清教师的授课内容,还要留意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教具示范、黑板板书以及授课时的身体语言,以辅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所谓“写”,就是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要做好听课笔记,把教师所强调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位置一一标注,做到心中有数,把自己在听课时产生的疑问也记录下来,待到课后与教师或其他同学交流解决;所谓“说”,就是鼓励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积极发言,同时还要留意其他同学的课堂发言,分析其他同学的发言正确与否,假如让自己发言该如何回答,最后与教师评价相对比,以判断自己的思路是否准确。为确保学生上课时能够专心听课,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采取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愿意听、注意听、善于听,促使学生更为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水平。
紧扣“疑、问、答”,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是件正常的事情,但是面对疑难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选择迎难而上,自己刻苦钻研,或者与其他同学一起探讨,或者积极向教师请教;有的选择见难就避,自己不钻研,不向其他人求教,把问题消极搁置。可以看出,前者有助于学生学习,后者会阻碍学生学习,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培养?教师可以从“疑、问、答”三方面着手:所谓“疑”,就是突破“师问、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把“教师置疑”转变为“学生质疑”,让学生发现问题时主动质疑,营造“生问、师生答”的教学课堂;所谓“问”,就是不同学生基于对教材的不同认识,再加上自身的知识积累,提出的问题自然五花八门、价值不一,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沙里淘金”,提出具备一定价值性的问题,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所谓“答”,就是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并不立即给予解答,而是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问题,形成解题思路,找到解题技巧,这个过程可以是师生一对一进行,也可以是师生一对多进行,视具体情况而定。教师在“疑、问、答”过程中不要直接为学生解答,而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找出其中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养成阅读教材、专心听课、质疑问难这三大学习习惯外,还要养成认真观察、规范书写、团结合作等学习习惯。同时,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的事情,还需要学生家长的大力配合,在课外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训练和习惯培养。只有“校”“家”两方面的教育都不放松,行动方向都保持一致,才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正确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一个“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