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言语表达 让学生轻松写作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lin1983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对各年段都提出了明确的习作要求:三年级段主要是培养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最近两年,我从事低中段的语文教学,也特别注重激发孩子的习作兴趣,引导他们从关注文本的言语表达开始,扎扎实实地打好写作的基础,探寻一条适合学生写作起步的学习规律。但是,在批改学生写的习作中,我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无序——层次不清,结构不合理
  三年级学生在一开始写作的时候,总是出现语序、段落颠倒,词语运用错误或者表达不够恰当的现象。比如,有一个学生写小金鱼的观察日记时,先写了小金鱼的外形中的头、嘴巴,然后写小金鱼的吃睡与自己的友好相处,最后才写到了小金鱼的尾巴、鱼鳍。
  这一习作在层次上是混乱的,文章结构不合理。很明显,学生在写观察日记的时候有对小金鱼外形、生活习性等的描述,但是在整合写作素材方面显得没有章法,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导致一篇文章的思路较混乱,给人一种“拼凑”文章的感觉。
  (二)干巴——有骨无肉,表达不具体
  学生写作时,表达内容单一枯燥,是最常见最普遍的毛病。很多孩子好多时候把事情从头到尾像记账一样记录一遍,就满足了。如,一开学,一个女生在写自己如何想念远在北京读书的妈妈时,用“我真的太太太太太太……想想想……我的妈妈了”这样的句子。这种表达,能反映出这个阶段的孩子对生动具体的表达这一要求所能达到的高度。这些句子所想要表达的意思,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样的形式大家是不能接受的。这些句子如果成了孩子们表达的普遍现象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表达练习原有的意义了。
  (三)因袭——人云亦云,内容不丰富
  引导学生在写话的时候,教师常常会让他们仿造文中的段式,这本是一个好方法,但长此以往,也会养成一些孩子的惰性。他们在写作的时候,就习惯用上课文中的句子,或者在此基础上稍稍作些改动就算完成任务。比如,在学完《富饶的西沙群岛》后要求用几句话来表达一下你家乡的美,就有学生这样写:“我的家乡是一个小山村。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用“有的……有的……”写句子时候,大部分学生都写“下课了,同学们有的跑步,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
  二、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呢?
  (一)缺乏认识,害怕表达
  对于写作,学生认为是在老师的指令下才进行的一项学习行为。在孩子看来,这与抄写词语等作业一样,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并非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表达形式。其实,写作就是一种自我内心的抒发,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说白了,就是你要是思念妈妈了,你就应该生动、具体地表达出来。你经历过的事情,通过文字表达,让更多的人了解。
  (二)缺乏创意,机械模仿
  阅读、作文需要个性。很多学生对自己写的句子、文章要求不高,没有具体的办法使得文章丰富多彩,没有想过表达是自己的独特体验,所以没有积极地去观察、关注、迁移。因此常常局限于自己经历过的事件描述,停留在介绍的范畴上,进行机械的解说,写作的内容基本局限于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很少涉及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看法、对世界的感受,文章往往单调乏味,缺乏个性。
  (三)缺乏兴趣,任务观点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宁愿抄写三篇文章也不愿意自己写一篇文章。可见,大部分孩子对习作抱着一种完成任务态度。稍微好一点的孩子则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奖励制度,迫于老师和家长的监督,能比较积极地去完成写作任务。因此,从源头上讲,学生没有真正明白书面表达的真正意义。
  (四)缺乏技巧,难于达意
  教师平时对写作十分重视,但指导写作的方法不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的是让学生“随便写”的方式,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么一来是减轻了学生对写作的心理负担,但是长此以往,在这样的无要求、无章法下会导致学生写作能力提升不快、言语表达的形式单一的毛病。我们应该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的信心和热情,关注言语表达形式的多样性。
  三、提高习作能力的策略
  针对以上原因,我觉得必须找到一条既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又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为此,我加强了文本言语表达形式的教学与实践,关注了写作的多种言语表达形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正如钱正权老师所说:“语言形式承载内容和含义,其间隐藏着文章的秘密和作者的智慧与表达技巧。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一)积累言语素材,形成运用组块
  关于文本言语表达形式,一方面要关注习作中的外在言语形式,它是文章的骨架,是一种涉及构词、构句、构段、构篇的框架模式;另一个是关注习作中的内在言语素材,它是一种涉及好词、好句、好段、好篇的材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好段,孩子心中有好东西,不怕写不出来。习作有一定的规律,需要从最基本的积累言语开始,积累多了、吟诵多了,到了一定量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反映到他们的习作中来。
  我们要指导学生用好“摘抄本”。对于摘抄本,一方面我们可以摘录课内外书籍上的好句、好段;另一方面,我们可摘抄同伴习作中出现的好句、好段,并且这些摘抄要有分类。例如:人物外貌类、自然现象类、心理活动类……每天语文课中,利用3分钟时间引导学生读读、品品、背背。
  这样分类地进行言语素材积累,有利于在学生的头脑形成言语块状的记忆,便于运用。
  (二)积累言语范式,以利迁移运用
  言语内在素材一旦建立后,我们就需要考虑怎么样布局谋篇的问题。对刚进入写作的三年级孩子,我们应要求他们积累一定的整体言语框架的范式,并在积累、模仿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作。因此积累言语表达的规范形式,在孩子写作的起始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请看孩子的写作片段:“校园的柳树非常有趣!春天,柳树抽出枝叶,长出嫩绿的叶子。夏天,柳树的叶子长得很茂盛,一条条枝叶垂下来,像一把把破雨伞……”
  这是三年级孩子在学完《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小兴安岭》后完成的观察日记。这个孩子的文章言语表达形式,有了一副很好的骨架,但是内在的言语素材还是显得非常单薄。经观察和指导后,他有了这样的发现:“夏天,柳树的枝叶密密层层的,几乎遮住了枝条,一条条绿色的‘长辫子’顶住了炎炎的烈日,远远看去,像一把把柔软的小绿伞守护在小溪的一旁。每当时候,小蚂蚁、小甲虫纷纷爬过来,躲在树荫下‘乘凉’”。
  接下来,就是对整篇文章的字、句、段、篇进行一次修正,使得这样经典的文章段式能够常驻孩子的习作库中。这样能够牵引出许多类似的文章,这对学生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学会积累、学会模仿、学会表达、学会运用。
  (三)形成言语风格,达成创新写作
  1.在言语表达内容上求新 。刚进入写作起步阶段的三年级学生,表达的内容是否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是否写好文章的前提。因此,我们在选择表达内容的时候应尽量地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表达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自己的真实感受、自己的所见所闻等。教师要善于把握孩子们身边的一些“陌生感”、“有兴趣”的事物;带领孩子观察一些事物;鼓励孩子写出真实的感受。比如,有一天,一直长发的我理了一个短发。当我走进教室时,全班学生都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很明显,眼前的“陌生化”的老师对他们来说,心中一定有许多感慨。于是,一篇以“老师的新发型”为主题的文章诞生了。在习作中,每一位学生都以自己的视角描绘、评论老师的新发型。
  2.在言语表达技巧上求新 。对刚学习写作的学生来说,学习一定的写作技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让学生学会动作、神态、对话、心理活动、环境等言语表达的基本技巧,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而且降低写作的难度,使学生爱写。在写动作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关注这个动作是怎么做的,这样才能使言语表达更生动。在写对话的时候,学生需要把能够表达人物主要想法的句子真实地记录下来,并同时关注人说话时的语气与神态,这样对话描写就活了。至于人物的心理活动,言语表达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把真实的心理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就是最好的。比如 ,在学完第五册第六单元后,单元的写作主题是:介绍一个地方。孩子们对写景的文章都比较头疼,不知从何着手。于是,我让每一个孩子选定一个地方,然后把所有能够说明这个地方特点的话语都记录下来,包括地理位置、风景名胜、风俗习惯……这样,孩子们会发现,虽然每一句话语都能够表达出某处的特点,但是杂乱无章。于是,指点孩子进行梳理,或按照路线,或按照季节变化,或按照前后对比等,梳理出一种顺序来进行表达。这样既能突出某一处的特点,也能使得文章有条理。
  3.在言语表达形式上求新。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对刚入写作之门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提言语表达形式上创新的要求似乎是太高了,但是我们可以尊重孩子们自己独特的表达形式。例如,先前那段“我真的太太太太太太……想想想……我的妈妈了”的文字 ,我们换一种表达形式,可能效果就不一样了,更能表达出思念母亲的那份情感。我告诉孩子,每一句都可以用“我很想妈妈”开始,你平日的生活中那些事让你想到了妈妈。修改后,这个孩子这样写:“我很想妈妈。早上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想起妈妈在的话,她会常常唠叨我穿这个换那个。我很想妈妈。每当在校门口跟司机叔叔道别的时候,都几乎喊成‘妈妈,再见’ 。我很想妈妈。晚上睡觉的时候,没有人给我讲故事了,只听见爸爸跟我道晚安的话语。我很想妈妈。经常,第二天醒来,我的枕头是湿湿的。”同一个意思,不用的言语表达所带给读者的语言魅力、感染力和震撼力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语言形式的秘密。
  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先有写作的内容,再到合适的表达形式,当然也可以先有语言表达形式,再有写作内容。不管怎么样,关注学生对言语的表达形式,会让三年级的孩子比较轻松地写作。
其他文献
朝云小学是一所年轻的小学,很荣幸能成为重庆市“领雁工程”100所项目学校之一,我们也本着“学腾飞之技、随领雁翱翔”的精神,在示范校重庆市人民小学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我
数学思维,应从小学生开始启智。 Mathematical thinking, should start from the pupils Kai.
一曰:未读先思。拿到一本书,浏览目录,仅记住章节大小标题。即将书合上,按照书上提出的命题和结构进行思考,构成一本书的轮廓。然后开卷读之,边读边与自己推想的那本书进行
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更确地说是从受精卵开始的),所以先讲种子。让学生学习“种子”的目的是要使他们了解:为什么一粒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成为幼苗?这
正如所知,结构式是有机化学语言中的文字部分。就象语言表达,需结合发音和正确的文字书写一样,在第2—7单元主要研究怎样准确画出和命名分子结构,并如何摹想这个分子所代表
在进行农业生产知识课“水稻病虫害防治”一课时,我在教学上有些思想活动。一种是用老方法进行教学,这就是脱离实际的注入式教学,充其量利用些掛图标本加强直观性。但是从长
我们学校是一所三年制高中。每当我们看到一批批合格的毕业生奔赴高校学习,奔赴四化建设岗位时,心头总是涌起一股欣慰、自豪之感。在我们的观念中,合格不仅是学习优秀,身体
在讲根的吸水作用之前,先做了一个“细胞吸水的实验”。这个实验,虽然方法简单,现象明显,但要使全班学生都能观察清楚液面变化情况就困难了。为克服这一缺点,我们对此实验做
当前,生物学科的教学改革有什么问题和阻力?如何进一步开创改革的新局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访问了安徽省民盟副主任委员安徽大学副教授周翰儒先生。发展的趋势周翰儒说,改革
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创新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创新,既要体现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性,赋予现代化过程以鲜明的时代特点;又必须体现现代化过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