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裔美国作家作品看民族文化的认同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wy5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春香女士》向全社会提出一个问题:华裔应该如何在美国社会找到存在感?作品似乎给出了答案,即先回归中华民族本民族文化,再寻找自己在美国文化中的存在感。获得国家认同,却并未获得民族认可及文化认同,华裔在身份困境与文化的格格不入中寻求自己的存在感与出路。本文以文本为基础,从民族文化认同的角度出发,探寻水仙花作品集《春香女士》中华裔身份困境形成的原因,并在作品中寻求解决身份困境的方法。以史为鉴,使读者认识到在当今国际舞台上以文化立足的重要性。
  关键词: 华裔 身份困境 民族文化认同 《春香女士》
  文学研究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是“身份”问题。为了探寻“身份”,文学批评者将世界划分为自然界和人类世界,又将人类世界划分为东方和西方、男人和女人、自我和他者等。在不少西方人的眼中,人类世界亦可被分为白人和其他有色人种,“被上帝选择的人”和“等待被救赎的人”。一直以来,深色瞳孔、黄皮肤的华裔处于两个民族身份的“拉扯之间”,在西方世界努力寻求自己的身份及定位。作为一位华裔作家,水仙花将移民初期华裔美国人在两种身份及文化中的“拉扯”刻画得淋漓尽致。华裔美国人得到美国国籍,成为法律意义上的美国人,其身份得到美国国家的认同。不少美国白人并不承认与接受这些黑头发、黄皮肤的美国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即便得到国家认同,华裔却并未获得民族认同,并未真正被美国社会人群所接受。因此,制定规章制度并将维持秩序的是法律,真正把一个国家凝聚在一起的是民族认同感。
  一、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拉扯”之间
  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中国人,水仙花拥有轻松可以让自己进入白人圈的外表及名字——艾迪斯·蒙德·伊顿,她却选择“水仙花”这个典型的中国人名字来出版自己的作品集《春香夫人》,足以表明她对自己华人身份的认同。五岁开始接受“中国是一个需要英国教化的野蛮国家”,年少的水仙花不敢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害怕成为“他者”。教育即传播文化的过程,从美国教育不难看出,华人在美国文化中被“妖魔化”。成年后,水仙花愈发想要了解中国,她走进唐人街,走近自己在这个国度的“亲人”。她将这些人的故事记录下来,编辑成册。《春香夫人》在讲别人的故事,也是在讲水仙花自己,在讲所有华裔在白人文化中的挣扎,她在作品中提出华裔身份困境问题。
  “派特与潘”中,被华人家庭收养的美国男孩,最终离开将自己养大的华人父母。学校教育使他意识到自己与华人家庭的不同,他选择断绝联系,远离这些“他者”,回归自己的文化。当民族文化与个人情感发生冲突时,美国男孩选择回归本国文化,因为文化根植于灵魂深处,不容撼动。“在自由之地”中,水仙花讲述一个中国家庭在美国的经历,李春带着儿子去投奔已在美国站稳脚跟的丈夫红星。船抵达美国大陆后,负责上岸登记的官员说孩子没有身份证明,不允许着陆。孩子被带到美国人的暂留所,由美国白人女士照顾。一个月后,李春去接孩子回家,孩子却“怯生生地躲在白人女士身后”(Sui Sin Far, 1912:177),对李春喊:“走开!走开!”(Sui Sin Far,1912:178)在暂留所生活的一个月,孩子生活在美国文化中,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抗拒自己的母亲。孩子回到家庭后,依然会习得中国文化,建立起民族意识。当人们不再共享同样的文化环境时,亲情与民族的天平会倾向民族这一端。当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发生冲突时,民族文化总是得到更多的重视。在“拉扯之间”,华裔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二、华裔的困扰——文化的格格不入
  人们要融入一个群体,就需要和群体内的人产生联系,交朋友可以被看作一种融入群体的方式。在“新的智慧”中,中国男人吴三奎在美国生活七年,期间并未与妻子相见。当妻子带着儿子来美国与他共同生活时,三奎的美国朋友爱达表示费解。她难以理解中国人的爱情观,三奎与妻子都深知,陪伴彼此是责任。“责任”二字,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爱达说:“一个男人与妻子分开生活很多年,而他们的交流还要通过别人的信件,这难道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吗?”为了责任而在一起,是美国人难以理解的价值观。三奎与爱达的友情,亦是传统中国妇女无法接受的。当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共同冲击,为了家庭,三奎选择回国生活。在故事开篇,三奎说:“我真的非常喜欢被美国化。”足以见得,三奎不排斥美国文化。最终选择回国生活,可以看作是回归中国文化。人们很容易欣赏一种文化,却很难做到理解。“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共享同一种文化的人,更容易互相理解。
  三奎的老婆宝琳代表的是传统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中的无处安放。她难以理解,更难以接受西方人的异性之间的友情。宝琳的抓狂与无助,代表的是大部分华裔在刚刚进入美国文化时的无助。他们难以理解这种文化,便与美国社会产生距离。美国文化对中国人的排斥,又增加华裔与美國社会的距离。这种距离,增加戏剧化张力。然后生活不是戏剧,这种距离只会增加华裔在美国文化中的挣扎。三奎与宝琳选择回国生活,拉近自己与本国文化的距离,这种回归可以保证两人接下来生活的安稳与平静。同样,绝大多数华裔初入美国社会面临的都是文化的格格不入的问题,华裔要融入美国社会应先考虑文化融入问题。
  三、回归本族文化——华裔在美国社会的出路
  水仙花在作品中,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展现出华裔的身份困境,也向社会提出“华裔如何在美国社会立足”的问题。她在作品中写道:“我将我的左手交给西方,将右手交给东方,希望他们不会破坏中间这个不重要的‘连接杆’。”(Sui Sin Far,1890:13)水仙花把自己的存在当作中美之间的连接杆,她期待架起两国文化相互融合的桥梁。在美国社会生活的许许多多的华裔,与水仙花扮演着同样的角色。中国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去到美国大陆,背井离乡的行为表明了他们想要在美国社会立足的决心。支撑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是文化所形成的意识形态。因此,在一个国家立足,就是在一种文化中立足,即接受并适应一种文化,同时被这一文化所接受。   关于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的身份困境问题,水仙花似乎在作品中给出了答案:每一个小故事中,主人公最终的选择,便是水仙花给出的答案。经历了两国文化的碰撞与冲击,一些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终,绝大多数故事的主人公最终都选择回归到自己本来的民族身份。在《春香女士》作品集中可以看出,当亲情、友情和爱情面临身份抉择时,拥有同样文化背景的人,更容易做出相似的选择,这个选择往往是回归到本民族文化身份。文学中的文论领域关于形式主义的研究中有这样一个说法:“文学形象的感知正相反:它有意识地使被感知对象变得困难,使它和读者原有的体验变得困难。”(朱刚,2006:5)华裔在美国的生活,亦不同于国人的正常生活。对于国人来讲,华裔的生活亦是一种被“陌生化”的生活,国人也很难真正理解及体会其在美国社会的挣扎。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出发,反观华人对于许多移民到中国的“合法中国人”的态度不难发现,从外表就可以判定这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不同的是,中华民族本源的文化是谦逊友好,因此每一位移民都可以得到平等的对待。华裔若想在美国社会立足,则应当先回到“本我”(朱刚,2006:140),拉近自我与本我的距离,更接近原始的自己,才能更好地定位自己。华裔若想在美国社会找到准确的位置,需先回归并接受中华民族文化,以华人独立的姿态在美国生活。
  四、结语
  华裔融入美国社会的过程,即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碰撞并相互融合的过程。回想第一批中国移民,被当作“不干净”的人安置在一个叫作“天使岛”的小岛上,美国大陆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回看中国工人被当作免费劳动力,为美国人建造跨洲铁路的历史;翻看美国电视连续剧中以伪满洲为代表的中国人形象;中國人在美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弱”者形象一览无余。在闭关锁国的年代,中华民族在国际社会中并无一席之地,甚至受人欺凌。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当时的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站不稳脚跟,中国人自然难以被他国成员接受。华裔若想融入美国社会,中华民族的文化应该首先被美国社会接受与认可。只有文化得到认可,他人才有兴趣继续听你想要讲述的故事、看你描绘的画面。水仙花作品中那个时代的华裔处境已然成为历史,当代华裔在美国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春香女士》作品集,在当代的意义应该是以史为鉴,引发当代人更多的思考。国家发展迅速且稳定,中国以大国姿态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人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界的眼前,华裔在美国的生存处境有所改善,如许多华人已经成为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人员。华裔处境的改变,归因于国家的强大。国家强大,中国人文化才会得到关注与认可。历史的意义或许在于警示与提醒:警示曾经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提醒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同时努力向前。如果说水仙花作品中的那一代华裔的任务是生存的话,那么今天华裔的使命是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参考文献:
  [1]Far, Sui Sin. Leaves from the mental portfolio of an Eur-
  asian[DB/OL]. http://essays.quotidiana.org/far/leaves_mental_portfolio/,2018.
  [2]Sui Sin Far. Mrs Spring Fragrance and Other Writings[G]. 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5.
  [3]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项目属于: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yjs201770)。
  指导教师:刘少杰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讨论稿)的指导下,本文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改革为例,叙述了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和取得的成绩,旨在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做出探索。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分层教学 评价机制  2015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推出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
摘 要: 本文对剧本中的主要人物伯特伦和海伦娜进行研究。在海伦娜眼中,伯特伦英俊勇敢;在老一辈人眼中,伯特伦不孝又堕落。作为一个角色,他的存在只是为了展现海伦娜的耐心,但是他的性格和海伦娜的感情与主题存在紧密联系。海伦娜虽然没有贵族身份,却有高贵的品质,她身上所具有的许多美德令她获得伯爵夫人甚至是国王的认可。  关键词: 高贵 贵族 美德 海伦娜 《终成眷属》  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试图写一个道
摘 要: 本文选取可口可乐视频广告为语料,以概念隐喻理论和多模态隐喻为理论基础,从认知角度分析可口可乐广告中存在的多模态隐喻、呈现方式及特征,从而尝试解读广告中的认知意义建构。  关键词: 可口可乐视频广告 多模态隐喻 意义建构  1.引言  部分隐喻研究仅局限于纯文本,即语言结构和语言系统本身及其社会文化和心理认知的关系(朱永生,2007),然而研究者渐渐发现,语言不是交流的唯一媒介,许多非语言
摘 要: 利川方言和费县方言中有许多特殊的“很”类程度副词,极具地方特色。本文对两大方言中的“很”类程度副词进行了分类,并结合具体实例,深入探讨了两大方言的“很”类程度副词的语法功能。  关键词: 利川方言 费县方言 “很”类程度副词 分类 语法功能  程度副词表示性质状态的程度或者某些动作行为的程度,经常用于限制、修饰动词或者形容词[1]。“很”类程度副词是程度副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用在动词
摘 要: 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关系到新一代青年的思想认识与国家的兴旺发达,而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实践活动是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要环节,然而近年来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  关键词: 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 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  一、社会实践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的必要性  2007年5月15日,
作为阿加莎笔下最热门的小说之一,《东方快车谋杀案》(以下简称《快车》)经历了多次的电影改编和翻拍。2017年新版的《快车》在已有的1974年版和2010年版的基础上,由肯尼思·布拉纳执导进行了再创作。然而,对于这次电影的改编,观众反响并不热烈。在内地上映24天,《快车》累计票房是23003万,观众评价也以两星、三星居多。由此也引发了我的思考:面对同一个小说故事文本,以及众多珠玉在前,电影应该如何翻
摘 要: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文化选择的过程,地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馈赠,更是人们不断创造与积累的精神财富。本文着眼于将苏州地域文化开发为课程资源,研究以语文课堂传承其文化精髓的意义,介绍本校语文课程教学实践对地域文化的创造性利用与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 地域文化 高职语文 传承研究  地域文化是华夏文化中的灿烂篇章,是通过一代代国人薪火传承的民族精神之花。来源于传统文化,是在大传统文化指导下衍生出的
摘 要: 自1991年出版以来,随着对《心灵史》的研究与探讨渐成“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该书作者张承志的知识分子形象也一度变得陌生且复杂。以两版《心灵史》为中心考察张承志的文学及社会活动会发现,其知识分子形象的建构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对作为哲合忍耶信仰——束海达依的认识的发展史。正是在对这一集体信仰的体认、捍卫及修改中,他圆满地修完作为其个人心灵的束海达依之旅,向世人展示出一个有责任担当的当代知
摘 要: 公共选修课在大学课程学习体系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学院的本科教育教学水平要注重建设公共选修课的合理性、实施的效果性,加强和完善公共选修课建设,探索适应学校的公共选修课实施与管理体制,对于院校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转型地方本科院校 公共选修课 实施现状  转型地方本科院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实施公共选课课程?认清发展道路上客观存在的不足,是加快院校适应本科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其传播的广度和践行的深度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的发展及我国社会思潮的变化。通过对儒家价值观传播的深度剖析,在扬弃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一种渠道:以儒家“修身”思想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以“社区文化”为重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播 儒学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