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让学习真正发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dsly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清代诗人袁枚《所见》一诗描绘了一位天真烂漫的儿童形象,诗作的语言浅显易懂,却被安排在了五年级。如果还一直沿用既有的教学模式,读古诗、解诗意、品意境、广积累,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其收获必定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依据五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和原始经验,重新研制适切的教学内容,在少教多学理念的浸润下,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提出要少教诗歌大意,多学拓展想象;少教无效感知,多學练笔实践;少教诗歌表层,多学内在意蕴的教学策略,以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拓展想象;实践练笔;内在意蕴;少教多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5-0082-01
  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一诗以形象而生动的语言刻画了一位天真烂漫、可爱顽皮的儿童形象,诗作的语言浅显易懂、语同白话,却被安排在了五年级。如果还一直沿用既有的教学模式,读古诗、解诗意、品意境、广积累,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其收获必定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依据五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和原始经验,重新研制适切的教学内容,在少教多学理念的浸润下,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一、少教诗歌大意,多学拓展想象
  “少教”并不是不教,而是要精教。这对于教学内容的研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不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经能够凭借自己的认知能力或多或少地读懂文本的内容。因此,教师必须从具体的学情入手,将教学内容聚焦在学生未能发现或者未能感知的内容中,从而让学生在“少教”的前提下“多学”,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以《所见》这首诗为例,由于诗歌的内容不难理解,五年级学生一读便懂。于是,教师在初读环节之后,直接要求学生以接龙的方式,指名四位学生按照句子的顺序,直接说说诗歌的大意。随后,教师并没有在这一层面牵扯过多精力,而是引领学生尝试将自己看成诗人,通过自己的想象来还原所见到的情境,在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对其他未在诗歌中展现的细节进行适当地拓展补充,从而促进学生想象和描述能力的不断发展。在学生分享交流中,教师相机指导,并着力让学生形成描述环境、细化儿童言行细节的意识,将诗歌的内容在想象、拓展、描述的过程中改编成一首典型的记叙文,让一个鲜活而可爱的儿童形象映入每个“小诗人”的思维意识中。
  二、少教无效感知,多学练笔实践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针对这首诗相对简单的特点,教师如果一味地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诗歌大意理解的层面中,学生就会有味同嚼蜡之感,严重时直接导致厌倦情绪的产生。因此,教师要设置具有思维含量的语言实践活动,让阅读教学成为一场思维的探寻之旅,让学生形成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从《所见》这首诗歌来看,诗人着重描述了儿童骑黄牛、唱歌、闻蝉鸣、闭口立等内容,而对于事件结尾,如儿童究竟有没有捉到蝉等并没有直接言明。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从诗歌表达的细节入手,印证自己的观点。随后,教师点明这种不直接写明结尾的方式,叫做“开放式结尾”,并要求学生感受这种结尾形成的表达效果。紧接着,教师让学生细致阅读了一篇学生的习作,该文描述了老师不在场时,同学们在课堂中的表现。教师要求学生模仿诗歌“开放式结尾”的方式,为这篇习作增设一个意犹未尽的“开放式结尾”。
  在此,教师正是紧扣诗人创作时展现出来的写作策略,引领学生在精体悟的基础上进行深模仿、深练笔,将“少教多学”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三、少教诗歌表层,多学内在意蕴
  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每一首诗歌都是一种文化的体验。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古典诗词的教学就不能完全停留在单一的诗篇中,而是要让学生以教材诗歌为出发点,将教学从关注一篇向关注某一种文化现象出发,真正促进学生文化的感知。
  在教学完这首《所见》之后,教师为学生拓展了关于诗人袁枚的资料,让学生对袁枚其人形成了一定了解:袁枚是一个永葆童心之人,生活富有情趣,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美食家。70多岁时,还经常游历名山大川。袁枚提出过著名的快乐秘诀,即“足不老”“笔不老”“心不老”。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重新站立在袁枚的视角对这首诗进行关注,在诵读中感受诗作背后所蕴藏的老人的顽童形象。最后,教师向学生拓展了关于袁枚的另外几首诗,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探究,进一步了解袁枚,了解袁枚的诗歌。
  总之,“少教多学”就是在每个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重新研制适切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动力,让学生真正在学习中有所收获,为核心素养的高效发展奠定基础。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节选自语言大师季羡林的散文《再返哥廷根》。这篇短文如同一朵清新的小花,课题好比富有内涵的格言,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情愫,心中总有涓涓细流在流淌。题眼“让”,衬托出花景的奇丽,凸显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族的奇特。  这单元的主题是异国风情。单元导读明确指出: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
[摘 要]课外阅读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农村小学,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学生阅读基本上不动笔墨、方法单一、阅读面窄、阅读量少、阅读效果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为学生选择好书籍、营造读书的氛围、提供交流的平台,并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读书。  [关键词]阅读兴趣 阅读氛围 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摘 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走向的主要参考依据。其落实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笔者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教学生成中落实目标。以《梅兰芳学艺》一课“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达成为例,浅析落实教学目标之策略,即落实教学目标需要结合学生实际,落实教学目标需要渗透学法指导,落实教学目标需要营造良好情境。  [关键词]生成;目标;实际;指导;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
[摘 要]在新课标指引下,语文教学更加开放地向课外拓展延伸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语文教师教学时应适当的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水乡歌》的教学可增加量词的训练,构建课文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练习表达等,以扩充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 拓展 延伸 学习空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8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摘 要]阅读教学应将重心聚焦在典型语段和语言句式上,引领学生积累表达策略,从而内化语言。课堂中要重揣摩,在自主发现中获得言语经验;重复述,在组织调配中促进语言积累;重历练,在实践运用中生成智慧,从而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生长。  [关键词]言语智慧 生成 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7-073  《恐龙》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第
[摘 要]课堂教学实践就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实施途径。只有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以《生命桥》为例,浅谈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质疑能力;提出问题;激活思维;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1-0075-02、  【案例
[摘 要]要更好地把握学情,以学定教,就要在微课和前置性学习单上下功夫 。翻转课堂,针对学生的先学,分析取样,制定学习目标,让学生的学更有针对性。在实践中,我感受到翻转课堂的好处。  [关键词]把握学情;以学定教;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4-0068-02  如何让课堂更加高效呢?课程整合是个关键。而在整合的过程中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此诗为理学家朱熹的名作,借半亩方塘的清澈如明镜,比喻读书获得的体验,揭示出读书有得时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的境界。这首诗借景寓理,内涵丰富,引发许多人生的思考。  古诗教学是重在情还是重在理,这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就《观书有感》而言,景物为情理所在,也是理趣的根基,为此我抓住情理,学用结合,进行了巧妙的引导和设计。  “一疑”:巧悟内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以散文化的手法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 ,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的人都赞不绝口。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之间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说她不普通,她实在又太普通,每天洗衣、择菜、淘米、喂猪,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平凡,日夜操劳,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训练要把握好读写结合的联结点。教师从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花瓣飘香》一课中的对话入手,引导学生写提示语,以读导写,从而达到了高效读写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源点 读写结合 以读导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7-075  【设计理念】  读写结合旨在通过练笔活动促进言语形式与写作方法的迁移。在练笔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