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组织中的协作陷阱

来源 :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dl00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协作是为了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协作而协作。大组织内部的协作也有各种各样的陷阱,下面介绍四种情况,如果能够尽量避免,就会少走很多无意义的弯路,少很多浪费,业务结果自然就会好起来。
  1.被概念所困 概念和故事是双刃劍,用得好会让组织高效实现目标,用得不好,轻则浪费时间和成本,重则贻误战机、失去人心。要用好概念和故事,首先需要有正确的“发心”,要成就组织而不是成就个人。其次,要对概念有深入的理解。再次,概念不能过度抽象。最后,过度借助类比来理解概念,容易得出错误的认识。
  2.解决假问题 陷入假问题陷阱,一种情况是团队的系统思考能力不足,对问题的分析深度不够,导致认识表面化或局限性。其中典型的情况是组织希望通过解决意愿问题来代替解决能力问题。另一种情况,是被自己的“职责范围”限制。虽然对问题有整体理解,但是若要真正解决问题,则需要与其他部门一起协作。解决假问题还有一种情景,就是负责人自己就是问题的一部分,而解决真问题会损害自己的利益。
  3.假装解决问题 这种现象的一个来源,是使用不合适的工作方法,或者虽然使用了合适的工作方法但缺乏驾驭能力。例如,源自通用电气的群策群力工作方法,经常会使用不当。对于长期存在、复杂度高、涉及很多权衡面的问题,群策群力中提出的建议往往是局部解决方案,无法直接应用。但是,如果把它看成是一种结构化的头脑风暴,把输出作为系统性解决问题方法论的输入,就会有不错的效果。
  4.不讲为什么 当外部环境模糊多变时,具体目标本身也许需要在执行时进行适当调整,才能实现更高层面的目标。要想实现这种良性的双向互动,做到创造性执行,在大组织中需要多讲“为什么”,即提出工作要求的人解释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执行工作的人要理解为什么,不理解的时候就要问。
其他文献
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张、贡献不断增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国数字经济正面临政策红利释放、产业转型和经济转型等三大难得发展机遇。本文通过探究数字经济背景下苏作红木家具数字营销策略,运用数字营销帮助苏州传统产业转型,以提升苏作红木家具企业的经济效益。
2020年RCEP正式签署,成为全球最大的自贸协定。本文选取2013~2019年数据进行指数分析,研究RCEP成员国与中国的贸易互补性、产业内贸易情况。研究发现:RCEP成员国与我国的贸易互补性较高,但产业内贸易程度偏低,存在着巨大的贸易潜力,推进RCEP各项政策落实,加强各国合作是互利共赢的。
运用我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人均娱乐型消费支出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但对人均衣食住行消费支出的影响是负向的。从区域差异角度来看,数字金融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东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国内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冲击国内的各行各业,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就业竞争空前激烈,未来形势的不确定性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就业规划。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探究政府、高校、大学生稳定就业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