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信息时代省级党报国际版如何突围

来源 :中国记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kdkfjklds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取长补短”:以思想取胜,避免新闻同质化省级党报缺乏制作国际新闻产品的条件,既没有专业报纸(如《环球时报》等)的独家新闻优势,也没有都市类报纸的资讯大容量.面对局限,要“突围”,首先要立足导向,以思想取胜.如果经常刊发一些深入问题核心、进行精辟分析、提出独到见解的评述,那无疑会增强报纸吸引力.
其他文献
2010年2月23日,我离开了从事13年的报纸行业,正式成为网络媒体的一个新兵。那一天起,我不再隶属于报纸,踏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环顾周遭,发现身边不少纸媒好友纷纷加入新媒体
转型时代需要变革型人才谈到新媒体,如果在前两年,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神秘感和不确定性。但是到了今天,无论是新媒体软硬件,还是各种理论,人们已毫不陌生。所谓新媒体,新就新在
有专家预测,未来3-5年,我国新媒体人才和媒体融合人才的缺口达60-80万人.传媒业从来人才济济,新媒体为何会产生如此大的人才缺口呢?新媒体,全业务,高要求新媒体的“新”相对
媒体平台的对比本文所指传统媒体新闻网站,特指由报纸主办的新闻网站,这类网站大多仍依托报纸生存.虽然各家报社都会在内部高层会议中谈到“今后不办网络就会死”,但真正把报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也考验、考核着媒体和记者,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开展报道,也伴随着自身的总结、反思……“7·23”事故发生后,在各方积极组织开展救援的
7月23日晚上,一个普通的周六晚上。此时,很多人正在享受着闲适的周末时光。晚上8时30分,这份闲暇被一声巨响打断。甬台温铁路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
为纪念新华社成立80周年,本刊从今年第5期开始刊登由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新闻理论与新闻史研究室撰写和整理的《新华社历史上的第一》。让我们从这些“第一”中重温新华社的历史
初期阶段1.社会的迷狂与英雄的神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在探索中前进,人们在忙碌之余回顾历史、重温战争年代的动荡以及对抗战英雄的崇拜之情日益高涨,艺术创作者们一度陷
2011年7月2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赵月枝所著《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专家评析暨传播学
新闻服务性和实用性不足是当前党报面临的一个较具普遍性的问题。增加党报新闻与读者关联度,是丰富新闻表达方式的重要一环。试举一例:广西林业部门组织对某个森林生态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