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程,我们的语文课堂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很大的进展:学生作为生命的个体得到了应有的尊重,课堂呈现出民主开放的状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渐浓,综合学习能力逐步提升。但毋庸讳言,其间也夹杂着“虚、闹、杂、偏”的现象,存在着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课堂上出现了“散乱的活跃”,一时间,“礼花渐欲迷人眼”,一些人感到困惑:语文课堂究竟要不要披上华丽的装饰外衣。课堂上五彩缤纷、沸沸扬扬的表象下,涵盖的究竟是什么?笔者以为,当前的语文教学应力求还原语文味,回归语文本色,要在平淡和简约中追寻语文昧。
平淡即平实淡雅,如水墨兰花,似西湖龙井,清新自然,落落大方,自有一种品位:气质和境界,语文教学也需要追寻这种洗尽铅华才能呈现的真实、朴素与隽永的语文味。
简约呢?汪潮教授说得好:“简约不是简单,它是一种课常感受;简约不是随意,它是一种精湛设计;简约不是低能,它是一种高效整合;简约不是无为,它是一利暾学境界。”那么。怎样在平淡和简约中追寻语文昧呢?
一、务本。
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究竟为了什么?可以这么说:是为了掌握语文这么一种交际工具,又是为了吸收精神方面的营养,打下人生的底色,语文要以人为本,要促进儿童的发展。强调“语文”和“人”的关系,是新~轮课改最本质的东西,语文教学就应该来务这个“本”。
1、 走出误区,还原语文味。让喧嚣和浮躁远离我们的课堂,这是谦改进入反思阶段我们首先应该做的事情。
第一,要挤干“虚”的泡沫。时下不少语文课,尤其是公开课,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端,花样百出,内容庞杂,课件繁杂,可就是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就是不写字,少读书,以至于基本的识字任务完不成,短短的课文读不熟。因而,语文课要“消肿”、“瘦身”,删繁就简,削枝去叶,突出主干,凸显主体,理清主线,挤干“虚”的泡沫,净化教学理念,力戒浮华,训:求实效。
第二。要调好“工具性”翮“人文性”的关系。过分强调训练,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是片而的,是让语文课坠入“工具主义”的泥潭;反之,一昧突出“人文性”,比较关注语文的人文情怀。淡化“学语习文”,也是一个误区。语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素养是综合性的,它的形成,需要长期培养,需要通过“形象感染、情感熏陶、精神陶冶”,其基础是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进行熏陶、感染、浸润、同化的。
案例1:一位老师执教《少年闰士》,文中有“秕谷”一词,学生查字典回答:“秕谷是干瘪的谷子”。一般来说,到此为止就够了,可老师又问学生:“能不能说秕枣啊!”学生答:“不能。”老师笑问:“为什么?”学生答:“因为秕字是禾字旁,是专门用来形容谷了的。”
这样的案例,无须坌Ⅲ细解读,便可感受到扎实的双基,丰富的蕴含和悠长的意旨,朴实中的智慧,最是让人心灵震撼! 第三,要回归本色,还原语文味。洗尽铅华见真淳,这样的回归,需要大智慧。限于笔者的水平,难以就立如何回归本色,还原语文昧展开系统而深入的阐述,在此,只能借助几位大师的案例,来谈一点肤浅的认识和感悟。
案例2:薛法根老师执教《心田上的百合花》片段。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课题。
生:齐读《心田上的百合花》。
师:文章描述了怎样的百合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字里行问,你读到了怎样的百合花。用一、二个词语概括下来。
生:默读自学。(至少10分钟)
我的认识:平淡为真,平淡致静,教师心平气和,心静如水,学生雅静无声,没有浮华,但他们与文本之间有交流有对话,有心灵的絮语,有会心的微笑。也许,这样的平淡之后,可以预约一段语文教学的精彩。2、追寻家常味,还原语文本真。家常味,就是素面朝天,不加修饰,真实自然;家常昧,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讲求简约经济,实在管用;家常味,就是青菜萝卜,自家的喜好自家心里知道。
当前,有些课,尤其是公开课,容量太大,节奏太快,课件太多。教师连珠炮似地讲话,手脚忙乱地演示,学生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地观看,没有回旋的余地,没有咀嚼回味的时间,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如此,知识如何能内化?技能如何能熟练?
因而,提侣简约、朴实、本真的家常味,才是语文教学的“同本”之道。
二、倡简
“倡简”就是提倡语文教学返朴归简。这里的简,是简约,说到底是在教学中尽量排除~些形式的,泡沫的,多余的东西,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1、教学目标要简明。轻负担,高效益的根在课堂。每节课都应有简明、切实的教学目标,抓住重点,进行三维整合,削枝强干,集中目标,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教学《雨点》,就让孩子有滋有味地朗读、背诵;教学《荷花》,就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荷花的美;教学《劳动的开端》,就要引领学生穿越文本,休悟到“艰辛”和“坚强”;……教学目标集中了,煤堂上教师自然会有的放矢,学生自然会有所收获,一课一得,课课有得,“得”就深,“得”就多。
2、学习内容要精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上说:“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什么才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能力”呢?笔者比较认同张庆老师的归纳,他认为主要有以下七个字:识(识字)、写(写字)、读(读书)、背(背诵)、作(习作)、说(口语交际)、习(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问题:要不要诵读经典?对此,网络上观点很多。
反对者:(1)信息时代,网络世界,孩子们还需要诵读经典吗?(2)巨大的升学上压力下,沉重的课业负担下,孩子们是否还能诵读经典?
支持者:(1)纵观中国名人哪个没有诵读经典的功底?(2)把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性的东西传递给孩子,他们就有了成长的基础,就会从中受益。
我的观点:(1)现代社会由古而今,一路行来,包罗万象,中华文化也一如长河滔涌,当然能够容纳百川,而经典则是无法丢弃,不能丢弃的东西,是中华文化之魂。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诵读经典。(2)目前学生学语文最大的缺陷是积累太少,而“积累”一词在课标中出现了14次,可见其重要性。诵读的过程正是体验、感悟、积累的过程,孩子们文化的积淀,智慧的成长都离不开诵读经典。
(以上是从课程内容的角度进行的探讨。)
3、 教学流程要简洁。简洁是一切艺术成熟的标志。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简洁的境界。就必须在教学环节上进行提炼,非常需要智慧和技巧。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采取了一种回旋的教学设计,课文的第一段是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还是教学环节问的中转站。由此,课堂教学一点一点地发散开去,又一次一次地回归,旋往复地读书感悟,一唱三叹,层层深入。课的整体架构圆融、自然、流畅,课的主旨简明突出,课的环节看上去简单明了,但其间的意趣蕴涵,令人叹为观止。
4、教学方式要简练。
(1)突出基本教学手段。自从“电”闯入语文课堂以来,语文课堂就变得五光十色、多姿多彩了。教学手段虽多,但总有上语文澡的基本教学手段。语文课的基本教学手段是什么?拿阅读教学来说,就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文本,感悟文本。通过生动、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把握文本言语的内在精神,使学习文本语言与接受人文熏陶融为一体。
(2)有效利用教学媒体。不能一提“简约语文”,就连多媒体这么好的教学手段也不用了吧,它的确可以扩大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是不可不用的,但也不可滥用,要用其当用,用到好处。教学媒体要注意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直观性与抽象性结合。“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人剑合一”。应当是使用1:具器物的妙境化境。
三、有度。
有这么一个放事:在大海边的沙滩上,妈妈带着孩子在玩沙子。孩子忽然抬起头来问妈妈:“怎么才能得到幸福?’,妈妈捧起一捧沙子,手里的沙子满满的,一点也不漏;她又把沙子握得紧一点,谁料想,沙子却从指缝漏下来,直到漏得精光。妈妈是想告诉孩子:要想得到幸福,就要顺乎自然;若是操之过急,刻意追求,太过功利,反而可能得不到。凡事都要有个度。
语文就是“语文”,不是墙头草,不应当遇东风西倒,遇西风东倒,来回瞎折腾。语文教学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掌握好一个“度”的问题。孤立起来看,哪个口号都对;如果没有掌握好“度”,就会顾此失彼,出现偏差。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平淡和简约中方可追寻到本色本真的语文,并以此去洞开学生的心扉,抹亮学生生命的底色,引领他们从课堂小天地走向生活大世界。大道至简,平淡为真,这是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
平淡即平实淡雅,如水墨兰花,似西湖龙井,清新自然,落落大方,自有一种品位:气质和境界,语文教学也需要追寻这种洗尽铅华才能呈现的真实、朴素与隽永的语文味。
简约呢?汪潮教授说得好:“简约不是简单,它是一种课常感受;简约不是随意,它是一种精湛设计;简约不是低能,它是一种高效整合;简约不是无为,它是一利暾学境界。”那么。怎样在平淡和简约中追寻语文昧呢?
一、务本。
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究竟为了什么?可以这么说:是为了掌握语文这么一种交际工具,又是为了吸收精神方面的营养,打下人生的底色,语文要以人为本,要促进儿童的发展。强调“语文”和“人”的关系,是新~轮课改最本质的东西,语文教学就应该来务这个“本”。
1、 走出误区,还原语文味。让喧嚣和浮躁远离我们的课堂,这是谦改进入反思阶段我们首先应该做的事情。
第一,要挤干“虚”的泡沫。时下不少语文课,尤其是公开课,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端,花样百出,内容庞杂,课件繁杂,可就是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就是不写字,少读书,以至于基本的识字任务完不成,短短的课文读不熟。因而,语文课要“消肿”、“瘦身”,删繁就简,削枝去叶,突出主干,凸显主体,理清主线,挤干“虚”的泡沫,净化教学理念,力戒浮华,训:求实效。
第二。要调好“工具性”翮“人文性”的关系。过分强调训练,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是片而的,是让语文课坠入“工具主义”的泥潭;反之,一昧突出“人文性”,比较关注语文的人文情怀。淡化“学语习文”,也是一个误区。语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素养是综合性的,它的形成,需要长期培养,需要通过“形象感染、情感熏陶、精神陶冶”,其基础是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进行熏陶、感染、浸润、同化的。
案例1:一位老师执教《少年闰士》,文中有“秕谷”一词,学生查字典回答:“秕谷是干瘪的谷子”。一般来说,到此为止就够了,可老师又问学生:“能不能说秕枣啊!”学生答:“不能。”老师笑问:“为什么?”学生答:“因为秕字是禾字旁,是专门用来形容谷了的。”
这样的案例,无须坌Ⅲ细解读,便可感受到扎实的双基,丰富的蕴含和悠长的意旨,朴实中的智慧,最是让人心灵震撼! 第三,要回归本色,还原语文味。洗尽铅华见真淳,这样的回归,需要大智慧。限于笔者的水平,难以就立如何回归本色,还原语文昧展开系统而深入的阐述,在此,只能借助几位大师的案例,来谈一点肤浅的认识和感悟。
案例2:薛法根老师执教《心田上的百合花》片段。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课题。
生:齐读《心田上的百合花》。
师:文章描述了怎样的百合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字里行问,你读到了怎样的百合花。用一、二个词语概括下来。
生:默读自学。(至少10分钟)
我的认识:平淡为真,平淡致静,教师心平气和,心静如水,学生雅静无声,没有浮华,但他们与文本之间有交流有对话,有心灵的絮语,有会心的微笑。也许,这样的平淡之后,可以预约一段语文教学的精彩。2、追寻家常味,还原语文本真。家常味,就是素面朝天,不加修饰,真实自然;家常昧,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讲求简约经济,实在管用;家常味,就是青菜萝卜,自家的喜好自家心里知道。
当前,有些课,尤其是公开课,容量太大,节奏太快,课件太多。教师连珠炮似地讲话,手脚忙乱地演示,学生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地观看,没有回旋的余地,没有咀嚼回味的时间,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如此,知识如何能内化?技能如何能熟练?
因而,提侣简约、朴实、本真的家常味,才是语文教学的“同本”之道。
二、倡简
“倡简”就是提倡语文教学返朴归简。这里的简,是简约,说到底是在教学中尽量排除~些形式的,泡沫的,多余的东西,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1、教学目标要简明。轻负担,高效益的根在课堂。每节课都应有简明、切实的教学目标,抓住重点,进行三维整合,削枝强干,集中目标,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教学《雨点》,就让孩子有滋有味地朗读、背诵;教学《荷花》,就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荷花的美;教学《劳动的开端》,就要引领学生穿越文本,休悟到“艰辛”和“坚强”;……教学目标集中了,煤堂上教师自然会有的放矢,学生自然会有所收获,一课一得,课课有得,“得”就深,“得”就多。
2、学习内容要精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上说:“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什么才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能力”呢?笔者比较认同张庆老师的归纳,他认为主要有以下七个字:识(识字)、写(写字)、读(读书)、背(背诵)、作(习作)、说(口语交际)、习(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问题:要不要诵读经典?对此,网络上观点很多。
反对者:(1)信息时代,网络世界,孩子们还需要诵读经典吗?(2)巨大的升学上压力下,沉重的课业负担下,孩子们是否还能诵读经典?
支持者:(1)纵观中国名人哪个没有诵读经典的功底?(2)把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性的东西传递给孩子,他们就有了成长的基础,就会从中受益。
我的观点:(1)现代社会由古而今,一路行来,包罗万象,中华文化也一如长河滔涌,当然能够容纳百川,而经典则是无法丢弃,不能丢弃的东西,是中华文化之魂。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诵读经典。(2)目前学生学语文最大的缺陷是积累太少,而“积累”一词在课标中出现了14次,可见其重要性。诵读的过程正是体验、感悟、积累的过程,孩子们文化的积淀,智慧的成长都离不开诵读经典。
(以上是从课程内容的角度进行的探讨。)
3、 教学流程要简洁。简洁是一切艺术成熟的标志。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简洁的境界。就必须在教学环节上进行提炼,非常需要智慧和技巧。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采取了一种回旋的教学设计,课文的第一段是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还是教学环节问的中转站。由此,课堂教学一点一点地发散开去,又一次一次地回归,旋往复地读书感悟,一唱三叹,层层深入。课的整体架构圆融、自然、流畅,课的主旨简明突出,课的环节看上去简单明了,但其间的意趣蕴涵,令人叹为观止。
4、教学方式要简练。
(1)突出基本教学手段。自从“电”闯入语文课堂以来,语文课堂就变得五光十色、多姿多彩了。教学手段虽多,但总有上语文澡的基本教学手段。语文课的基本教学手段是什么?拿阅读教学来说,就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文本,感悟文本。通过生动、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把握文本言语的内在精神,使学习文本语言与接受人文熏陶融为一体。
(2)有效利用教学媒体。不能一提“简约语文”,就连多媒体这么好的教学手段也不用了吧,它的确可以扩大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是不可不用的,但也不可滥用,要用其当用,用到好处。教学媒体要注意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直观性与抽象性结合。“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人剑合一”。应当是使用1:具器物的妙境化境。
三、有度。
有这么一个放事:在大海边的沙滩上,妈妈带着孩子在玩沙子。孩子忽然抬起头来问妈妈:“怎么才能得到幸福?’,妈妈捧起一捧沙子,手里的沙子满满的,一点也不漏;她又把沙子握得紧一点,谁料想,沙子却从指缝漏下来,直到漏得精光。妈妈是想告诉孩子:要想得到幸福,就要顺乎自然;若是操之过急,刻意追求,太过功利,反而可能得不到。凡事都要有个度。
语文就是“语文”,不是墙头草,不应当遇东风西倒,遇西风东倒,来回瞎折腾。语文教学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掌握好一个“度”的问题。孤立起来看,哪个口号都对;如果没有掌握好“度”,就会顾此失彼,出现偏差。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平淡和简约中方可追寻到本色本真的语文,并以此去洞开学生的心扉,抹亮学生生命的底色,引领他们从课堂小天地走向生活大世界。大道至简,平淡为真,这是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