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为视角,分析当前残疾人的就业结构,通过三个部分:残疾人就业及扶持政策现状分析;创新扶持政策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思路;多渠道帮扶残疾人实现就业。从而构建:巩固和发展残疾人集中就业,推行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及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扶持残疾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关键词:残疾人;就业现状;扶持政策;思路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残疾人就业及就业扶持政策现状分析
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是残疾人就业的主渠道,以莆田市涵江区为例,涵江区现辖14个乡镇、街道、管委会,199个行政村(社区),面积752平方公里,总人口41万人,其中残疾人26283人,占总人口6.25%。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占总数的46.8%。其中残疾人集中就业占6.8%,按比例就业占14.7%,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占35.8%,失业、未就业占42.7%。
(一)集中就业:福利企业是残疾人集中就业的主渠道。在特定时期缓解了残疾人就业困难问题。近年来福利企业经历多次转型和政策调整,对解决残疾人就业发挥的作用有逐步退化的现象。2010年之前在涵江区属地管理的福利企业有19家,2012年后有16家,企业存活率下降15%。2010年之前福利企业共安置残疾人1875人,安置率占全区有劳动能力残疾人的7.1%,当前共安置残疾人1795人,安置率占全区有劳动能力残疾人的6.8%,下降0.3%。个别福利企业存在与残疾人签订劳动合同但私下协议,按最低工资标准发放,不用在岗达到安置残疾人就业比例,赚取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补贴,损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二)按比例就业及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按比例就业是以安置为主、收金为辅的调节政策。根据国家规定: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按不少于本单位职工总数1.6%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规定比例的须交纳残保金。企业在没有适当岗位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缴纳残保金作为代偿社会责任来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涵江区目前共有机关、企事业等各类用人单位共2028家,其中有安置残疾人的企业469家占23%,共安置残疾人2133人;缴纳残保金单位1135家占55.9%;其余424家单位为无安置无缴纳单位。数据显示残保金平均每年递增15.6%。形成就业人数不增,残保金递增的怪象。
(三)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涵江区当前有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5122人,其中城镇登记就业823人。农村登记就业4299人,未就业残疾人5868人,占就业年龄残疾人的42.7%。由于残疾人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职业技能水平较为单一,从事的工作替代性高。农村残疾人实用技能培训大部分采取大班制,基本存在短、平、快现象,培训效果不显著。据调查显示,登记就业残疾人也处于就业、失业、再就业的不稳定状态,人均工资为1150元上下,工资水平是健全人工资的50%—70%左右。特别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转变,残疾人由于技能单一,成为下岗的排头兵。部分失业残疾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据调查数据显示涵江区共发生残疾人参与的犯罪案件2010年9件13人,2011年13件18人,2012年9件19人呈逐年递增趋势,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创新政策扶持残疾人就业优势视角的思路。
(一)巩固和发展残疾人集中就业:基于当前残疾人就业结构,在政策扶持优势视角下探讨完善残疾人就业扶持途径以期推动残疾人就业工作。1.专产专营就业政策:优先采购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生产的产品与服务,如国家救灾物资,福利产品等,提高福利企业的生产线和利润空间。2.开展专项技能培训: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调研企业需求,根据企业需求做好专项培训,用现金直补的方式给予企业相应的培训费,形成企业自主培训长效机制,提高残疾人实际就业能力。3.强化优惠政策:通过优惠电价,社保、免息贷款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企业发展。以莆田涵江鑫祥工贸有限公司为例,2011年共安置残疾人95人,享受2011年中央康复扶贫贷款200万元贴息12.62万元;2012年共安置残疾人118人,较2011年残疾人安置率增长24.2%,被省政府列为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并获得5万元奖励补助,通过政策的激励导向促进福利企业更多安置残疾人。
(二)推行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及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安置残疾人就业既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也是一项社会责任。做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减免残保金及国家税收优惠,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单位的社会形象。利用近年来残保金持续增长的趋势,落实奖惩措施。对超比例安置的部分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对安置一名残疾人高校毕业生并签定一年劳动合同的企业给予一次性5000元的奖励。涵江区有36家企业受惠,增强企业对按比例安置残疾人的信心。
(三)扶持残疾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就业、社区就业、居家就业、辅助性就业等就业形式将成为残疾人就业新的增长点,缓解残疾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1.增加点对点专项扶助。将有自主创业愿望的残疾人列为专项扶助对象,依托乡镇定点扶助残疾人。近年来在芦镇梅样村开展的茶叶种植项目,除理论培训外,邀请农科院,农办专家下乡入户,开展指导示范培训。在茶季来临时下到田间,引导残疾人掌握制茶工艺和流程。几年来经扶持的茶户每年创收数万元,成为该镇残疾人中的“万元户”。2.培养电子商务残疾人:针对残疾人生理、教育程度、对时空间限制较少等特性,满足残疾人创业就业的需求。辅助电子商务系列培训及实操课程:使残疾人熟悉初级电脑操作、增强与他人沟通能力;电子商务创业专题培训, 培养实践经验的实用型人才,提高实际创业能力,帮助残疾人提升电子平台的运营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一批残疾人通过开设网店或担任网店客服实现居家就业。
通过创新残疾人扶助政策充分有效地挖掘残疾人创造潜力,提高残疾人就业层次,扩展残疾人就业渠道,基本实现了由提供福利和现金补助为主向转化为残疾人创造与健全人享有同等就业机会转变,为残疾人创造真正的无障碍工作及生活环境。做好托底保障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残疾人工作文件选编.
[2]《残疾人研究》杂志,主办单位: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
[3]王雪梅.残疾人就业问题与就业保障政策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A类项目资助(项目编号:ibJA09201)。
关键词:残疾人;就业现状;扶持政策;思路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残疾人就业及就业扶持政策现状分析
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是残疾人就业的主渠道,以莆田市涵江区为例,涵江区现辖14个乡镇、街道、管委会,199个行政村(社区),面积752平方公里,总人口41万人,其中残疾人26283人,占总人口6.25%。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占总数的46.8%。其中残疾人集中就业占6.8%,按比例就业占14.7%,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占35.8%,失业、未就业占42.7%。
(一)集中就业:福利企业是残疾人集中就业的主渠道。在特定时期缓解了残疾人就业困难问题。近年来福利企业经历多次转型和政策调整,对解决残疾人就业发挥的作用有逐步退化的现象。2010年之前在涵江区属地管理的福利企业有19家,2012年后有16家,企业存活率下降15%。2010年之前福利企业共安置残疾人1875人,安置率占全区有劳动能力残疾人的7.1%,当前共安置残疾人1795人,安置率占全区有劳动能力残疾人的6.8%,下降0.3%。个别福利企业存在与残疾人签订劳动合同但私下协议,按最低工资标准发放,不用在岗达到安置残疾人就业比例,赚取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补贴,损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二)按比例就业及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按比例就业是以安置为主、收金为辅的调节政策。根据国家规定: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按不少于本单位职工总数1.6%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规定比例的须交纳残保金。企业在没有适当岗位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缴纳残保金作为代偿社会责任来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涵江区目前共有机关、企事业等各类用人单位共2028家,其中有安置残疾人的企业469家占23%,共安置残疾人2133人;缴纳残保金单位1135家占55.9%;其余424家单位为无安置无缴纳单位。数据显示残保金平均每年递增15.6%。形成就业人数不增,残保金递增的怪象。
(三)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涵江区当前有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5122人,其中城镇登记就业823人。农村登记就业4299人,未就业残疾人5868人,占就业年龄残疾人的42.7%。由于残疾人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职业技能水平较为单一,从事的工作替代性高。农村残疾人实用技能培训大部分采取大班制,基本存在短、平、快现象,培训效果不显著。据调查显示,登记就业残疾人也处于就业、失业、再就业的不稳定状态,人均工资为1150元上下,工资水平是健全人工资的50%—70%左右。特别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转变,残疾人由于技能单一,成为下岗的排头兵。部分失业残疾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据调查数据显示涵江区共发生残疾人参与的犯罪案件2010年9件13人,2011年13件18人,2012年9件19人呈逐年递增趋势,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创新政策扶持残疾人就业优势视角的思路。
(一)巩固和发展残疾人集中就业:基于当前残疾人就业结构,在政策扶持优势视角下探讨完善残疾人就业扶持途径以期推动残疾人就业工作。1.专产专营就业政策:优先采购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生产的产品与服务,如国家救灾物资,福利产品等,提高福利企业的生产线和利润空间。2.开展专项技能培训: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调研企业需求,根据企业需求做好专项培训,用现金直补的方式给予企业相应的培训费,形成企业自主培训长效机制,提高残疾人实际就业能力。3.强化优惠政策:通过优惠电价,社保、免息贷款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企业发展。以莆田涵江鑫祥工贸有限公司为例,2011年共安置残疾人95人,享受2011年中央康复扶贫贷款200万元贴息12.62万元;2012年共安置残疾人118人,较2011年残疾人安置率增长24.2%,被省政府列为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并获得5万元奖励补助,通过政策的激励导向促进福利企业更多安置残疾人。
(二)推行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及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安置残疾人就业既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也是一项社会责任。做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减免残保金及国家税收优惠,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单位的社会形象。利用近年来残保金持续增长的趋势,落实奖惩措施。对超比例安置的部分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对安置一名残疾人高校毕业生并签定一年劳动合同的企业给予一次性5000元的奖励。涵江区有36家企业受惠,增强企业对按比例安置残疾人的信心。
(三)扶持残疾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就业、社区就业、居家就业、辅助性就业等就业形式将成为残疾人就业新的增长点,缓解残疾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1.增加点对点专项扶助。将有自主创业愿望的残疾人列为专项扶助对象,依托乡镇定点扶助残疾人。近年来在芦镇梅样村开展的茶叶种植项目,除理论培训外,邀请农科院,农办专家下乡入户,开展指导示范培训。在茶季来临时下到田间,引导残疾人掌握制茶工艺和流程。几年来经扶持的茶户每年创收数万元,成为该镇残疾人中的“万元户”。2.培养电子商务残疾人:针对残疾人生理、教育程度、对时空间限制较少等特性,满足残疾人创业就业的需求。辅助电子商务系列培训及实操课程:使残疾人熟悉初级电脑操作、增强与他人沟通能力;电子商务创业专题培训, 培养实践经验的实用型人才,提高实际创业能力,帮助残疾人提升电子平台的运营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一批残疾人通过开设网店或担任网店客服实现居家就业。
通过创新残疾人扶助政策充分有效地挖掘残疾人创造潜力,提高残疾人就业层次,扩展残疾人就业渠道,基本实现了由提供福利和现金补助为主向转化为残疾人创造与健全人享有同等就业机会转变,为残疾人创造真正的无障碍工作及生活环境。做好托底保障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残疾人工作文件选编.
[2]《残疾人研究》杂志,主办单位: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
[3]王雪梅.残疾人就业问题与就业保障政策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A类项目资助(项目编号:ibJA0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