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中学生居家隔离,他们的正常生活被打乱,社交被阻断,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长期处于这种非正常的社会关系状态,容易导致认知、情绪、行为,甚至是躯体上的不良反应。笔者设计了“疫情下的心理防护”一课,通过教学达成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的目的。
一、情景再现,觉察自身情绪变化
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容易引发群体性恐慌、广泛性焦虑,尤其是对于情绪易受影响的中学生。要做好疫情期间的心理防护,首先要能够觉察自身的情绪变化。
课上,笔者播放了视频“湖北疫情”,再现了2020年初新冠肺炎暴发对湖北的严重影响,引导学生回顾疫情期间自己的情绪状态,并积极表达出来。笔者引用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感觉剥夺”向学生解释:当个体长期与外部环境刺激高度隔绝时,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如出现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学生逐步理解了以上不良的情绪是一种自我防御的应激反应,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从而理解并认同自己的身心状态。
二、调整认知,接纳自身情绪变化
课上,笔者通过讲解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让学生了解此次疫情破坏了个体最基本的安全需求,引导学生明确:要正确看待并积极接纳自己的情绪变化;减少对负面信息的心理暴露,科学地认知疫情,不信谣、不传谣;应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认识到这不是人类遇到的第一次疫情,攻克疾病是必然结果。
三、面对疫情,掌握自我调适方法
1.建立积极信念,保持乐观心态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基于“情绪ABC理论”创建的“理性情绪疗法”认为,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其心理调节能力仍然较低,情绪经常表现出强烈的不稳定性。笔者通过介绍“情绪ABC理论”,引导学生面对疫情要持理性、积极的态度和思维方式,教会学生正确地调节与控制情绪。
2.适当放松,舒缓情绪
“放松疗法”认为一个人的心情反应包含“情绪”与“躯体”两部分。假如能改变躯体的反应,情绪也会随之改变。通过意识控制使肌肉放松,可以间接地松弛紧张的情绪,从而达到心理轻松的状态。笔者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了“腹式呼吸法”和“蝴蝶拍打法”两种最常用的躯体放松技术。在舒缓的轻音乐的伴随下,笔者用轻柔的指导语言,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实现躯体的放松。个体进入放松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功能降低,肌肉放松,呼吸频率和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并有四肢温暖、头脑清醒、心情愉快、全身舒适的感觉。这样反复操作,有助于紧张情绪的缓解。
3.合理规划学习和生活
“森田疗法”認为人的感情变化有它的规律,注意越集中,情感越加强;听其自然不予理睬,反而逐渐消退。个体应顺应自然,不去控制不可控制之事,如人的情感;但还是注意为所当为,即控制那些可以控制之事,如人的行动。
在讨论环节,笔者引导学生陈述自己采取过的放松方式,利用团体的力量对个体进行影响,让其他学生在朋辈的建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调适方法。笔者强调:不需要去抵抗内心的负面情绪,可顺其自然,接纳自身的不良情绪变化,也可借此机会合理规划眼下的生活,科学分配学习和休息的时间。规律的作息有利于提升人对生活的掌控感,获得安全感。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能帮助学生适当转移注意力,专注于更容易获得价值感的活动上。
4.合理宣泄,科学求助
人具有社会属性,中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性支持。有调查发现,在面对疫情时,部分中学生不太擅长利用自身的社会支持力量来帮助自己克服心理危机。基于此,笔者向学生提供了多种求助建议和途径。建议当个体出现心理负面反应时,可以和家人沟通、与朋友聊天、向老师倾诉;当出现长时间的心理负面反应,且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时,可以向学校心理中心或者社会权威医疗机构寻求帮助。疫情期间,很多地区都开设了心理热线,中学生掌握相关信息可以帮助他们利用好身边的社会支持,获取更专业的帮助和指导。
四、感悟“中国力量”,提升理想信念
课程最后,笔者播放视频“中国力量”,向学生展示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抗击疫情,以及强大的祖国支撑着湖北人民奋勇向前的动人画面,增强了学生对取得抗疫胜利的信心。学生通过分享自己听到、看到的感人事迹,学会感恩他人和社会,提升了民族自豪感,树立起建设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意识。
一、情景再现,觉察自身情绪变化
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容易引发群体性恐慌、广泛性焦虑,尤其是对于情绪易受影响的中学生。要做好疫情期间的心理防护,首先要能够觉察自身的情绪变化。
课上,笔者播放了视频“湖北疫情”,再现了2020年初新冠肺炎暴发对湖北的严重影响,引导学生回顾疫情期间自己的情绪状态,并积极表达出来。笔者引用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感觉剥夺”向学生解释:当个体长期与外部环境刺激高度隔绝时,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如出现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学生逐步理解了以上不良的情绪是一种自我防御的应激反应,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从而理解并认同自己的身心状态。
二、调整认知,接纳自身情绪变化
课上,笔者通过讲解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让学生了解此次疫情破坏了个体最基本的安全需求,引导学生明确:要正确看待并积极接纳自己的情绪变化;减少对负面信息的心理暴露,科学地认知疫情,不信谣、不传谣;应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认识到这不是人类遇到的第一次疫情,攻克疾病是必然结果。
三、面对疫情,掌握自我调适方法
1.建立积极信念,保持乐观心态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基于“情绪ABC理论”创建的“理性情绪疗法”认为,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其心理调节能力仍然较低,情绪经常表现出强烈的不稳定性。笔者通过介绍“情绪ABC理论”,引导学生面对疫情要持理性、积极的态度和思维方式,教会学生正确地调节与控制情绪。
2.适当放松,舒缓情绪
“放松疗法”认为一个人的心情反应包含“情绪”与“躯体”两部分。假如能改变躯体的反应,情绪也会随之改变。通过意识控制使肌肉放松,可以间接地松弛紧张的情绪,从而达到心理轻松的状态。笔者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了“腹式呼吸法”和“蝴蝶拍打法”两种最常用的躯体放松技术。在舒缓的轻音乐的伴随下,笔者用轻柔的指导语言,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实现躯体的放松。个体进入放松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功能降低,肌肉放松,呼吸频率和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并有四肢温暖、头脑清醒、心情愉快、全身舒适的感觉。这样反复操作,有助于紧张情绪的缓解。
3.合理规划学习和生活
“森田疗法”認为人的感情变化有它的规律,注意越集中,情感越加强;听其自然不予理睬,反而逐渐消退。个体应顺应自然,不去控制不可控制之事,如人的情感;但还是注意为所当为,即控制那些可以控制之事,如人的行动。
在讨论环节,笔者引导学生陈述自己采取过的放松方式,利用团体的力量对个体进行影响,让其他学生在朋辈的建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调适方法。笔者强调:不需要去抵抗内心的负面情绪,可顺其自然,接纳自身的不良情绪变化,也可借此机会合理规划眼下的生活,科学分配学习和休息的时间。规律的作息有利于提升人对生活的掌控感,获得安全感。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能帮助学生适当转移注意力,专注于更容易获得价值感的活动上。
4.合理宣泄,科学求助
人具有社会属性,中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性支持。有调查发现,在面对疫情时,部分中学生不太擅长利用自身的社会支持力量来帮助自己克服心理危机。基于此,笔者向学生提供了多种求助建议和途径。建议当个体出现心理负面反应时,可以和家人沟通、与朋友聊天、向老师倾诉;当出现长时间的心理负面反应,且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时,可以向学校心理中心或者社会权威医疗机构寻求帮助。疫情期间,很多地区都开设了心理热线,中学生掌握相关信息可以帮助他们利用好身边的社会支持,获取更专业的帮助和指导。
四、感悟“中国力量”,提升理想信念
课程最后,笔者播放视频“中国力量”,向学生展示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抗击疫情,以及强大的祖国支撑着湖北人民奋勇向前的动人画面,增强了学生对取得抗疫胜利的信心。学生通过分享自己听到、看到的感人事迹,学会感恩他人和社会,提升了民族自豪感,树立起建设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