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眼球震颤综合征行中间带移位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b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婴儿眼球震颤综合征(INS)行中间带移位术后相关眼部参数变化特点,为临床术后效果评估及合理安排随访时间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诊断为INS并施行中间带移位术的17例患儿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手术方式分别为Parks 5-6-7-8、Anderson、Kestenbaum 5-5-6-4、中间带合并斜视矫正及垂直肌中间带移位术。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患儿术前与术后3、6、12个月双眼最佳矫正视力(BCBVA)、中间带位置、扩大的眼球震颤视功能(NAFX)和中心凹时间进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秩和检验对术后中间带回退患儿与未回退患儿的BCBVA、NAFX和中心凹时间进行比较。

结果

17例患儿中女性6例,男性11例,手术年龄5~11岁,术后随访时间为(14.8±6.0)个月。INS患儿术前头正位、代偿头位BCBVA分别为0.382±0.147、0.300±0.056,中心凹时间为(0.594±0.011)s,中间带位置为23.570°±0.118°;术后3个月头正位、代偿头位BCBVA分别为0.318±0.044、0.260±0.045,中心凹时间为(0.950±0.146)s,中间带位置为5.360°±1.107°;术后6个月头正位、代偿头位BCBVA分别为0.264±0.039、0.230±0.037,中心凹时间为(1.496±0.233)s,中间带位置为6.070°±1.303°;术后12个月头正位、代偿头位BCBVA分别为0.309±0.039、0.250±0.045,中心凹时间为(1.455±0.201)s,中间带位置为9.290°±8.520°;术前与术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之后出现中间带位置回退。术后中间带回退患儿术前第一眼位、中间带NAFX分别为0.308±0.063、0.393±0.210,术后3个月第一眼位、中间带NAFX分别为0.430±0.090、0.471±0.140,术前头正位、代偿头位BCBVA分别为0.450±0.043、0.417±0.031,术前、术后3个月中心凹时间分别为0.122(0.080~1.014)s、0.438(0.170~1.450)s,均低于术后中间带无回退患儿[0.523±0.142、0.601±0.110、0.610±0.160、0.680±0.120、0.200±0.063、0.250±0.076、0.725(0.230~1.440)s、0.975(0.380~2.00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中间带移位术是一种改善INS患者代偿头位、提高视力及中心凹时间的有效方法。术后6个月后会出现部分中间带位置回退,与患者自身的NAFX、BCBVA及中心凹时间有关,随访时间应至少延长至术后6个月。(中华眼科杂志,20195513-19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研究上斜肌麻痹性患者上斜肌形态学改变及其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上斜肌麻痹的患者23例(30只眼),其中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32±13)岁(12~53岁)],获得性上斜肌麻痹患者8例[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36±15)岁(17~62岁)];同时招募20名健康志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远立体视锐度与注视不同远距离视标时的外斜视控制力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非干预性研究。对2014年8月至2015年3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住院拟行手术治疗的52例间歇性外斜视(基本型、外展过强型和类似外展过强型;看远斜视度数≥15 PD)儿童进行远立体视锐度测定和看远外斜视控制力的评估。远立体视锐度测定采用Randot远立体视觉检查图。外斜视控制力评估采用Mohne
目的比较婴儿期通过角巩膜缘切口(前入路)和经睫状体(后入路)行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摘除手术治疗患儿的长期视功能预后,探索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最佳手术入路方式。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02年1月至2013年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共54例(108只眼)婴儿期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于一期接受前入路(前入路组)或后入路(后入路组)的三联手术(玻璃体切割头晶状体切除、晶状体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为了规范我国儿童睫状肌麻痹用药,制定并颁布了《中国儿童睫状肌麻痹验光及安全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对当前我国儿童睫状肌麻痹用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指导。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和更好地掌握其内容,特进行相关补充说明和深入解读。(中华眼科杂志,2019,55:74-76)
期刊
任何兼有神经系统和眼部异常的疾病均属神经眼科研究范畴,神经眼科疾病分为视觉传入系统障碍和视觉传出系统障碍两大类。视觉传入系统障碍主要引起视力下降或丧失,而视觉传出系统障碍引起的神经眼科疾病,由于主要表现为斜视、复视、眼球运动异常以及异常头位等,故常首诊于斜视与小儿眼科,而部分眼科医师仅从眼外肌疾病角度思考问题,易忽略视觉传出系统障碍导致的神经眼科问题,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扰。因此须从掌握常见视觉传出
1例主诉为右眼眶周肿胀20 d,头痛、呕吐12 h患者就诊于眼科,眼部检查发现右眼眶内肿物,经过全身检查、CT及MRI检查、右眼眶内肿物切除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壶腹周围癌(低分化腺癌),眼眶、颈部淋巴结、腹部淋巴结、骨骼多发转移。临床上以眼部表现首诊的壶腹周围癌极为罕见。(中华眼科杂志,2019,55:58-59)
期刊
特发性黄斑视网膜血管扩张症是一种特发的、非继发于炎性反应或阻塞等已知原因、以黄斑区毛细血管网异常扩张、周围微动脉和微静脉异常扩张以及神经纤维层萎缩为特征的双眼获得性疾病的总称,目前被广泛认为是一种黄斑区神经退行性疾病。本文针对特发性黄斑视网膜血管扩张症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分型及特征、分期、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临床深入研究和探讨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19,55:68-7
期刊
1例主诉为右眼肿痛3 d、发热2 d患儿就诊于眼科,全身体检患儿双手及双足可见散在红色皮疹,眼部检查发现右侧眼睑红肿、睁眼困难,眼睑可见皮肤破损,经过血常规、眼眶CT平扫、眼及皮肤分泌物细菌培养检查,诊断为右眼眶蜂窝织炎、化脓性链球菌感染,给予利奈唑胺联合头孢曲松钠抗感染治疗有效。(中华眼科杂志,2019,55:51-52)
期刊
1例主诉为发现右眼"白瞳"2年患者就诊于眼科,眼部检查右眼眼球突出、萎缩明显,全眼眶周围可触及肿物,经过眼眶CT、MRI及右眼眶内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右眼眶畸胎瘤。(中华眼科杂志,2019,55:60-6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