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教学法在诗歌鉴赏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tanming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之一,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其思维的严密性。在诗歌鉴赏中,阅读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首先要从解读思维的合理性抓起,通过做好基本知识的积累,达到“用心精至自无疑”,进而探索正确的阅读思路,“以我之心寻求古人之心”,最后还要加强诗歌阅读与创作,“我手写我心”,全面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思维发展与提升;诗歌鉴赏;写作规律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思维发展与提升”就是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推进思维机制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这一核心素养,主要通过阅读欣赏来考查,即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提升和发展。周京昱在解读“阅读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时指出,阅读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首先要从解读思维的合理做起。所谓的“合理”,指的是命题者遵循了作者写诗写文所遵循的规律,从而提出问题。作为阅读者,也应该遵循同样的规律去思考相关问题,方能得出准确的回答。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索领会作者的写作规律。
  纵观近年的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理解,关注学生对作者感情的把握。2017年以后新增了客观题,考查的知识面更广,其中对句意及诗句间关系的考查更是常见。很多学生因为理解诗歌不准确,不仅客观题分数拿不到,也影响到主观题的判断,这更应引起师生的重视。
  诗歌鉴赏应该怎么教?要让学生掌握哪些要领?
  有效的探索及做法始终是围绕引导学生读懂诗歌来进行的。而读懂的过程就是学生靠近作者写作规律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过程。要读懂诗歌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定的诗歌基本知识的积累,这是靠近作者写作规律的第一步;二是正确的思路,在广泛积累诗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像周汝昌老先生所说“以我之心寻求古人之心”,这是靠近作者写作规律的核心;三是一定量的诗歌阅读和写作,“我手写我心”,进一步内化和提升思维,达到运用的最高境界。
  一、用心精至自无疑——基本知识的积累
  诗歌基本知识的积累一般采用“教师分工,学生分组,形成合力”的方式来完成。教师分好工,各负其责,出好不同类型的题目。然后,学生分小组完成,并形成小组总结。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小组成果,然后讨论交流,大家形成共识。
  (一)诗歌中常用的高频词汇的积累
  阅读诗歌要注意积累知识。例如,学生总结的“空”字的不同意义:“空山新雨后”“空山不见人”“积雨空林烟火迟”中“空”字为“空灵、空旷”之意;“隔叶黄鹂空好音”“环佩空归夜月魂”中“空”字为“徒然、白白地”之意;“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空”字为“天空”之意等。广泛积累这些词汇,能有效降低诗歌的阅读难度。
  (二)积累诗歌的写作思路、鉴赏方法、感情类型及表达手法
  高考题中有些是比较典型的怀古诗,如果学生平时总结到位,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分析这些诗歌的时候就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三)诗歌中常见意象及诗歌写作一般规律的积累
  学生平时可以积累不同季节常用意象、不同心情常见意象群,诗歌在起承转合方面的写作规律等等。正是这些基础知识的积累,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提升思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不仅积累了一定的鉴赏诗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化积累于思维能力的训练之中。
  二、以我之心寻求古人之心——正确的阅读思路
  如果没有正确的思路,即便有知识的积累,也可能不会很好地展示出来。而正确的思路在诗歌鉴赏中主要体现在两点,直译意识的培养和逻辑思维的运用。
  (一)直译意识的培养
  直译意识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在尊重本义的基础上思考问题。如果说,提炼诗歌主线,把握诗人写作规律是“骨”,那么让学生养成直译诗歌的习惯,细读诗歌就是丰满骨头的“肉”。很多学生在读诗歌时多是粗略感知,认为诗歌没必要细读,知道大意即可。所以囫囵吞枣、浮光掠影或断章取义式的阅读让学生容易妄下结论,往往与诗歌的本义相差甚远。诗歌很简洁,诗人炼字很辛苦,每个字都是诗人精挑细选的结果,那么直译诗歌就非常有必要。比如,高考题中陆游词《鹊桥仙·华灯纵博》: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在高考备考时,有很多学生认为作者抒发了对隐居生活的热爱。这样的答案与我们平时的“套路”教学不无关系,那就是学生只抓住了注释,觉得是赞美这里的风光,抓住了作者“去作江边渔父”这些个别字句,断章取义的结果就是答案南辕北辙。其实是丢了原文中的“独”“酒徒”“元自”“何必”等字词的解释,导致整首诗的理解都出现了问题。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规律,认为可以通过“先易后难,先熟后生,由近及远”的训练方式增强学生直译意识。先让学生直译那些比较容易的篇目,学生在直译的过程中发现有些与自己理解的不同,就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然后,再找稍微难一点的,有活用和特殊句式的诗歌让学生直译。最后用课外的诗歌或者以往的高考题来训练。循序渐进,强化训练,学生的直译意识会有较大的增强。
  (二)逻辑思维的运用
  逻辑思维运用的核心就是学生运用积累的知識体系和生活经验先形成自己的推测逻辑线索,然后去审视阅读对象。具体到诗歌鉴赏教学中,主要采用“一找,二推,三审”的模式。
  “一找”,就是找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找自己的鉴赏经验。在训练这种能力时,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可能会用到的生活、知识背景,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相互提醒、取长补短。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为别人能记得那么多知识而赞叹,也会因不同意见而争论。
  “二推”,就是在“找”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已有的生活体验或知识积累为起点,形成自己的推断逻辑。这种推断一般是比较常规的,但是很珍贵。因为它是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果。“推”的训练与培养,贯穿在诗歌教学课堂的始终。无论是诗歌鉴赏还是做练习,都要求学生做推理的练习,并且进行小组交流。
  “三审”,就是用推的逻辑线去审视阅读对象,看诗人是否与我们的思想情感的逻辑线索一样。诗歌鉴赏要以“我”之生活逻辑去理解作者之行文逻辑,找同求异。找同,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就有同理心,有同“情”心,靠近作者的写作规律,靠近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求异,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体会到诗歌的美妙与高明。
  三、我手写我心——诗歌阅读与创作
  无论是诗歌基本知识的积累还是正确的读诗思路,都需要大量的阅读作为支撑。培养学生的诗歌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大量阅读永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另外,还要提倡学生写古诗,学生在自己的冥思苦想中与“诗人”走得更近。创作诗歌要谋篇布局,要遣词造句,与诗人的写作规律是一次近距离的“交锋”。这样也就更容易理解诗歌,理解作者。
  在多次运用以上思路和方法来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后,学生在复习备考中能提出一些比较有见地的问题,更能养成梳理诗歌内容的习惯。上述一系列的训练和解读都是紧紧围绕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完成的,目的是让“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实现。
  
  【基金项目: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课题“新世纪十年广东诗歌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Y-W-5】
  作者简介:梁磊(1983— ),女,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罗定邦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其他文献
微观交通仿真模型的准度直接决定所模拟交通场景的真实性。提出一种黄金分割遗传算法的VISSIM仿真模型参数校正方法。首先,详细梳理了VISSIM仿真的标准作业流程及模型参数的
基于前景理论建立固定租赁点的公共自行车出行路径选择模型。通过分析出行选择的决策过程,选择以出行时间和步行距离为两个不同参照点,确定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和决策权重函数
首先对公路桥梁拱座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研究。然后从路基土石方施工、混凝土浇筑施工、混凝土施工温度监测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工程实例提出拱座大体积混凝土相关
在地铁车辆停车基地内的行车、施工组织工作中,电客车进入无电区域的事故时有发生,该事故对作业人员生命安全和地铁设备性能构成严重威胁。为了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从南京地
以实际工程为例,对地铁铺轨项目起重吊装危险作业的安全验收程序进行了详细探讨,并针对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如制定道岔吊装专项方案、制作配套的小型安全爬梯
随着国内轨道交通行业的高速发展,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提高轨道交通控制中常用的二乘二取二安全计算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为目标,分析了几种常用冗余结构的
在疫情和防控期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校园招聘和企业招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形势,需要对已有的企业招聘和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聘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科学调适校企合作
鲁迅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为中国现代文学殿堂塑造了许多寓意深刻又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鲁迅在刻画人物时用语精妙,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