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美的情书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t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的葬礼上,她的出现颇为意外, 只为所有亲朋好友中,竟无人识得她的身份。
  七十上下的妇人,穿着手织的黑色毛衣,襟上别一朵小小的白花。发已花白,梳理得整整齐齐,微胖,容貌依稀可辨年轻时的姣好。
  她独自一人前来,在葬礼快要结束的时候。入场时,她微微犹豫了一下,然后,缓缓走到沉睡在鲜花丛中的父亲身边,注视他,良久。
  目光温和柔软,并无太多悲伤。
  妇人靠近父亲,唇微微蠕动,说了些什么。之后,竟露出浅浅笑容,朝着魂魄已去往天堂的父亲挥挥手。
  我走过去,轻轻搀扶住她,虽然并不相识,但她能来送父亲这一程,作为女儿,我当感激。
  是在对视的刹那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的,那圆润的脸型,那并未在光阴中老去的秀丽眉目,那温和的眼神……只是,我在哪里见过她?妇人微微颔首,拍拍我的手背,问父亲走时可好。是父亲天年,并未被疾病折磨太久,前日睡去,便未曾醒来。我简短叙述了父亲临终前的情形,甚至父亲离开时,似乎还是微笑的。
  那就好。她亦似微笑,眼中却忽然涌出泪水,喃喃道,去吧去吧,重逢有期。然后,妇人松开我,并不像其他的祭奠者,依次安慰悲痛的家属,只是又转头去深深看父亲片刻后,缓缓离去。
  我送她到外面。她回头说,别太难过,那是每个人的归途,也是新的开始。
  我点头,她的话,我懂。只觉这老妇人,无论气质和谈吐,都是如此简洁不俗。
  但是,她是谁?我始终疑惑,也想知晓她的身份,以便日后礼尚往来,于是,试探地问她如何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
  她顿了一下,说她看到报纸上的讣告。
  我心下一动,原来是讣告!父亲早早就同我们说,等他百年时,一定记得在晚报上发一则讣告。
  最初父亲说这个话题时,身体尚好。记得当时还同他开玩笑,说他这一辈子,家人朋友包括同事,都在这个城市,有什么风吹草动,一人知便人人知,何用在报纸上发消息呢?
  父亲这样答,总要在形式上和这个世界告别一下吧。
  如此当是几次玩笑话,后来终于发觉父亲是认真的,甚至这么多年,他每日看报,从来不曾遗漏过那个小小角落里发布过的某人离世的信息。而他,也一定要这样一个小小的形式——这要求又何尝过分?故此,父亲去世当日,哥哥便去报社发了一则讣告。
  但来吊唁的人,全是口口相传得到的消息,多数人看报纸时都不会留意那则小小的讣告,她却看到了。下意识地,我想,或许父亲的讣告,是为她而发。
  也就是在那一瞬间,我记起了父亲老相册中的一张老照片。岁月太久,那照片已经泛黄,但照片中的人依旧面目清晰,是个梳短发、面容姣好、笑容甜美的女子。
  记得最初看到这照片时,我还是小孩子,指着她问母亲:“这是谁啊?”
  母亲微微犹豫片刻,答:“是妈妈以前的同事。”
  又问:“怎么没有见过她?”
  母亲这样说:“她去了很远的地方。”
  继续问:“多远?”小孩子终归好奇。
  母亲就微微叹口气;“很远,反正是,回不来的那种远。”
  于是不问了,之后很多年,也果然不曾见过她,只是浅浅留了一个这样的印象。之后关于她的话题再未被提起,而长大后,我亦不再好奇。后来也是闲来无事翻父亲的那本旧相册,再次看到那张照片时,闪念间觉得,母亲说的那个远方,也许是天堂吧。
  但我想错了。她尚在世间,且就在这个城市,否则,她不会看到那份只在本市发行的报纸。
  可是为什么一年前母亲去世,这个她口中多年前的同事,却并未来送她最后一程?而现在,她却来送父亲,一个人,以这样的深情。
  一个女人的目光,只有蓄满深情才会那样温和柔软,我亦爱过,分辨得出。
  我太想知道答案,但此时并不适合纠结于这个疑惑,在离开前,我恳请妇人留下联系方式。
  她没有拒绝,说:“他已经不在了,我,不算违背约定。”
  约定?她和父亲之间,该是怎样?
  三日后,我收拾好悲伤的心情,在离家不过三公里的另一个小区,再次见到她——她不仅不远,和我们也只是隔着穿城而过的那条河。
  情由一如我的猜想,她的叙述亦简单明了。
  她并非母亲的同事,而是和父亲深深相爱过的女子,只因彼此家庭的缘故,他们终究没能够在一起。后来父亲在祖母的逼迫下娶了母亲,父亲结婚两年后,她也嫁了。出嫁前,她和父亲见了此生最后一面,约定从此以后不再相见,不去影响彼此的生活。但是,多年后,不管谁先离开,另一个人,都要去送对方最后一程——见最后一面,为来生相见、相认、相亲。她说,到时,就在报上发一则讣告吧,就当是最后的情书。
  听至此,我再也忍不住泪湿衣衫——她同父亲分开时,也不过20岁的年纪,从此半个世纪、三公里的距离,咫尺天涯再无彼此的音信,约定的最后的情书,却是讣告。
  那么如果真有来世,母亲,就请许父亲下一世同她走吧,不为别的,只为他们今生恪守的承诺,为他们今生最后一次相见时深情的目光,为她说的重逢有期。还有,为这世上最凄美的一封情书。
  (摘自《金秋·中年》)
其他文献
一   财叔和花婶同在这个城市新区的农贸城至保险大楼路段上班,财叔是路上绿化带的园林工人,花婶是环卫处的清洁工。   财叔在这里做园林护工已经好几年了,花婶则刚从别的路段调过来半年多一点,两人在一起没说过多少话。他俩都已五十出头,双方老伴皆因车祸不幸过世,子女都已成家立业。同事们背后议论,如果他俩凑合为一对,倒也蛮般配,于是他们经常当着财叔的面劝他:“老伴老伴,老来也得有个伴,何况你们年纪还不
[關键词]深度学习,深度教学,新课标,新教材,高考二轮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01-0047-05   时下,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持续深化。教育部于2017年颁发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8、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多次宣布全国高考试卷命题新思路,突出学科素养导向,关注能力考查,全面覆盖基础知识,增强综合性、应用性,以真
工作后,我很少打电话给父亲,只是在每月领了工资后,寄500块钱回家。每次到邮局,我总会想起大学时父亲寄钱的情景。4年来,他每月都要将收废品挣到的一大把零钱,谦卑地放到柜台上……而今,我以同样的方式,每月给父亲寄钱。邮局的人总是说,你给父亲办个卡,直接转账,就不必这么麻烦了。  每一次,我只是笑笑,他们不会明白,我是想满足父亲小小的虚荣。当载着绿色邮包的邮递员在门口高喊着父亲的名字,让他签收汇款单的
关键词 历史教科书,史料,历史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13-0033-07   当今的历史教科书往往会在课文叙事之外,提供不少史料,并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这些史料及活动,反映了教科书编者对历史究竟该“怎么教和怎么学”的认识,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故此,一节课选择多少则史料,选择什么类
少来夫妻,老来伴。能够陪你走过一生的人,往往不会是你曾经最爱的人。与其爱得深,不如伴得久。  人们总是愿意对已经失去的感情耿耿于怀。尤其是曾經让自己付出所有,不顾一切的那个人。或是初恋,或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旅程,或是曾经视他(她)为自己的命中注定。在怀念那份失去的爱情时,大多数人也在无意中美化那个“最好的爱人”。  曾有记者问九把刀(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导演、小说原作者),如果时间可以重来
毕业的最后一天,我去校门口送冷淡小姐,走到的时候,看见众人簇拥着一个长相甜美的女孩,从低年级的学弟到同组织的老师,一共20多个人。一群人拉着女孩争先恐后地拍照,拍完照片就開始排队拥抱诉说离别衷肠。我看着女孩抱着老师对着众人哭得泪眼婆娑。嘴里一句一个舍不得,最后挥着手像电影明星一样坐在出租车里依依告别了大学生活。人群散去之后,我看着对面的冷淡小姐,拖着一个硕大的行李箱,背着一个双肩包淡定地站在阳光下
在网上看到一则“旧闻”,有一对夫妇,瘫痪的妻子生活一直无法自理,结婚二十年,事事都依靠丈夫照料。两人有一个十八岁的儿子。  没想到,妻子忽然迷上了网聊,甚至聊到半夜还舍不得离开。丈夫虽然发现情形不对,却担心妻子闲着无聊,不忍心阻止她。  一天,丈夫出门去买菜。等他买菜回来,却发现妻子不见了。有人说,看到她被一位男子抱上一辆汽车离开了。丈夫屡次联系妻子,终于在七天之后打通了她的电话,她开口的第一句话
近日,墨尔本的三位青年,用一枚鸡蛋为慈善机构换来百万善款的故事,在网上广为流传。为此,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那么,让我们不妨一起走进他们。  那还是去年的时候,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地区,一些爱心人士组织了一次赴非洲看望贫困儿童的活动。作为志愿者,墨尔本26岁的青年凯瑞和他24岁的好朋友俊楠、承恩,也一同报名前往。  虽然来非洲之前,凯瑞他们早就设想了种种贫穷的画面,但眼前的一幕还是令他们感到震撼。到处
“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找朋友》是80后、90后最熟悉的歌谣之一。如今,尽管很多孩子也会唱这首儿歌,可多数孩子已很难找到合适的玩伴。为了帮自己7岁的儿子找到玩伴,家住新区的市民刘开欣日前在某论坛发帖,倡导建立“玩伴群”。此帖一出,仅半个月时间,就得到50多位家长的积极响应。  专家表示,同伴交往能帮助孩子“社会化”,家长不妨为孩子建立“伙伴圈”,引导孩子
也许朋友分很多种,但无论你们是挚友还是损友,凡是能成为“最好的”,总需要些智慧与包容。回想一下,我们的人生中是否总有某段独特的记忆是留给你最好的闺蜜?而这些记忆其实是你们共同的智慧。    杂志作者有话说     专栏作家 贺顶红  我和我最好的朋友之间的相互了解并不面面俱到,我可能不知道她赋闲在家有半年了,但我知道她买了烤箱,学会了做麦芬。我们从不交流各自的理财方式(事实上她是月光族,我是守财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