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社会学在中国的理论诉讼

来源 :当代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walker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初,弗理契的艺术社会学作为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被全面译介到中国。1932年苏联“普列汉诺夫—弗理契主义”批判运动影响中国,弗理契艺术社会学在中国由大量译介转向全面批判。以“普列汉诺夫—弗理契主义”批判为核心议题,艺术理论界围绕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学理论基础、庸俗社会学批判以及普列汉诺夫、列宁和弗理契之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文艺论争。从艺术社会学在中国的建构与反思看,弗理契的《艺术社会学》为中国早期“唯物史观艺术论”提供了体系和范本。1930年代这场批判运动又为当下的庸俗社会学反思敞开了再批判的空间。从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看,这场批判运动呈现了1930年代中国理论界对普列汉诺夫和列宁艺术理论的不同接受状况。从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看,“普列汉诺夫—弗理契主义”批判运动最终指向艺术理论的“列宁阶段”和党性原则。今天,回顾或还原这一文艺论争的历史原像,对于当代中国艺术社会学理论建构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艺术社会学;左翼艺术运动;弗理契;普列汉诺夫
  20世纪初,艺术社会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在中国兴起。随着“社会学热”的兴起和左翼文艺运动的开展,苏联和日本的“唯物史观艺术论”——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学迅速传入中国,形成译介与传播的热潮。弗理契是苏联早期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家,也是苏联早期庸俗社会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艺术社会学理论在1920年代被大量译介到中国,对中国早期艺术社会学的建构以及左翼文艺运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在1930年代初,中国左翼艺术理论家受苏联“普列汉诺夫—弗理契主义”批判运动的直接影响,也开始批判清理弗理契艺术社会学,并与胡秋原进行了较为激烈的论战。从艺术社会学在中国的建构与反思看,弗理契的《艺术社会学》为中国早期“唯物史观艺术论”提供了体系和典范,1930年代的这场批判运动又为当下的庸俗社会学反思敞开了再批判的空间。从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看,这场批判运动呈现了1930年代中国理论界对普列汉诺夫和列宁艺术理论的不同接受状况。从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看,“普列汉诺夫—弗理契主义”批判运动最终指向艺术理论的“列宁阶段”和党性原则。今天,我们回顾或还原这一文艺论争的历史原像,对于当代中国艺术社会学理论建构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
其他文献
策马入长安  清同治十二年,在空气中仍弥漫着爆竹余烬的正月二十六日,也就是1873年2月23日这天,一声婴儿清脆的啼哭声将这份喜悦带到了广东新会茶坑村的梁家上下,这个男婴正是梁启超。  梁启超的家庭虽不是大户人家,可也算是世代耕读,只可惜的是祖父梁维清读到秀才就止步不前,而他的父亲梁宝瑛连秀才都没考上,只当了一辈子童生。梁家所有的希望便寄托到梁启超一人身上。而梁启超也果真争气,他简直就是百年难遇的
温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一点点酒和水仙花之必要。  ——题记  李白举杯邀月对酒当歌,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介之推幽居山林享受隐逸时光——这都是精神生活带给他们的快乐。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有精神追求的人难能可贵,唯有他们, 方能获得真正的清欢。  《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推了巡抚举荐,称病辞却“博学鸿词科”的廷试,为的只是与妻子共同享受春光的美好,这实际就是作者吴敬梓的真实写照。“宁负荣华,不负春光
把碗放进一幅油画里,比临摹一个父亲更有难度。  盛在碗里的食物,它再次膨胀到  撑爆一个劣质的瓷器。  在碗里,也有一片小小的江山。  吹凉一碗的稀粥,像是在秋天里采集霜露  还原为水滴。  而他背后的土地,依然是贫瘠与奢侈并存。  更多的碗被藏在暗处,  一个公众的父亲,在镜头前端起的碗  里面盛滿了雪。  山顶上已点满了蜡烛  五月。暴雨洗刷山坡。骨头露了出来——  猪的骨头、羊的骨头,甚至是
明媚如葵花的她,伴着草木花香,徐徐向我走来。  “香,真香啊!你用什么烘烤入味的?”我低下头,瓜子清甜的香味窜入了鼻子,再轻轻翕动鼻翼,那香味儿愈发浓郁,淡淡的草木香也显了出来。 她虔诚地捧着新炒的瓜子,嘴角扬起不经意的弧度,神秘地摇了摇头,道:“不能告诉你,这是生意机密!”我笑了,她也笑,在阳光下明媚着,如葵花。  她又开始忙活了,在新一天暖暖的初阳下。  人们也出来运动了,闻着清甜的瓜子香儿,
有你的时光,墨香四溢,岁月静好。  ——题记  一个雨夜,窗外漆黑一片,狂风猛烈地敲打着窗户,发出阵阵怪叫,窗帘被吹得左右摇摆。我坐在窗前,黯然的目光一次次望向窗外。为什么,上天给我如此多的风雨,却不再有艳阳天?为什么,我费尽心血挑灯苦读,换来的还是如此成绩?猛然,一道闪电划破天空,霎时照亮了窗外的一切:被风吹得失了形的樹,随风飞舞的雨珠……我心生忧闷,正欲起身关窗入睡,你,蓦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一次,在电影《左耳》的拍摄现场,导演苏有朋和现场的工作人员突然起了争执。这是一场重要的车祸戏,依据剧本上的描写,这个车祸地点应该设置在一个90度的路口。这让工作人员非常为难,因为真正的现实中已经很难找到这样危险的路口。工作人员提议道:“不如选用45度的路口,只要拍摄角度恰当,一点也不影响画面效果,观众根本看不出问题来的。”就在大家决定选用45度的路口来拍摄时,苏有朋突然兴奋地说:“有办法了,你们不
珍妮和爷爷在巴黎街头闲逛。  突然,他们听到有人大喊大叫,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位顾客在对鞋匠发牢骚,说鞋子哪里哪里不合脚不好看。  鞋匠平静地听着顾客的抱怨,等顾客停了下来,对她表达了深深的歉意,并答应一定把问题解决好。  前面有家咖啡店,爷爷和珍妮走进去,挑了张桌子坐下来,准备喝杯咖啡,歇会儿。一位招待向他们走来,经过另一位男顾客时,跟他说请他把椅子向里挪点儿,好让他走。  男顾客莫名其妙地对着招
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扁担青青,挑起我童年厚重的情韵;扁担黄黄,载着我未来郁郁的梦想!那是感恩的情愫赋予的爱的色彩!  ——题记  一  “走喽!”爷爷一声悠悠长长的吆喝,我抓紧了扁担下粗糙而结实的麻绳;而扁担的另一头,则是扎得整齐、码得严实的秧苗。随着扁担的晃晃悠悠,我沉醉在自己的王国:抬头看天,天空很明净,蓝得如未染尘滓的奶奶的蓝围裙,足以兜住整个世界,这个世界是属于我的!看累了,拽拽绳子,
祁媛曾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生,我带过她的课。在画上,她天生不是学院派的那种学生;在学校里,在体制里,这类人常常吃亏。这虽是磨炼,但许多好事就轮不到她了,诸如奖学金啊,得奖啊之类。  毕业后便没了音信,再见时已是两年之后。她提了只形状类似塔利班分子携带武器的大黑筒,里面放了不少画。都是纸上作品,原来的那种异端特点,更加明显了。以她的造型的独特性来说,她成型得早,若假以时日,应该有为。记得她当时正在画一
曾有一群这样的女子,上天没收了她们倾听与述说的权利。我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了她们,于是有了一场美丽的邂逅。  那是一群柔弱娇小的女子,带着一脸精致的妆容,穿着一身火辣辣的金色,顶着一头黑水银般的秀发,手上戴的是逼射人眼的金指套。  她们的神情沉稳而安定,裙上镶嵌的亮片,也仿佛从来没有闪耀出光芒。  可是,瞧——  鼓的声音响了起来,金属亮片随着起伏的音乐闪耀起来,仿佛和尚的诵经声,一会儿如“大江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