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协同视阈下智能教育的场景建构及应用模式分析r——国内外近十年人机协同教育研究综述

来源 :远程教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q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其本质在于人和机器智能发挥各自特长,人机协同工作,两者共同实现人机协同智能.人机协同的概念演进,先后经历了人机共生、人机协作、人机融合三个阶段.实现人机融合在于强调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之间的优势互补,以产生新的混合增强智能.在过去的10年间,关于教育教学领域人机协同主题的研究,理论上关注于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设计,实践上关注于模型建构和资源平台设计,反思中则关注于人机协同背景下师生的角色与素养变革.在面向教师端的人机协同场景中,主要体现为人机协同的整体化教学设计、智能测评、协同学情感知、人机协同教研与备课等.在面向学生端的场景中,人机协同自适应学习已成主流,并显现出自我调节、自我设计、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等四方面特征,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场景下的人机协同日显重要.在非正式教育系统中家庭教育场景下的人机协同,主要体现为对亲子互动的促进;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场景体现为将各类学习平台作为学伴和助理,场馆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则更多体现为学习陪伴者和解说者.
其他文献
随着迪士尼多部真人版动画翻拍获得成功,迪士尼对于“花木兰”IP的再开发也逐渐启动.但相较于动画版《花木兰》,真人版《花木兰》在国内市场的口碑较差,未能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本文旨在运用符号学工具,通过对1998年迪士尼动画版《花木兰》和2020年真人版《花木兰》之间的符号对比,分析两者的符号异同,以及迪士尼对东方文化符号的运用规律,从而进一步分析两者在中国市场传播效果形成的过程和异同.
随着技术、人口结构、环境的变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剧,终身学习变得愈加重要,然而,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对终身学习的开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此,2021年6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了一份名为《2021年度技能展望:终身学习》的报告.《报告》基于生命历程视角,致力于收集、分析纵向数据和档案数据,揭示了终身学习三大阶段(义务教育期、过渡期和就业期)中技能发展的重点方向,分析了新冠疫情对终身学习的影响,指明了政策保障和具体行动举措的方向.《报告》指出,终身学习三大阶段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相关性和互补性的,且每个阶
基于情境感知的学习者建模是近年来智能教育领域关注的前沿话题,旨在以“情境感知”核心理念和“学习者建模”关键技术为依托,整合行为分析、认知诊断、知识追踪、情感计算、情境感知、学习者建模、教育数据挖掘等前沿技术,形成面向复杂教育问题的系统化解决方案,以探究外在教育情境要素对于学习者内在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影响机制,进而揭示深层次的学习发生机理.为此,基于对先前研究的系统分析,提出基于“人—机—物—环境—活动”的教育情境感知模型和基于“知识—认知—情感”的学习者模型,构建融合教育情境信息的学习者模型.基于情境感知的
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一代智能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数字化社会形态,元宇宙赋能学习催生学习元宇宙.学习元宇宙是整合模拟技术、增强技术、扩展现实、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多种智能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学习空间交互融通的互联网教育应用和数字化社会生态系统.学习元宇宙赋能教育,将进一步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推动未来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新契机.目前,学界已开展了教育元宇宙的初期探索研究,但大多属于经验性的假设与设计.且在学习元宇宙研究方面,仍存在学习
中小学校长科学培训模式的探索对提升中小学领导力具有关键性作用.而当前我国中小学校长存在培训管理行政化、培训过程程式化、培训内容学科化、培训效果评价外部性等突出问题,为此需要以成长型培训为重点,改进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主要包括推进校长整体发展的培训目标、促进校长资本积累的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关注校长成长问题的教学过程、引导校长自我建构的教学方法、营造校长成长支持性环境五个方面.
中国歌剧的国际化传播,一方面有利于推动世界歌剧艺术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歌剧的“中国化”发展,传播中国文化,对实现“中国文艺要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一国家文化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阐释中国歌剧国际化传播的可行性、必要性,并就中国歌剧的国际化传播策略提出若干建议,以期为中国歌剧传播交流提供有效经验.
跨界舞台作品《青春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以下简称《青春》)是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创排的杂技剧,于2021年在第七届湖南艺术节上参加展演,并获田汉新剧目奖.rn《青春》在保留传统杂技的技巧和形式的前提下融合多种元素,使其具有后现代主义的风格,是一部既有文学性也有美术性的舞台作品.且从近年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的多部作品来看,湖南杂技在跨界探索中做出的尝试显然不是一时兴起,自2008年的《与狼共舞——独轮车》到2012年后不断丰富的《芙蓉国里》,再到2021年的滑稽节目《小夫妻》,可以看出创作者们一直在对杂技的深度和
期刊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极大的便利,而这种便利也导致了人与社会的联系不断被削弱,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精神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负面情绪不断加剧,导致人们对治愈的需求越来越大.本文通过对构图形式、色彩语言、叙事性和人物形象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作品探究治愈系元素在插画设计中的功能性.
时间rn清末至抗战rn地? 点rn湖南长沙近郊rn人? 物rn张九如——男,出场时20 多岁,教书先生rn陈大嫂——女,出场时20 多岁,张九如的乡邻rn陈胡子——男,出场时30 多岁,陈大嫂的丈夫rn陈福贵—— 男,出场时40 多岁,地主,张九如学堂的房东rn督? 学—— 男,出场时30 来岁,清朝负责考察教育的官员,后为国民党省党部专员、维持会会长rn毛伢子—— 男,出场时8 岁,陈大嫂之子,张九如的学生,后参加红军rn众乡绅、众农民、众小学生、众年轻人、众还乡团兵丁、众日本兵rn第一场rn[张九如捧
期刊
本文以大量一手数据为筑基,对2016-2020年这5年间南京所举办的艺术展览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全面、准确分析数据、爬梳信息的基础上,从场数、所涉门类、举办地、展期、参展人及策展人等方面,多维度揭示了近年南京艺术展览在江苏集中程度最高、数量持续扩张、书画类比重最大、展览生态多元、展期多数较短、南京本土书画家最为活跃及民营场馆较国有场馆更加倚重策展人等显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