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中国丙型肝炎哨点监测分析

来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cha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监测中国丙型肝炎(丙肝)哨点5类人群HCV感染率,为评估丙肝的流行趋势和评价防控效果提供数据。

方法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87个国家级丙肝哨点,对无偿献血者、单位体检者、医院侵入性诊疗患者、血液透析患者以及计划生育门诊就诊者5类哨点人群进行监测,了解HCV感染状况。2016、2017年4-6月以重复横断面调查方法,对5类哨点人群开展丙肝监测,同时采集血样进行HCV抗体检测。

结果

2016年86个哨点(1个哨点未能开展调查)完成了监测,监测人数115 841人,HCV总阳性检出率为0.38%(442/115 841,95%CI:0.23%~0.53%)。2017年87个哨点完成了监测,监测人数120 486人,HCV总阳性检出率为0.37%(449/120 486,95%CI:0.23%~0.52%)。2016、2017年丙肝哨点监测人群中,血液透析患者的HC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46%(223/5 005,95%CI:2.18%~6.73%)和4.39%(216/4 919,95%CI:2.29%~6.50%),医院侵入性诊疗患者的HC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85%(44/5 200,95%CI:0.27%~1.42%)和0.70%(36/5 150,95%CI:0.15%~1.24%),无偿献血者、单位体检者和计划生育门诊就诊者3类人群的HCV抗体阳性率均≤0.25%,5类监测人群HCV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6年,F=23.091,P<0.001;2017年,F=20.181,P<0.001)。

结论

5类监测人群HCV抗体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血液透析患者HCV抗体阳性率最高,其次为医院侵入性诊疗患者HCV抗体阳性率,其他3类监测人群的HCV抗体阳性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河南省HIV感染长期不进展者(LTNP)病程进展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多态性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河南省2011-2016年检测及随访信息完整的48例LTNP进行分析,探讨随访期间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病毒载量(VL)的变化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技术(PCR-SSOP)对LTNP及健康对照的HLA-A、HLA-B和HLA-DRB1基因位点
目的分析1990-2016年中国高BMI导致的糖尿病疾病负担。方法应用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分析1990-2016年中国各省份与高BMI具有病因学联系糖尿病的死亡资料以及疾病负担[包括伤残损失寿命年(YLD)、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以2010-2035年世界平均人口结构为标准,对死亡率进行标化,比较1990和2016年中国高BMI导致糖尿病死亡的变化
目的了解全球札如病毒(SaV)急性胃肠炎暴发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方法通过万方、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2018年1月以前发表的SaV急性胃肠炎暴发文献,对文献进行评价和筛选,分析暴发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场所分布、人群分布、传播途径、病原学特征、患者临床症状等。结果共收集到34篇SaV暴发文献,涉及146起暴发,发生时间范围为1976年10月至2016
目的了解山东省抗病毒治疗HIV/AIDS的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运用Kaplan-Meier(K-M)法及累积发生函数(CIF)估算2003-2015年山东省抗病毒治疗HIV/AIDS的艾滋病相关死亡发生率、部分分布比例风险回归模型(F-G模型)分析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竞争风险存在时,K-M法计算艾滋病相关死亡累积发生率高于CIF。CIF估算5 593例治疗HIV/AIDS随访1、3、5、1
目的探讨5类高发慢性病及慢性病患病数目对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2002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访问的10 501名老年人的调查信息作为基线数据,随访该队列人群至2014年,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5类高发慢性病及慢性病患病数目对不同年龄组老年人ADL的影响。结果与不患任何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比较,患高血压可增加各个年龄组老年人的ADL受损风险,65~74岁组增加43%(HR
母婴队列在母婴健康相关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相比国外,中国的母婴队列研究起步晚,有着其独特的发展轨迹。本文对中国近25年来建立的覆盖范围较广、影响力较大的母婴队列的基本情况及特点进行综述。
大型队列研究作为生物医学研究的宝贵资源,在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改善疾病预后,减轻疾病负担等方面显示了巨大的作用。数据科学是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它采用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方法与特定专业领域相结合,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和知识。两者的结合为我国疾病防治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新的证据。本文介绍了数据科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大型队列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队列研究数据的内容和结构特点,探讨了数据科学在大型人
特发性伴中央颞区棘波的癫痫谱系疾病(spectrum of idiopathic rolandic epilepsy syndromes,简称IRES谱病)是基于大量遗传学研究结果,遵循国际抗癫痫联盟的分类方法提出的概念。该谱病包括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变异型、Landau-Kleffner综合征、癫痫伴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慢波、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中央颞区癫痫伴言语失用。
目的分析总结8例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FFI)患者的临床特征、多导睡眠监测(PSG)、影像检查、基因分析及实验室检查的结果,以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2018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经过基因检查确诊的8例FFI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心理学检查、脑脊液检查、PSG、头颅磁共振成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18F-氟代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摄
亨廷顿病是一种单基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脑内纹状体神经元大量丢失为主要病理特征,临床表现为不自主的舞蹈样运动、认知障碍和神经精神症状。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突变亨廷顿蛋白的表达,导致纹状体中中型多棘神经元的选择性变性和疾病的发作。大麻素受体(cannabinoid receptor, CBR)主要通过CBR1和CBR2信号途径在神经递质释放、突触可塑性、基因表达和神经元活性的调制等方面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