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历史资料的英雄史诗《江格尔》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史诗《江格尔》是否具有历史真实性这一问题早已成为研究卡尔梅克英雄史诗的蒙古学家们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历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见解。臂如:著名的卡尔梅克学家A.A.波布罗甫尼科夫就不认为史诗《江格尔》有什么历史性可言。1854年,他写道:“……在叙事部分没有任何历史的痕迹,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大多数研究者都不同意他的这一观点。就这一问题,S.A.科津、V.A.扎克鲁特金、B.K.帕什科夫、G.I.米哈依洛夫以及其他一些学者都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见解。当然,如果说波布罗甫尼科夫把英雄史诗仅限定为“纯幻想”的东西,那么,这则是他的折衷主义方法论的结果。现代的研究者们
其他文献
<正> 公元1115年,女真族人完颜阿骨打称帝,国号金,随后灭辽、北宋,终于建成了与南宋并峙、统治我国北部的一个强大王朝。女真族入主中原以后,统治者忙于筹划灭宋等大事,来不及偃武修文,因此此时在金朝文坛上低吟幽唱的大抵是一些北宋遗留下来的文人,即明胡应麟所说的“衣冠之渡南而未尽,薦绅之留北而思归”《诗薮·杂编卷六》)者。可以这样说,金朝在开国初年还没有真正属于自己朝代的文学家。随着统治日久,统治者武功文治并施,官僚机构创立逐步完整,开科取士兴起,各种典章制度渐趋完善,尤其是最高执政者对汉文化热
<正> 所谓“双语”,是指一语言集团的成员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双语作家,就应该是指那些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写作的人。但是,我还想包括这样一些人,从本质上说,他们不算地道的“双语作家”——操两种语言,但用一种文字写作。具体说,就是操双语但用母语写作的一类,和也是操双语但用非母语写作的一类。在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中,这两类人不仅数量多,而且代表一个类型。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他们是双语公民而非双语作家,但考虑到非写作语言对作家思维机制的内在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下文学呈现出的规律性特色,他们仍是我们的研
<正> 一、双语者与民间文学跨语言传播双语者一般指能熟练使用两种语言的人,能操两种语言以上的为多语者,在没有必要作区别时统称双语者。双语者有在相邻民族间产生的,有少数人则是通过受教育而掌握第二语言,成为双语者。本文“双语者”主要指前者,虽然他们当中也有些可以阅读第二语言的文字,但背景仍然是相邻民族的接触和民间文学的跨语言传播。如同从事翻泽者首先必须具备一定水平的专业修养一样,民间文学跨语言传播过程中的双语者往往是一些对民间文学特别感兴
<正> 清代满族作家明义的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红学界,因为他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题《红楼梦》诗的人。但人们对他的了解,恐怕大多数也就仅限于此。学者对他的趼究,也均是从红学的角度出发,主要探究他与曹雪芹的接触及他的二十首“题红诗”的内容,至于这位当时较重要的满族作家的更多情形,则由于材料的缺乏和其他原因,实际上至今仍然付诸阙如,这似乎是一个缺憾。
<正> 李直夫是元初著名戏剧家,据元·钟嗣成《录鬼簿》卷上载,他是“女直人,德兴府住。即蒲察李五。”女直即女真族人,今属满族。据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氏族”条中“金人姓氏”云:“蒲察曰李”,可能直夫在蒲察家排行为五,故曰蒲察李五。德兴府,《金史·地理志》为西京路所辖“府二”之一, “德兴府,晋新州,辽奉圣州武定军节度,国初因之,大安元年升为府,名德兴”,领六县:德兴、妫川、缙山、望云、礬山、龙门。《元史·地理志》为上都路所辖“开平府”内二州之一,“保安州,唐新州,辽改奉圣州,金为德兴府
<正> 在赫哲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神话一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精神文化现象。以赫哲先民的眼光来看,神话并非荒诞不经的神怪故事,而是经由客观现实“验证”的可靠历史。它渗透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思维方式、生活习俗、道德伦理、行为规范……它向赫哲人揭示了生活中的“神圣秩序”。因此,古老的神话才得以流传至今。赫哲神话是一种具有独特起点和独特轨迹的文化存在。它以赫哲初民奉为“经典”的赫哲古代神话为核心,以萨满崇拜观念为基础,经过赫哲民族在特定的生活文化环境中不断创造发展,长期吸收其周边民族的神话观念所给
<正> 人类生存在一个群生万象的大自然里,与周围异已的动植物共同占有着世界,共同分享着世界,共同构成一个生生不息的生物圈。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对与自己相伴相生的动植物发生着浓厚的兴趣,并且试图对它们的存在给予说明。这一生物世界是怎么来的?各个物种的自然命运是如何决定的?各类动植物的形态特征及习性特点又是怎样形成的?它们和人类的存在有什么关系?诸如此类的许多问题时时困惑着他们,促使他们去思索、去认识。由于人类对自然万物的科学认识是基于人的认知力和思辨力的水平,而人类早期的这些能力微弱,所以,不得
<正> 在黎族的语言及其民间传说里,有着许多独具人文特点的洪水神话的记录。这些都是研究黎族的族源、生存、发展的珍贵材料。本文试图通过探寻洪水神话传说的一般规律,以掌握黎族洪水神话原始形态及其特点。一、人类社会幼年时代的产物——对灾难性洪水的追忆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里指出:“过去的现实”往往“反映在荒诞的神话形式中”。黎族神话传说中,有许多关于洪水的描述,如果我们把他们置于海南岛这个特定的地理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就不难发现,这些传说是黎族先民对灾难性
<正> 辽宁省锦州市文联于1990年11月末,召开了满族作家李惠文和孙春平的作品讨论会。李惠文是一位因多年坚持反映满族农村生活而享誉少数民族文学界的老作家。他从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三人下棋》、《啼笑皆非集》,中篇小说集《悲欢离合》,长篇小说《金銮梦》、《乱世夫妻》、《莫测姻缘》等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任锦州市文联名誉主席。孙春平则是八十年代初崛起于辽西文坛的一位满族青年作家,其文学创作以积极切近现实社会生活为主旨,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
<正> 建国四十年来,有关部门组织大量人力对少数民族文学进行了整理和研究,但在其过程中,人们往往将侧重点偏向于民间文学,而忽视了作家创作的作品。即使提及,也多持否定态度,这就不能如实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全貌。这是由于当时社会条件下受极左路线影响造成的。粉碎“四人帮”后,纳西族女作家赵银棠怀着对本民族的无限热爱,不顾年迈体弱,于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三年辑注了《纳西族诗选》。这部诗集收录了从明代到解放前一些著名的纳西族诗人用汉语文写成的作品,共四百五十首,向读者展示了古代纳西族作家的创作实绩。它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