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实效性的家校联动策略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dx05444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校联动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长效联动机制、策略教育孩子健康成长,保障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做法或策略。它主要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践行教育思想或观念,实施德育内容,通过切实可行的教育途径和成效显著的教育方法形成教育合力,达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与和谐性。本文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了留守儿童家校联动教育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家校联动教育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实效性;家校联动;策略
  家校联动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长效联动机制、策略教育孩子健康成长,保障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做法或策略。它主要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践行教育思想或观念,实施德育内容,通过切实可行的教育途径和成效显著的教育方法形成教育合力,达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与和谐性。基于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认识家校联动的重大意义,探索家校联动的有效策略,对于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来说至关重要。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一)留守儿童数量庞大,家庭教育普遍缺失
  在农村地区,由于在校孩子的父母亲外出打工、离异等方面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十分庞大。据民政部门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留守青少年儿童数量达697万。这部分儿童尽管能够入校就读,但是家庭教育普遍缺失,造成了孩子生活、心理上的一些问题。
  (二)学校教育成为“孤岛”,家校难以形成合力
  单亲教育、隔代教育、托管教育等,使得学校教育成为“孤岛”,形成了“5+2=0”(5指一周在校学习的5天,2指周末2天的休息,0指教育效果等于0)的尴尬局面。由于缺乏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密切配合和持续教育,学生在校受到的教育,在家中又被孩子的各种陋习“清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不成教育合力,必然会抵消、降低学校教育的效果。
  二、留守儿童家校联动教育的重大意义探讨
  (一)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教育方法
  家校联动能够使家长的教育理念得到及时更新,从而让家长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方法,有效提高家庭教育水平。随着一些“80后”“90后”独生子女逐步成为人之父母时代的到来,家校联动作为一种全方位、立体化教育孩子的新途径,需要家长更新教育理念,学习教育新思想,增强教育新观念,掌握教育新方法,取得教育新成效。因此,探索留守儿童教育路径,构建家校联动机制,实施家校联动教育,充分完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或社区教育的不同教育功能,能够让家长在了解家校联动教育现状同时,依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孩子进行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科学认识。
  (二)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教育效果
  教育本身是对孩子智力发展和习惯培养的一种行为。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社会或社区教育,都要让孩子的智力有效发展、习惯得到培养。因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于孩子的学习以及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影响。而家校联动教育能够在发展留守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同时,有效、持续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重视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以此丰富学校、家庭、社会或社区各自的教育内容,形成教育留守儿童的合力,提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
  (三)发挥各方优势,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或社区教育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针对留守儿童的家校联动教育能够突出各方教育特点,发挥各方教育优势,协调各方教育步调,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校聯动教育对策
  (一)开展家校联动教育培训,更新家庭教育理念
  开设家长课堂,开展家校联动教育培训,更新留守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改变他们“重养轻教”“树大自直”的传统教育观念,培养家长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亲子观、教育目标观、教育期望观、人才观,树立科学化、现代化、人文化的家庭教育新理念。
  (二)成立家校联动工作小组,便利各方教育通联
  成立留守儿童家校联动教育工作小组,负责学校、家庭、社会或社区的教育沟通。例如:通过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把留守儿童在校、在家、在社区中学习、生活片段或闪光点以图片、文字、录像、微博、QQ空间等方式呈现出来,能够让各教育方随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动态,及时得到交流、沟通,而且能够有效记录孩子的成长历程,激励留守儿童不断进步。再如,开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或社区教育展示活动,一方面,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习情况和表现出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另一方面,让留守儿童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生活表现和品质、习惯养成过程,把监护人搭配健康膳食的合理性,安排学习、生活的规律性等家庭教育状况通过图片、文字、录像、微博、QQ空间等方式呈现出来。
  (三)开展爱心帮扶,建立爱心“家长”和伙伴制度
  学校可以建立爱心“家长”和爱心伙伴帮扶制度,对于父母均在外打工的孩子,班主任要摸清家庭情况,联系一名科任老师做留守儿童的“家长”,根据班内留守儿童总体人数,一名老师也可以联系几个家庭。同时,由班主任老师和科任老师再为每一名留守儿童就近选择一名本班各方面比较优秀的同学,和科任老师一起,分别做留守儿童的爱心“家长”和爱心伙伴,时常到留守儿童家中,对留守儿童进行帮扶,包括家务的处理、作业的完成、玩耍游戏、相互走动等。例如:在节假日,邀请留守儿童到爱心“家长”家做客,共同做饭、用餐,让留守儿童既增长生活自理能力,又感受生活、劳动中的快乐;或者由爱心“家长”领着爱心伙伴到留守儿童家中,与留守儿童共同打扫卫生、布置房间、摆设家什、整理衣物、做饭用餐等,让留守儿童享受家的温暖。再如,在留守儿童心情不好或感冒生病的时候,爱心“家长”或爱心伙伴就要积极、主动,在校期间多关心这位同学,或者到留守儿童家陪伴留守儿童,排解留守儿童心中的烦闷或生病的不适。还如,在留守儿童监护人回家期间,爱心“家长”或爱心伙伴或到留守儿童家中,或邀请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监护人到爱心“家长”家中,通过走“亲”访“友”,密切家长与老师、老师与孩子、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有意识地培养留守儿童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彼此关爱、和睦相处等传统美德,亲如一家,提升教育效果。   (四)展示教育成果,锻炼孩子才智胆量
  利用阳光体育或学生实践活动时间,学校可以为留守儿童专门成立各类活动社团,针对留守儿童的特长、爱好、兴趣和意愿,精心设计社团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学习才艺、展示才艺。尤其是要利用期中、期末或体育竞赛、文艺汇演、书法比赛、棋艺展示等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充分展示篮球、乒乓球、书法、绘画、舞蹈、手工制作等才艺的平台。在竞赛或才艺展示活动中,班主任老师或爱心“家长”、爱心伙伴可以把竞赛或才艺展示活动过程用图片、文字、录像等进行记录,利用微信、QQ等交往软件或工具即时向参与活动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发送,让家长充分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果,真正感受孩子的进步与快乐、自信、自豪。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丰富了他们的生活,而且展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促进了留守儿童的个性化发展。
  (五)开放学习课堂,融合三个“舞台”
  家校联动的教育场所有三个,即学校、家庭、社区。这三个主要的教育场所对留守儿童来说,需要学校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开放教学的办法,形成家庭、社区的教育联动,把三个“舞台”的教育作用融合起来。例如:通过设置留守儿童教育日,邀请留守儿童监护人进入学校或通过视频,参加介绍学校教学要求和发展思路的宣讲会、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和亲情互动活动,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感受学校教育氛围,学习教育方法。再如,通过社区组织的留守儿童精彩教育故事会演、“留守花开”专场演出、“亲情无界”心语倾诉等,把教师的家访、爱心“家长”的关爱、爱心伙伴的帮助、社区阿姨的关照等编成生活剧搬上“舞台”,让老师、家长和孩子同台表演,再现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场面或情景以及无数个生活瞬间,以催人泪下的感动、感人肺腑的倾诉、声情并茂的表演,教育留守儿童收获感动,汲取正能量,释放心中的郁闷,以此提高家校互动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潘金生.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校互动式教育的有效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16 (2):45-46.
  [2]杨荣明. 农村家校合作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7):145-146.
  [3]李伟,张小晶,熊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基于X地区的个案调查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6(2):16-19.
  [4]农村学校中的家校合作:本質、意义与策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经验与学校经验的统一[J].现代教育管理,2018(6):18-22.
  [5]叶永胜.家校联动--留守儿童健康心境建立的有效途径[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13):207.
  (责任编辑:刘莹)
其他文献
[摘 要]“两性一度”的“金课”理念是当前高校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杜绝“水课”,建设一流课程的重要导向和评价标准。“互联网+PBL”学习策略和教学模式符合“金课”建设的教学理念,它将以问题为导向的师生合作学习情境置于信息化时代的动态环境之中,通过“问题呈现—分析问题—沟通解决方法—分工搜集资料—合作解决问题—成果展示与分享—反思与批判—问题呈现”等一系列循环往复的学习环节,不断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摘 要]溧阳市永平小学立足于传统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学校实践基础之上,用乡贤文化润心、传统因子润情、信息技术润行、丰富课程润品,积极开展智慧德育,用智慧的方式丰盈学生的人生,启智增慧,培根铸魂,照亮学生精彩童年,落实党和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智慧德育;乡贤文化;传统因子;信息技术;丰富课程  智慧德育是学校德育的永恒追求。学校的智慧德育立足于传统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学校实
[摘 要]积极响应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积极促进“互联网+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大学英语”这门课程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对于实操性强的口语教学,针对如何更好地实现线下课程和线上课程的相互补充和对接,更好地实现教学经验的开放与共享,更有效地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协同育人效应,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提高育人效果。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尝试“课内课外相结合,线上线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自主发展也已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要求。要想打造一所有特色的好学校,就必须有一个能够引领学校发展的高素质的好校长。在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的角色扮演十分重要,他不仅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校长;角色;扮演  现实中,校长的角色定位是多样的,在不同的情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位校长不是作为单一角色出现的,而是一个“角色的合集”
[摘 要]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如何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本文介绍了学校把“五美”作为德育永恒的追求,用“美”润泽儿童的心灵,用“美”的方式教育“美”的儿童,塑造“美”的儿童,用“五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的身體、心理、行为和道德等方面都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   [关键词]美育;教育价值观;德育品牌;童心  近年来,我校探索出一条“五美润童心”的德
[摘 要]教师人格矛盾在现行中小学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这种状况与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核心的德育发生强烈碰撞,成为中小学德育不如人意的重要原因。因此,深入剖析教师人格矛盾的原因及表现,准确把握教师人格矛盾与德育困境的关系,为找出解决方案提供依据,是教育从业者的责任所在。   [关键词]教师;人格矛盾;德育;困境  人格矛盾是指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身份及人格状态反复交替控制着个体思维,使一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民族传承、浸润于历史演变,是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文明的核心支撑。与白话文相比,古诗词当中的传统文化“养分”更加充足。因此,分析小学在古诗词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探索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古诗词中的渗透策略,能够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对于立德树人的关键支撑作用。   [关键词]古诗词;传统文化;文化育人;当前问题;渗透策略  古代詩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的精华,
[摘 要]在学校文化理念的引领下,重构学校发展新形态,激活学校管理新思路,探索“家长大学”建设,引领学生家长成为教育的同盟者。一所小学里的“大学”,家、校、社会相互合作、一起进步、共同成长,才能形成“教育命运共同体”。“家长大学”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更能促使家长更好地认识到家庭自身的教育责任,提升自身的修养和教育能力,涵养学校教育生态,打造有温度的教育共同体。   [关键词]小学;“家长
[摘 要]山东省威海市古寨中学以“让每个生命绽放最美的自我”为办学理念,聚焦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和遵循生命成长规律,建构了“绿色教育”一直憧憬与描绘的——GREEN教育图景。学校通过打造“健康向上、和谐共荣”的生态圈、构建“修身、启智、尚美”三个维度的“‘绿色教育’生长课程”体系、立足发掘智慧生命深度的绿色课堂并实施“三度六星”绿色评价体系,以“守望”之姿,深层激发“绿色教育”内涵活力,唤醒学生的
[摘 要]乡村振兴背景下,教研员工作对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如何建设一支服务于区域基础教育实际的高素质教研员队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基于实际调研发现,乡村振兴背景下吕梁老区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在组织建设、协同共享、政策支持上还有提升空间。为了整体促进区域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还需要建立科学的教研员准入机制和全方位的教研员培养计划。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础教育;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