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8月24-25日,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室和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军备控制与地区安全"研究项目共同主办的"保守主义理念与美国外交政策"讨论会在上海举行,来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香港大学、浙江大学和苏州大学的3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整个会议在求实而又热烈的气氛中进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保守主义在美国的源起与发展
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张立平副研究员梳理了保守主义作为一种运动在美国从思想运动到社会运动再到政治运动的发展历程,认为它对美国社会政治的影响从边缘走向中心,并发展到与自由主义思潮相并立。南开大学张睿壮教授则阐述了美国的保守主义传统和当代美国保守主义的发展。
在讨论中,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沈丁立教授从词源上探讨了保守主义的含义,conservatism的词根conserve是保留、保存的意思,故conservatism也许可以用中文表达为"守成主义"。北京大学贾庆国教授指出,美国有没有保守主义,这在美国知识界曾有不同看法。路易*哈茨在其代表作《美国的自由主义传统》中认为美国没有保守主义,但曾任美国政治学会会长的康奈尔大学教授西奥多*洛伊认为有,两人可能都对,关键问题在于对"保守主义"的理解。在哈茨看来,保守主义指的是要守住等级秩序和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因此欧洲意义上的保守主义在美国不存在,也没有市场。但洛伊的参照系是美国。在美国,保守主义所要保守的与欧洲完全不一样。19世纪美国一度容忍了南方的奴隶制。美国内战后,自由主义兴起,奴隶制被废除,原先要保守的东西不复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建立了社会福利制度。自由派和保守派在这一方面的争论不在于是否应废除社会福利制度,而在于如何改进这一制度。由于这种"与时俱进",现在的美国保守主义,绝非欧洲的保守主义,也不是美国以前的保守主义,它具有了新的内涵。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任晓研究员强调,讨论保守主义问题应十分注意"语境",同样的"保守主义"一语,在欧洲与在美国其涵义和指谓相差很大。这次会议要讨论的是美国的保守主义。在对自由市场的信念方面,美国保守主义是与欧洲的古典自由主义,而不是欧洲的保守主义相通的。上海社会科学院黄仁伟研究员认为,激进主义(radicalism)和保守主义(conservatism)在美国一直有,但后者占主流,是主要的传统。其总的特征是维护现状,维护美国的价值观。他还把美国保守派的共性概括为四点,即反共、维护美国社会中最有势力的集团、想尽办法把他们所反对的人妖魔化、在精神背后有物质力量的支持。 香港大学胡伟星博士提出,美国的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都有一个西方自由主义的基础,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主流是它们的共同基础。此外,必须把保守主义放到一个相对的环境里,才能使之得到较好的解答。也就是说,一定要在跟自由主义的对比中、在特定的范畴中去定义保守主义。保守主义和保守派应适当区分,保守主义是一种思潮、思想,保守派是一部分人,两者有重合,但未必完全一样。美国保守主义有精神上的内涵,但它是行动导向的(action-oriented),非常实用和可操作的。
保守主义的对立面是什么?保守主义是否是跟激进主义相对?张立平副研究员对此持保留态度。她认为, 事实上现在的美国保守主义非常激进。美国的保守主义在每个时期的内涵和影响都不一样,因此应当明确我们谈的是哪个时期的保守主义和保守派。南京大学蔡佳禾教授认为,在罗斯福新政之前,美国保守主义的诉求不那么强烈。新政以来,保守主义视自由主义为敌手,但它要挑战的并不是民主、自由的价值,而是新政以来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在美国,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划分不是学理的,而是政治的,是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的反映。有的与会学者认为,两者之间争论的余地并不大,不涉及很大的意识形态上的问题。也有学者补充道,但激烈的程度并未降低,如在堕胎与反堕胎、校内祈祷等问题上。与会者大多赞同的是,目前自由主义处于相对下降状态,而保守主义处于上升状态。新保守派在道德文化领域的咄咄逼人之势,较之老保守派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保守主义与国内政治
在这一专题中,复旦大学洪涛副教授对"历史终结"论与新保守主义之间的思想联系进行了探讨,任晓研究员则以传统基金会为个案分析了美国保守主义运动的发展,复旦大学徐以骅教授研究了宗教新右翼及其对美国政治、外交的影响。三位学者发言的共同点是试图从精神和文化层面理解保守主义,认为只有把它与美国政治和政治学说相联系,才能更好地理解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运动上升势头强劲,其背后的动力是什么?胡伟星博士提出,政治思潮的起伏与美国多元主义的政治体制有关。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有无数的观念、理念在相互碰撞。这些理念是如何传播,又是如何让人接受的?保守主义运动"制度化"的过程是怎么发生的?需要很好研究。美国保守主义有"活的"灵魂,它渗透到政党的党纲中。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进,但其基本的理念并没有变。执政者可以运用这种理念来吸引人们的价值认同,但理念与政策之间不能完全划等号。至于政策取向与宗教观念之间有无联系?如有,是什么样的联系?对此,徐以骅教授指出,美国文化有基督教的内涵,美国价值观主要来自于宗教,这还是主流的看法。宗教右翼在美国过去是防御性的,现在复兴以后,成为进攻性的了,其影响不可小视。
会议集中讨论了保守主义理念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胡伟星博士提出应考虑内政上的保守主义是怎么转化为外交政策方面的保守主义的。他认为,美国的保守主义是在同自由主义的辩论中发展起来的,其关键字眼是"国家利益",而且其对国家利益的解释非常狭窄,布什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就是如此,且善于用"爱国主义"来包装。这与克林顿的谋士十分不同。蔡佳禾教授认为应注意保守主义在国际政治之中的基本价值观念是什么,恐怕就是西方文化,它不是主张多元的,而是倾向于一元论。美国外交中的保守主义还突出强调国家主权,美国的国家主权,决不允许别的力量对它产生约束。
有与会者提出,保守主义的理念经常是与共和党联系在一起的,但民主、共和两党都既有自由派又有保守派,应如何区分?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在美国国内政治中有很明显的分界,如大政府与小政府、堕胎与反堕胎、校内祈祷与反校内祈祷等。但在外交政策方面则不容易区别。蔡佳禾教授认为,两党之间大致上还是可以用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来区分的。从保守主义看美国外交,确实要比看美国国内政治难。有一个办法是先看内政,再看外交。贾庆国教授表示同意美国的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内涵,同别的国家或地区不一样。这方面的例子很多。美国保守主义思潮在外交上比较强调主权,主张搞单边,对联合国能用则用之,不能用就将其晾在一边。以武力为后盾不一定是保守主义的专利,但是对保守派来说,对外使用武力目的是为了安全;而对自由派来说,对外使用武力目的可能是为了人权。保守主义在实际操作中更倾向于单边主义,或有选择的国际主义;自由主义则更倾向于多边的途径。保守主义更加重视问题,尤其是高位政治问题;自由主义则更重视低位政治问题,包括非核心的国家利益。有的与会者更是认为,保守主义和单边主义之间是直通车的关系。
(三)保守主义与美国外交政策
保守主义和美国对外政策中的现实主义思想之间有否关系?是什么关系?与会者就此进行了热烈讨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陈东晓助理研究员提出,保守主义对人性的认识是悲观的,故以现实主义为外交指导原则。保守派内部有极端的和温和的之分,在外交政策主张上也反映出来,但其差异更多地是方式上和程度上的。要建立起保守主义和美国外交政策之间的联系,主要应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进行。南京大学任东来教授认为,美国外交政策根本的价值观始终没有变化,保守主义只是"影响"了美国外交,并没有改变美国外交政策的框架,它改变的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取向(approach)。这一点得到了与会学者的认同。贾庆国教授则指出进攻性现实主义与保守主义有联系。以基辛格等为代表的经典现实主义对大国力量的限度看得比较清楚,新的大国崛起是挡不住的,应对之道便是承认之并制造新的势力均衡。而新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则不同,在它看来,历史上各大国在经济增长时期都奉行扩张主义,因此美国应主动出击,新的大国冒起来要将它摁下去,以保持美国的主导地位。同时,进攻性现实主义自视甚高,于是历史的经验好象不那么有用了,在海湾战争、科索沃和阿富汗得手的新的"历史经验"一次次使他们觉得自己是正确的,甚至连苏联共产主义也给打败了。因此,新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更具有主动性和进攻性,在外交上表现为霸气。这对小布什政府的外交和防务政策有相当的影响。
胡伟星博士的通过里根政府和小布什政府的比较,讨论了保守主义理念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在他看来,这些理念表现为:(1)个人自由,从中引申出反苏、反共和意识形态化。(2)强调国家的实力。(3)经济上维护自由贸易,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4)坚定追求美国一己的国家利益,并常常以他国的利益为代价。(5)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美国最大的行动自由,不受约束,推到极致便是单边主义。从政策层面看,它对国际机制具有强烈的不信任感,极其注重国家荣誉和美国的信誉,并用"爱国主义"旗号打击政敌。这与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十分接近,但不能划等号。从美国对台政策及其国内环境看,美国亲台派与保守右翼十分相近,保守亲台势力的香火在共和党中一直延续至今。民主党左翼的自由派则从80年代初开始转向亲台,批评行政当局疏远台湾。故反华联盟的成分甚为复杂。他认为,里根政府的对台政策对小布什政府影响极为深刻。小布什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里根时期舒尔茨就任国务卿后的对台政策。他的结论是,保守主义理念对美国对台政策的影响是确实的。
与会者还讨论了保守主义外交政策理念与美国反恐战争的关系。有与会者谈到,美国保守派的重要思想阵地《评论》月刊前些时候出现了"沙特:我们的敌人"这样的封面标题。也就是说,美国在追踪恐怖主义时追到了它的重要盟友沙特阿拉伯,但这在保守主义力量内部可能会引起争议。未来中东地区对美国的保守主义外交政策将会是重大问题。美国的反恐战争得不到中东伊斯兰世界大多数人民的支持,而且有可能带来几代人的仇恨,因此,现今颇为得势、处于政策主导地位的美国保守派和保守主义可能会遇到它没有想到的难题。
(一)保守主义在美国的源起与发展
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张立平副研究员梳理了保守主义作为一种运动在美国从思想运动到社会运动再到政治运动的发展历程,认为它对美国社会政治的影响从边缘走向中心,并发展到与自由主义思潮相并立。南开大学张睿壮教授则阐述了美国的保守主义传统和当代美国保守主义的发展。
在讨论中,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沈丁立教授从词源上探讨了保守主义的含义,conservatism的词根conserve是保留、保存的意思,故conservatism也许可以用中文表达为"守成主义"。北京大学贾庆国教授指出,美国有没有保守主义,这在美国知识界曾有不同看法。路易*哈茨在其代表作《美国的自由主义传统》中认为美国没有保守主义,但曾任美国政治学会会长的康奈尔大学教授西奥多*洛伊认为有,两人可能都对,关键问题在于对"保守主义"的理解。在哈茨看来,保守主义指的是要守住等级秩序和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因此欧洲意义上的保守主义在美国不存在,也没有市场。但洛伊的参照系是美国。在美国,保守主义所要保守的与欧洲完全不一样。19世纪美国一度容忍了南方的奴隶制。美国内战后,自由主义兴起,奴隶制被废除,原先要保守的东西不复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建立了社会福利制度。自由派和保守派在这一方面的争论不在于是否应废除社会福利制度,而在于如何改进这一制度。由于这种"与时俱进",现在的美国保守主义,绝非欧洲的保守主义,也不是美国以前的保守主义,它具有了新的内涵。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任晓研究员强调,讨论保守主义问题应十分注意"语境",同样的"保守主义"一语,在欧洲与在美国其涵义和指谓相差很大。这次会议要讨论的是美国的保守主义。在对自由市场的信念方面,美国保守主义是与欧洲的古典自由主义,而不是欧洲的保守主义相通的。上海社会科学院黄仁伟研究员认为,激进主义(radicalism)和保守主义(conservatism)在美国一直有,但后者占主流,是主要的传统。其总的特征是维护现状,维护美国的价值观。他还把美国保守派的共性概括为四点,即反共、维护美国社会中最有势力的集团、想尽办法把他们所反对的人妖魔化、在精神背后有物质力量的支持。 香港大学胡伟星博士提出,美国的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都有一个西方自由主义的基础,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主流是它们的共同基础。此外,必须把保守主义放到一个相对的环境里,才能使之得到较好的解答。也就是说,一定要在跟自由主义的对比中、在特定的范畴中去定义保守主义。保守主义和保守派应适当区分,保守主义是一种思潮、思想,保守派是一部分人,两者有重合,但未必完全一样。美国保守主义有精神上的内涵,但它是行动导向的(action-oriented),非常实用和可操作的。
保守主义的对立面是什么?保守主义是否是跟激进主义相对?张立平副研究员对此持保留态度。她认为, 事实上现在的美国保守主义非常激进。美国的保守主义在每个时期的内涵和影响都不一样,因此应当明确我们谈的是哪个时期的保守主义和保守派。南京大学蔡佳禾教授认为,在罗斯福新政之前,美国保守主义的诉求不那么强烈。新政以来,保守主义视自由主义为敌手,但它要挑战的并不是民主、自由的价值,而是新政以来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在美国,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划分不是学理的,而是政治的,是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的反映。有的与会学者认为,两者之间争论的余地并不大,不涉及很大的意识形态上的问题。也有学者补充道,但激烈的程度并未降低,如在堕胎与反堕胎、校内祈祷等问题上。与会者大多赞同的是,目前自由主义处于相对下降状态,而保守主义处于上升状态。新保守派在道德文化领域的咄咄逼人之势,较之老保守派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保守主义与国内政治
在这一专题中,复旦大学洪涛副教授对"历史终结"论与新保守主义之间的思想联系进行了探讨,任晓研究员则以传统基金会为个案分析了美国保守主义运动的发展,复旦大学徐以骅教授研究了宗教新右翼及其对美国政治、外交的影响。三位学者发言的共同点是试图从精神和文化层面理解保守主义,认为只有把它与美国政治和政治学说相联系,才能更好地理解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运动上升势头强劲,其背后的动力是什么?胡伟星博士提出,政治思潮的起伏与美国多元主义的政治体制有关。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有无数的观念、理念在相互碰撞。这些理念是如何传播,又是如何让人接受的?保守主义运动"制度化"的过程是怎么发生的?需要很好研究。美国保守主义有"活的"灵魂,它渗透到政党的党纲中。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进,但其基本的理念并没有变。执政者可以运用这种理念来吸引人们的价值认同,但理念与政策之间不能完全划等号。至于政策取向与宗教观念之间有无联系?如有,是什么样的联系?对此,徐以骅教授指出,美国文化有基督教的内涵,美国价值观主要来自于宗教,这还是主流的看法。宗教右翼在美国过去是防御性的,现在复兴以后,成为进攻性的了,其影响不可小视。
会议集中讨论了保守主义理念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胡伟星博士提出应考虑内政上的保守主义是怎么转化为外交政策方面的保守主义的。他认为,美国的保守主义是在同自由主义的辩论中发展起来的,其关键字眼是"国家利益",而且其对国家利益的解释非常狭窄,布什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就是如此,且善于用"爱国主义"来包装。这与克林顿的谋士十分不同。蔡佳禾教授认为应注意保守主义在国际政治之中的基本价值观念是什么,恐怕就是西方文化,它不是主张多元的,而是倾向于一元论。美国外交中的保守主义还突出强调国家主权,美国的国家主权,决不允许别的力量对它产生约束。
有与会者提出,保守主义的理念经常是与共和党联系在一起的,但民主、共和两党都既有自由派又有保守派,应如何区分?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在美国国内政治中有很明显的分界,如大政府与小政府、堕胎与反堕胎、校内祈祷与反校内祈祷等。但在外交政策方面则不容易区别。蔡佳禾教授认为,两党之间大致上还是可以用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来区分的。从保守主义看美国外交,确实要比看美国国内政治难。有一个办法是先看内政,再看外交。贾庆国教授表示同意美国的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内涵,同别的国家或地区不一样。这方面的例子很多。美国保守主义思潮在外交上比较强调主权,主张搞单边,对联合国能用则用之,不能用就将其晾在一边。以武力为后盾不一定是保守主义的专利,但是对保守派来说,对外使用武力目的是为了安全;而对自由派来说,对外使用武力目的可能是为了人权。保守主义在实际操作中更倾向于单边主义,或有选择的国际主义;自由主义则更倾向于多边的途径。保守主义更加重视问题,尤其是高位政治问题;自由主义则更重视低位政治问题,包括非核心的国家利益。有的与会者更是认为,保守主义和单边主义之间是直通车的关系。
(三)保守主义与美国外交政策
保守主义和美国对外政策中的现实主义思想之间有否关系?是什么关系?与会者就此进行了热烈讨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陈东晓助理研究员提出,保守主义对人性的认识是悲观的,故以现实主义为外交指导原则。保守派内部有极端的和温和的之分,在外交政策主张上也反映出来,但其差异更多地是方式上和程度上的。要建立起保守主义和美国外交政策之间的联系,主要应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进行。南京大学任东来教授认为,美国外交政策根本的价值观始终没有变化,保守主义只是"影响"了美国外交,并没有改变美国外交政策的框架,它改变的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取向(approach)。这一点得到了与会学者的认同。贾庆国教授则指出进攻性现实主义与保守主义有联系。以基辛格等为代表的经典现实主义对大国力量的限度看得比较清楚,新的大国崛起是挡不住的,应对之道便是承认之并制造新的势力均衡。而新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则不同,在它看来,历史上各大国在经济增长时期都奉行扩张主义,因此美国应主动出击,新的大国冒起来要将它摁下去,以保持美国的主导地位。同时,进攻性现实主义自视甚高,于是历史的经验好象不那么有用了,在海湾战争、科索沃和阿富汗得手的新的"历史经验"一次次使他们觉得自己是正确的,甚至连苏联共产主义也给打败了。因此,新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更具有主动性和进攻性,在外交上表现为霸气。这对小布什政府的外交和防务政策有相当的影响。
胡伟星博士的通过里根政府和小布什政府的比较,讨论了保守主义理念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在他看来,这些理念表现为:(1)个人自由,从中引申出反苏、反共和意识形态化。(2)强调国家的实力。(3)经济上维护自由贸易,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4)坚定追求美国一己的国家利益,并常常以他国的利益为代价。(5)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美国最大的行动自由,不受约束,推到极致便是单边主义。从政策层面看,它对国际机制具有强烈的不信任感,极其注重国家荣誉和美国的信誉,并用"爱国主义"旗号打击政敌。这与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十分接近,但不能划等号。从美国对台政策及其国内环境看,美国亲台派与保守右翼十分相近,保守亲台势力的香火在共和党中一直延续至今。民主党左翼的自由派则从80年代初开始转向亲台,批评行政当局疏远台湾。故反华联盟的成分甚为复杂。他认为,里根政府的对台政策对小布什政府影响极为深刻。小布什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里根时期舒尔茨就任国务卿后的对台政策。他的结论是,保守主义理念对美国对台政策的影响是确实的。
与会者还讨论了保守主义外交政策理念与美国反恐战争的关系。有与会者谈到,美国保守派的重要思想阵地《评论》月刊前些时候出现了"沙特:我们的敌人"这样的封面标题。也就是说,美国在追踪恐怖主义时追到了它的重要盟友沙特阿拉伯,但这在保守主义力量内部可能会引起争议。未来中东地区对美国的保守主义外交政策将会是重大问题。美国的反恐战争得不到中东伊斯兰世界大多数人民的支持,而且有可能带来几代人的仇恨,因此,现今颇为得势、处于政策主导地位的美国保守派和保守主义可能会遇到它没有想到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