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养生:多晒太阳,少吃补药
●安安
夏季阳光充足,正是人们享受日光浴的好季节。中医认为,晒太阳可以温煦体内阳气,有助养生,多晒太阳还能少吃补药。如果在晒太阳的时候,结合中医经络,往往能够起到更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养生专家建议享受日光浴时,重点晒以下四个部位:
晒头顶补阳气。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过两耳直上连线中点),是晒太阳的重点。晒头顶不必拘时拘地,可随时进行,平时天气好时,到室外散步,让阳光洒满头顶,可以通畅百脉、调补阳气。
晒后背调气血。人体腹为阴,背为阳。很多经脉和穴位都在后背,晒这里能起到调理脏腑气血的作用。晒的时候,注意让阳光直射背部,即将后背朝向阳光即可。时间长短自己掌握,以舒适为宜。此外,人的后腰部位有两大穴位,分别是命门和肾腧(分别在腰背的正中部位)。如果方便,将衣服撩起来,让阳光晒一下这两个穴位,可以补充肾气。或者在晒太阳的时候,将双手搓热后,配合摩擦该部位。
晒腿脚除寒气。“寒从脚下起”,手脚容易冰凉的人,多是阳虚体质。这种体质的人不妨多晒晒脚,以驱走体内的寒气。夏天把腿在阳光下晒晒,能很好地驱除腿部寒气,还能加速钙质的吸收,预防骨质疏松。晒腿的时候,要选择天气好的时候,将双腿裸露在阳光下,每次至少晒半小时。晒时,可配合按摩小腿部位的足三里穴(小腿前外侧,膝盖下方四横指部位),对健康大有好处。
晒手心助睡眠。人的手掌很少被晒到,所以要特殊照顾,会有很好的养生功效。手心最重要的穴位是劳宫穴(自然握拳,中指尖下所指)。按揉此穴位有清心安神的作用。晒手心方法很简单,在阳光下摊开双手朝向阳光,或者抬起双手,掌心朝向阳光即可。常晒手掌可舒缓疲劳,促进睡眠。
享受日光浴时要选好时间段,一定要避开紫外线强的时候。晒太阳时,要注意摘掉帽子和手套,尽量将皮肤暴露在外。
要长个儿:少进补,多锻炼
●新民
一年当中,春夏之交是孩子身高增长最快的时候。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长高,纷纷抓住这个时机给孩子进补。殊不知,进补的效果是短期的,反而容易催老儿童骨龄,影响孩子以后长个儿。
“我儿子个子一直不高,听人说让孩子服用增高剂效果明显。为了让孩子长高,我买了很多补剂和营养液给孩子服用。”沈女士说。
采访中发现,与沈女士有同样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且以小学生家长居多。一家连锁药店的销售人员说,每年春夏都是卖增高类药品的旺季,虽然不书面承诺能增高多少厘米,但大部分孩子服用后都能够增长2~10厘米。
食用增高剂,个子长高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营养专家说,目前,市场上针对儿童开发的补剂和口服液琳琅满目,其实相当一部分暗含激素。而这些激素进入人体,会使孩子在五六岁时长得比同龄孩子高,但其骨龄也随之增加,虽短时间内增高效果明显,但等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反而不长个儿了。
“骨龄是发育的指标,它决定孩子的最终身高。如果年龄大于骨龄,提示孩子生长迟缓;如果年龄小于骨龄,提示孩子性早熟。所以想要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家长可以带孩子到正规医院拍摄骨龄片。”儿科医生强调说,孩子的长高潜能不以实际年龄为准,而以骨骼年龄为准。因此,遗传决定身高的生长潜力,但环境决定遗传的潜力发挥,后天对身高的影响,可让孩子的最终身高有上下10厘米的差距。家长应慎买增高剂,最好通过食疗、运动、睡眠来帮助孩子长个儿。
【编辑:杨子】
要健康,补药误区需注意
●晓华
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但人吃五谷杂粮,生病总是难免的。碰到孩子生病,有些家长急于求成,盲目滥用抗生素,导致孩子肾脏损害、耳聋等副作用的发生。近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没病乱补维生素,生病滥用抗生素已成为家长爱子的误区。
1.维生素当饭吃
婷婷和平平上同一所幼儿园,她们的妈妈因为接送孩子常常碰面。聊天中,她们发现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她们有不少共同之处,比如每天都给孩子吃“成长快乐”和“小施尔康”等多种维生素,而且她们还了解到幼儿园里的不少孩子也在吃多种维生素,因为吃维生素有益无害,不怕多吃。
专家提醒:其实维生素吃多了不好,如维生素A服用过量可引起毛发干枯、皮疹、厌食、骨痛、头痛、呕吐等症;维生素D服用过量可引起低热、呕吐、腹泻、厌食,甚至软组织异位骨化、蛋白尿、肾脏损害等症;维生素C服用过量可引起腹痛、腹泻等症。
2.发烧动辄用抗生素、解热止痛药
涛涛从小就爱发烧,涛涛妈用“小儿安”效果很好。以后涛涛一发烧,妈妈就给他用“小儿安”。可最近一次发烧,涛涛用了好几天这种药,还是高烧不退,整夜哭闹。现在,不少家长像涛涛妈一样,小孩一生病就紧张,动不动就用抗生素,希望能把病立即压下去。
专家提醒:“小儿安”的主要成分是磺胺,磺胺只对细菌感染疾病(如支气管、肺炎)有效,而对病毒无能为力。长期服用磺胺类抗生素,会抑制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而发生维生素K缺乏症,出现鼻出血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症。
其实,儿童发热原因复杂,也许是普通感冒、扁桃体发炎,也可能是麻疹、肺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在没有查明病因前,滥用解热止痛药,会掩盖病情,妨碍正确诊断,耽误治疗。特别是幼儿高热时,如果使用解热止痛药不当,还可能会出现出汗增多、体温突然下降而发生虚脱等意外情况。
3.中药无害论
不少家长排斥西药,认为西药太毒(指副作用大),而中药无害。孩子一有头疼脑热,就给孩子服用六神丸。理由很简单,以前遇到这种情况,给孩子吃六神丸,效果好,便宜,还是中药,没有副作用。此外,牛黄镇惊丸、包龙丸、回春丹等儿科中成药轮番上阵,有病中药治,没病中药补。
专家提醒:中药也是药,既然是药,必然有副作用。如六神丸的成分包括牛黄、冰片、蟾蜍、珍珠、雄黄等。其中蟾蜍含有与强心甙结构相似的蟾蜍毒素,服用不当易导致心律失常;雄黄含有硫化盐成分,而儿童处于发育阶段,心、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若长期服用六神丸,很容易给这些器官造成功能损害。
4.盲目服用驱虫药
很多儿童有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等)。有的家长一发现孩子食欲不振,未经检查便认为孩子肚子里有虫,给孩子盲目服用驱虫药。服用后不见虫体排出,让孩子再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
专家提醒:驱虫药有很多种,有的对多种寄生虫有效,有的仅对一种寄生虫有效。常用的驱虫药有哌嗪(驱蛔灵)、噻嘧啶(抗虫灵)、左旋咪唑、甲苯咪唑、苦楝皮、乌梅、使君子等,这些药都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如驱蛔灵虽然毒性低,但常服或过量服用可能引起头晕、头痛、呕吐及肝功能损害,苦楝皮苦寒败胃,过量可引起中毒死亡。此外,任何一种驱虫药都不宜常服。
5.滥用丙种球蛋白
不少家长把丙种球蛋白当成补药,看到小孩抵抗力稍差,就到医院给孩子打丙种球蛋白,认为这样可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少生病。
专家提醒:其实,丙种球蛋白主要用途是预防麻疹、甲型肝炎、腮腺炎和脊髓灰质炎,对其他传染病的防治效果不佳。丙种球蛋白是用人血或胎盘血制成,滥用可能出现荨麻疹等副作用,所以不能把它当成补药滥用。
6.把喉片当糖果
一些家长视糖果为洪水猛兽,不让孩子吃。为了对付孩子哭闹,他们会给孩子喉片吃。喉片吃起来香甜可口,又清凉舒适。孩子喜欢吃,而家长认为喉片非糖果,孩子爱吃,且有消炎作用,何乐不为?结果时间长了,孩子口腔炎症不断。
专家提醒:喉片是一种常用的消炎润喉药物,不是糖。它对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鹅口疮及口臭等病症有作用。由于喉片的辅料中加入了适量的蔗糖、桉叶油等,入口既香甜可口,又清凉舒适。一些家长便将其作为糖果给小儿食用,结果往往成为新的致病隐患。如:薄荷喉片可收缩黏膜血管,削弱黏膜的抗病能力,导致口腔溃疡发生;碘喉片对口腔黏膜组织的刺激性与腐蚀性相当大;草珊瑚含片则使口腔发干。值得注意的是,在口腔没有炎症的情况下,这些喉片中的抗菌成分会杀死口腔中的有益菌,致使有害菌乘机作乱而引起炎症。
7.迷信新药、贵药
刘女士带儿子看病,要求医生开最好的药。医生说,某某药退烧效果不错。她却说,才这点钱,肯定不是好药。医生无奈,只好换了较贵的进口退烧药。刘女士这才放心地带孩子回家。医生说,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
专家提醒:治疗效果与药物价格不一定成正比。其实,只要对症就是好药,新药、贵药等于好药是认识的误区。从安全角度看,一些老药反而更安全。因为这些药经过了长期验证确有疗效,对于不良反应,人们知道得也更多一些。
●安安
夏季阳光充足,正是人们享受日光浴的好季节。中医认为,晒太阳可以温煦体内阳气,有助养生,多晒太阳还能少吃补药。如果在晒太阳的时候,结合中医经络,往往能够起到更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养生专家建议享受日光浴时,重点晒以下四个部位:
晒头顶补阳气。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过两耳直上连线中点),是晒太阳的重点。晒头顶不必拘时拘地,可随时进行,平时天气好时,到室外散步,让阳光洒满头顶,可以通畅百脉、调补阳气。
晒后背调气血。人体腹为阴,背为阳。很多经脉和穴位都在后背,晒这里能起到调理脏腑气血的作用。晒的时候,注意让阳光直射背部,即将后背朝向阳光即可。时间长短自己掌握,以舒适为宜。此外,人的后腰部位有两大穴位,分别是命门和肾腧(分别在腰背的正中部位)。如果方便,将衣服撩起来,让阳光晒一下这两个穴位,可以补充肾气。或者在晒太阳的时候,将双手搓热后,配合摩擦该部位。
晒腿脚除寒气。“寒从脚下起”,手脚容易冰凉的人,多是阳虚体质。这种体质的人不妨多晒晒脚,以驱走体内的寒气。夏天把腿在阳光下晒晒,能很好地驱除腿部寒气,还能加速钙质的吸收,预防骨质疏松。晒腿的时候,要选择天气好的时候,将双腿裸露在阳光下,每次至少晒半小时。晒时,可配合按摩小腿部位的足三里穴(小腿前外侧,膝盖下方四横指部位),对健康大有好处。
晒手心助睡眠。人的手掌很少被晒到,所以要特殊照顾,会有很好的养生功效。手心最重要的穴位是劳宫穴(自然握拳,中指尖下所指)。按揉此穴位有清心安神的作用。晒手心方法很简单,在阳光下摊开双手朝向阳光,或者抬起双手,掌心朝向阳光即可。常晒手掌可舒缓疲劳,促进睡眠。
享受日光浴时要选好时间段,一定要避开紫外线强的时候。晒太阳时,要注意摘掉帽子和手套,尽量将皮肤暴露在外。
要长个儿:少进补,多锻炼
●新民
一年当中,春夏之交是孩子身高增长最快的时候。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长高,纷纷抓住这个时机给孩子进补。殊不知,进补的效果是短期的,反而容易催老儿童骨龄,影响孩子以后长个儿。
“我儿子个子一直不高,听人说让孩子服用增高剂效果明显。为了让孩子长高,我买了很多补剂和营养液给孩子服用。”沈女士说。
采访中发现,与沈女士有同样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且以小学生家长居多。一家连锁药店的销售人员说,每年春夏都是卖增高类药品的旺季,虽然不书面承诺能增高多少厘米,但大部分孩子服用后都能够增长2~10厘米。
食用增高剂,个子长高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营养专家说,目前,市场上针对儿童开发的补剂和口服液琳琅满目,其实相当一部分暗含激素。而这些激素进入人体,会使孩子在五六岁时长得比同龄孩子高,但其骨龄也随之增加,虽短时间内增高效果明显,但等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反而不长个儿了。
“骨龄是发育的指标,它决定孩子的最终身高。如果年龄大于骨龄,提示孩子生长迟缓;如果年龄小于骨龄,提示孩子性早熟。所以想要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家长可以带孩子到正规医院拍摄骨龄片。”儿科医生强调说,孩子的长高潜能不以实际年龄为准,而以骨骼年龄为准。因此,遗传决定身高的生长潜力,但环境决定遗传的潜力发挥,后天对身高的影响,可让孩子的最终身高有上下10厘米的差距。家长应慎买增高剂,最好通过食疗、运动、睡眠来帮助孩子长个儿。
【编辑:杨子】
要健康,补药误区需注意
●晓华
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但人吃五谷杂粮,生病总是难免的。碰到孩子生病,有些家长急于求成,盲目滥用抗生素,导致孩子肾脏损害、耳聋等副作用的发生。近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没病乱补维生素,生病滥用抗生素已成为家长爱子的误区。
1.维生素当饭吃
婷婷和平平上同一所幼儿园,她们的妈妈因为接送孩子常常碰面。聊天中,她们发现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她们有不少共同之处,比如每天都给孩子吃“成长快乐”和“小施尔康”等多种维生素,而且她们还了解到幼儿园里的不少孩子也在吃多种维生素,因为吃维生素有益无害,不怕多吃。
专家提醒:其实维生素吃多了不好,如维生素A服用过量可引起毛发干枯、皮疹、厌食、骨痛、头痛、呕吐等症;维生素D服用过量可引起低热、呕吐、腹泻、厌食,甚至软组织异位骨化、蛋白尿、肾脏损害等症;维生素C服用过量可引起腹痛、腹泻等症。
2.发烧动辄用抗生素、解热止痛药
涛涛从小就爱发烧,涛涛妈用“小儿安”效果很好。以后涛涛一发烧,妈妈就给他用“小儿安”。可最近一次发烧,涛涛用了好几天这种药,还是高烧不退,整夜哭闹。现在,不少家长像涛涛妈一样,小孩一生病就紧张,动不动就用抗生素,希望能把病立即压下去。
专家提醒:“小儿安”的主要成分是磺胺,磺胺只对细菌感染疾病(如支气管、肺炎)有效,而对病毒无能为力。长期服用磺胺类抗生素,会抑制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而发生维生素K缺乏症,出现鼻出血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症。
其实,儿童发热原因复杂,也许是普通感冒、扁桃体发炎,也可能是麻疹、肺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在没有查明病因前,滥用解热止痛药,会掩盖病情,妨碍正确诊断,耽误治疗。特别是幼儿高热时,如果使用解热止痛药不当,还可能会出现出汗增多、体温突然下降而发生虚脱等意外情况。
3.中药无害论
不少家长排斥西药,认为西药太毒(指副作用大),而中药无害。孩子一有头疼脑热,就给孩子服用六神丸。理由很简单,以前遇到这种情况,给孩子吃六神丸,效果好,便宜,还是中药,没有副作用。此外,牛黄镇惊丸、包龙丸、回春丹等儿科中成药轮番上阵,有病中药治,没病中药补。
专家提醒:中药也是药,既然是药,必然有副作用。如六神丸的成分包括牛黄、冰片、蟾蜍、珍珠、雄黄等。其中蟾蜍含有与强心甙结构相似的蟾蜍毒素,服用不当易导致心律失常;雄黄含有硫化盐成分,而儿童处于发育阶段,心、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若长期服用六神丸,很容易给这些器官造成功能损害。
4.盲目服用驱虫药
很多儿童有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等)。有的家长一发现孩子食欲不振,未经检查便认为孩子肚子里有虫,给孩子盲目服用驱虫药。服用后不见虫体排出,让孩子再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
专家提醒:驱虫药有很多种,有的对多种寄生虫有效,有的仅对一种寄生虫有效。常用的驱虫药有哌嗪(驱蛔灵)、噻嘧啶(抗虫灵)、左旋咪唑、甲苯咪唑、苦楝皮、乌梅、使君子等,这些药都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如驱蛔灵虽然毒性低,但常服或过量服用可能引起头晕、头痛、呕吐及肝功能损害,苦楝皮苦寒败胃,过量可引起中毒死亡。此外,任何一种驱虫药都不宜常服。
5.滥用丙种球蛋白
不少家长把丙种球蛋白当成补药,看到小孩抵抗力稍差,就到医院给孩子打丙种球蛋白,认为这样可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少生病。
专家提醒:其实,丙种球蛋白主要用途是预防麻疹、甲型肝炎、腮腺炎和脊髓灰质炎,对其他传染病的防治效果不佳。丙种球蛋白是用人血或胎盘血制成,滥用可能出现荨麻疹等副作用,所以不能把它当成补药滥用。
6.把喉片当糖果
一些家长视糖果为洪水猛兽,不让孩子吃。为了对付孩子哭闹,他们会给孩子喉片吃。喉片吃起来香甜可口,又清凉舒适。孩子喜欢吃,而家长认为喉片非糖果,孩子爱吃,且有消炎作用,何乐不为?结果时间长了,孩子口腔炎症不断。
专家提醒:喉片是一种常用的消炎润喉药物,不是糖。它对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鹅口疮及口臭等病症有作用。由于喉片的辅料中加入了适量的蔗糖、桉叶油等,入口既香甜可口,又清凉舒适。一些家长便将其作为糖果给小儿食用,结果往往成为新的致病隐患。如:薄荷喉片可收缩黏膜血管,削弱黏膜的抗病能力,导致口腔溃疡发生;碘喉片对口腔黏膜组织的刺激性与腐蚀性相当大;草珊瑚含片则使口腔发干。值得注意的是,在口腔没有炎症的情况下,这些喉片中的抗菌成分会杀死口腔中的有益菌,致使有害菌乘机作乱而引起炎症。
7.迷信新药、贵药
刘女士带儿子看病,要求医生开最好的药。医生说,某某药退烧效果不错。她却说,才这点钱,肯定不是好药。医生无奈,只好换了较贵的进口退烧药。刘女士这才放心地带孩子回家。医生说,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
专家提醒:治疗效果与药物价格不一定成正比。其实,只要对症就是好药,新药、贵药等于好药是认识的误区。从安全角度看,一些老药反而更安全。因为这些药经过了长期验证确有疗效,对于不良反应,人们知道得也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