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以学生为主体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gver5r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4-058-0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途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在当前的科学课堂教学中,这一理念正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实践,正力求按这些新的理念组织教学,但是学生探究学习的质量普遍不高,好多活动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在科学探究中以学生为主体。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努力,力求提高小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的效果。
  
  一、创设探究的情境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最好途径,尤其是问题情境,它在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火花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尽量使你们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疑”是“思”之源,“思”是“学”之初。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在恰当的情境中,老师“引而不发”,让学生在疑惑中探究发现,从而“恍然大悟”。如我在教《电磁铁》时,课前我用一块红布把电磁铁包起来,上课时,把这块红布靠近铁钉,“噔噔噔”,铁钉一下子都吸到了红布上。学生都被这“吸铁大力士”吸引了。我见机提问:“请同学们猜猜看,老师的红布里面是什么”?因为以前学过磁铁的知识,所以学生中很快有人猜道:“是磁铁”,“不一定是吧!”,有一个叫小燕的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正当大家疑惑不定时,我揭开了红布。学生们都被我手中的铁钉上绕导线且连接着电池的装置吸引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要在铁钉上绕导线?”,“如果不连接电池还能吸铁吗?”,“这是什么装置,叫什么名字?”……在课堂上出现。正是这些带有魔力的问号将学生急切探究兴趣显现出来,成为探究动力,让学生满怀兴趣的进行学习。
  
  二、开放科学探究时空
  
  学生是不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最明显的表现是: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充足。充足的时间是指学生有充足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时间。在这段属于学生自己的时间里,学生可以从容地发现、提出问题;可以 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研究问题;可以在失败中找原因;可以在成功中总结经验;可以在交流中取长补短……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小学生由于受到基础知识、动手能力、思维水平、综合考虑、分析问题等能力的限制,探究活动的开展不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所以,如果没有足够的探究时空让学生探究,只能是一句空话。
  1、教师要让出时间
  路培琦老师说过:“能不能把教师的讲砍掉一半,大部分时间让孩子们去实验、去描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流汗的应该是学生。因此,教师要限制自己喋喋不休的讲解,减少无谓的多次演示,还学生以充分的探究时间。探究的途径可随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知识经验)与问题答案关联程度,选用“假说—验证”或“感知—分析”以发现结论。它需要教师为学生留出提出假设与思考的时空,设计研讨方案的时空、验证自己想法的时空、运用各种手段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的时空、出错耽误的时空、沉思默想的时空和开展互相讨论的时空。因此,给学生充足、灵活的时间去探究,将会产生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这是一种不可估量“长效机制”,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值得的。
  2、让探究时空向课前、课后延伸
  科学教育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再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打破时空界限,开展课后续性研究活动。有人说,学生对科学课是否产生了兴趣,关键是看他课外干了什么,我想,应该是这样。同时,科学课中的许多内容,如植物的根、茎、叶、动物的食性、生长环境,铁生锈,观察月相等,都有许多值得学生课外探究的东西。教师要尽量抽出时间去关注学生在课外到底干了什么,把学生的课外研究当作科学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抽出时间,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并在教室里开设专栏,展出作品或实物,让师生相互提高。
  
  三、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科学探究性学习需要一个宽松、民主、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教师是这种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和示范者。教师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去影响学生,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其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
  1、自由,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思维达到了真正的活跃,他们毫无顾虑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知道老师对自己所发表的看法总是很赞赏的,希望听到自己发表不同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学生感到学习不是别人在“逼迫”自已,而是自已想“明白”许多的为什么,乐于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2、良好的学习氛围,要求教师对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切忌任意批评和侮辱学生。如我在教《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时,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案。如用什么材料,颜色,怎样摆放等等。在学生设计的方案展示过程中,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老师不对孩子的方案做出是非评判,而是采取举手表决,先按大多数人的意见办,然后组织学生针对方案的可实施性、简便性等问题进行讨论,在集体交流研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自我否定错误的、复杂的方案,自愿肯定和接受正确的简便的方案。
  面对科学课程标准,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变“教书”为“铸魂”,化知识为智慧。在科学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自己提出有兴趣探究的问题;自己设计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有关结论和信息;能主动地把问题的结果进行总结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并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真正达到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况且越来越多的小学要举行入学考试,且考试的题目越来越难,让家长们对孩子能否顺利入学操够了心。他们担心,如果不是幼儿园开展了“幼小衔接”教育,孩子在幼儿园大班学习了部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