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文学阅读的初衷

来源 :现代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rogo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明“香港文学深度体验”计划的构思,并详细介绍文学景点考察、学校经验分享会及文学夏令营的内容,藉此说明文学散步与文学阅读的关系,为推广文学阅读探寻更多可能。
  〔关键词〕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图书馆;香港文学深度体验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8.018
  〔中图分类号〕G2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8-0097-03
  〔Abstract〕This paper elaborated the strategies of promoting literature reading through‘literary walk’by a detail analysis of the‘Hong Kong Literature Immersion Programme.’The outcomes of the Programme including literary field trips,school experience sharing sessions and literary camps could be served as reference for implementing similar reading promotion campaign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ong Kong literature research center;library;Hong Kong literature immersion programme
  阅读不能离开书本,但阅读又可超越书本。香港学者卢玮銮多年前提出“文学散步”的概念,提倡通过实地考察认识香港文学、文化面貌,让读者亲历其境,直观感受文学、文化现场。“文学散步”能够缩短读者与作品的距离,探寻阅读的各种可能。卢玮銮是文学研究者,亦是公认的教育家,她从教育关怀出发,再思文学阅读策略。卢玮銮多次实践理念,亲自领队赏析香港文学景点。其后,香港政府教育局、香港文学节以及不同的艺术、教育机构亦相继推行香港文学散步活动[1]。
  2010年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与大学图书馆联同教育局举办“指掌步履之间——香港文学资料搜集及作品赏览”,共60多位中学中国语文教师参与其中。其中一项活动是引领参加者沿5条不同主题的路线游览香港中文大学校园的文学景点,在现场领略作家笔下的风景和情怀。2011年,“指掌步履之间”获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的“社区乡镇阅读推广活动优秀案例”[2]。
  2011年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与大学图书馆获香港中文大学知识转移基金资助,联同教育局合办“走进香港文学风景”。这项活动除了接待中学师生赏览中大校园文学景点,还有3场专为中学教师举办的工作坊,介绍设计“文学景点导赏路线”的方法,并精选香港文学作品300多篇,方便教师剪裁成为适合各学校自行设计的导赏行程。2012年,“走进香港文学风景”获中国图书馆学会颁发“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经典、创新案例”一等奖[3]
  承接“指掌步履之间——香港文学资料搜集及作品赏览”和“走进香港文学风景”两项活动的经验,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与大学图书馆于2012年9月,再联同教育局推行为期两年(2012/13年度和2013/14年度)的“香港文学深度体验”计划,并获孔庆荧及梁巧玲慈善基金资助,以高中学生为对象,尤其是对文学有一定认识的学生,进一步推广文学散步的理念。本文以“香港文学深度体验”计划的实践经验作为案例,讨论如何透过文学活动扩展阅读的可能。
  1“香港文学深度体验”计划的构思
  “香港文学深度体验”计划是一项具教育面向的文学阅读推广工程。随着香港新高中中国语文课程改革,文学欣赏和创作的元素显著增加,不少教师认为课外的文学教育活动对教学颇有帮助。有见于此,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与大学图书馆构思“香港文学深度体验”计划,目标有二:(1)透过校本协作,从教学法层面为教师提供协助,共同设计、组织配合教学需要的文学景点考察活动,因应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活动策略;(2)透过本计划让中学生有机会深入体验香港文学,从亲历其境感受作家心思,培养阅读志趣。“香港文学深度体验”计划于2012年9月开始,旨在协助中学中国语文教师策划校本文学景点考察活动,以期令学生——
  了解不同时代香港文学、文化的特色,关注文学与本土的联系;
  赏览香港文化风景,体会作家的情感哲思及人文关怀;
  通过研习文学作品,提高文学赏析及创作能力。
  “香港文学深度体验”计划以具有阅读习惯、具备一定文学认识的高中学生为主要对象,提供更多文学阅读的可能,进而培养赏析作品和写作能力。活动主要由3部分构成:文学景点考察、学校经验分享会及香港文学夏令营。
  11文学景点考察
  文学景点考察为“文学散步”的延伸,香港文学研究中心在过去多项活动及研究计划累积了大量香港文学资料,经研究人员整理出不同地区相关的文学篇章列表,并拟订了多条文学散步路线。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会派员到学校与负责教师洽商,从活动设计、安排、教材上配合教学进度及其他需要。主办机构首先与教师仔细磋商,选定考察地区、文学景点、文学篇章,以至准备各种后勤和应变安排。然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就篇章进行导读,引导学生透过阅读进入作品世界。教师会因应学生程度赏析文章,考察时再由中心邀请的导师深入析读作品,让学生轻松地扣连实境与作品。活动当日分为户外考察及室内工作坊两部分,户外考察重视运用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加深学生对文学地景的印象;然而,户外地方难免嘈杂,并不适合细赏文学作品,所以每次活动均设有室内工作坊,方便参加者深入细读作品,以及进行小组讨论等活动。   2012/13年度,本计划共举行了五次考察,招生以学校为单位[4],共接待了5所中学,参加者包括教师21人、学生236人。考察地点包括中上环、深水?、香港中文大学校园。每次考察本计划都会派员协助教师设计行程和挑选与地景及篇章。另外,2013/14年度合共举行了10次文学景点考察,共接待了10所中学,参加者包括教师19人、学生198人。考察地区包括上水、中上环、旺角、九龙城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每区介绍3~5个文学地景不等。
  12学校经验分享会
  “香港文学深度体验”计划的校本运作模式,强调与学校协作互动,主办机构提供活动理念、经验与素材,并为中学教师提供教学支持,共同制定切合教学进度的活动计划。主办机构希望透过设计文学景点考察活动,与中学教师协作互动,藉此交流文学教育的经验。本计划设有学校经验分享会,交流学校筹办文学景点考察活动的经验,邀请全港中学教师参加,作为讨论、检视计划成效的平台。
  2012/13年度的学校经验分享会于2013年6月21日举行,3所参与本计划的学校共6位教师从构思、制定活动的过程、观察学生的学习经历,与同行细致分享。曾参与当日分享会的卢玮銮认为:“老师设计各有特色,但共同面对的是今天不喜文字、大受电子机械吸引视线的中学生,在我印象中必然千山万水的难。……至于所用方法,足令参与学生从最单纯的观察身边事、人、物做起,再进入感受、联想、写作、互评层次。”[5]2013/14年度的分享会亦于2014年10月4日举行,邀请了3所参与本计划的中学简报经验成果,共有71位教师参与。
  13文学夏令营
  本计划的另一项活动为文学夏令营,每年于暑假举行,为该年度的压轴活动。夏令营的招生以学校为单位,反应非常踊跃,报名人数往往超出名额一倍以上。“香港文学夏令营”的特色是让参加者和不同年辈的文学爱好者接触,特别安排年纪相近、热爱写作的大学生和他们深入相处,让参加者体会文学创作的种种乐趣。
  首届夏令营于2013年7月12~14日举行,主题为“流动的文字风景”,共有9名中学生参加。3日两夜的活动在香港浸会园及香港中文大学校园进行,包括“文学晚会”、“文学讲座”、“创意写作坊”等。“文学晚会”由写作导师带领,引导学生思考文学的评赏观念,启发写作思维。“文学讲座”由著名作家何福仁与王良和主讲,借助切身的生活事例,讨论文字与风景的种种话题。“创意写作坊”以小组形式,分别由陈丽娟、陈子谦、邹文律、梁伟洛4位青年作家主持,分享书写经验,深入探讨创作的技巧。夏令营期间,学生以“夏天”为题材创作短诗,每位学生获派三片木卡,请学生在上面写诗,一片于散学礼上互赠留念,一片交给大会保存,最后一片留给自己,作为3日两夜文学营的成果,也是给自己与朋友留念的“手信”。
  2013/14年度的文学夏令营于2014年7月3~5日于香港中文大学校园举行,主题为“盛开的文字记忆”,共接待了110位来自12所中学的高中学生。活动包括文学讲座(著名作家陈慧、吴美筠、廖伟棠和资深学者陈燕遐主讲)、创意写作坊(青年作家陈丽娟、梁璇筠、郑政恒、陈子谦、邹文律主持)、写作辅导(香港中文大学及其他大学的研究生及学生担任辅导员)。延续上届传统,离营前每位参加者获派三片胶卡,学生在上面写诗,互赠留念,并由主办机构上载到互联网[6],让更多学生阅读及交流。
  2活动成效检讨
  本计划每次景点考察及夏令营后会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参加者的意见。从问卷统计数据观察,无论文学景点考察或夏令营,参加者同意或非常同意“活动目标能够达到”的百分率平均达90%以上,部分文学景点考察行程的满意程度更达到100%(如中文大学校园、旺角楼上书店),显示参加者认同本计划的成效。有教师认为活动“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篇章,提点创作要注意的事项,能令学生有莫大的裨益。”[7];“对学生启发大,能让其走出校园,丰富其对创作之意识及写作技巧之运用。”[8];“此活动能”迅速“提升学生对文化、文学的兴趣,学生多有感,自然提笔写作。在主持鼓励及指导后,更能多角度思考,运用不同的手法写作,可喜!”[9]学生亦能透过导师讲解,重新体会作家心思,并培养地方情感。有学生表示“散步路线能反映上水新旧的对比,感受到文章内抒发的感受。作者所感的环境我也能亲自经历”[10],更有学生意犹未尽,“希望可在花布街多留一段时间去欣赏其建筑特色”[11]。
  文学景点考察及香港文学夏令营完成后,本计划邀请了参加者代表进行焦点访谈,以期更深入了解活动的成效。与会者包括参加2013/14年度及2014/15度活动的师生。各与会者都表示对考察活动的路线设计、作品选择,以及文学夏令营,都感到满意,并认为在活动中能获得与平日课堂上不一样的体验,有利文学创作。
  活动成果方面,收录三区景点考察资料及2012/2013年度文学营学生创作成果的《走进香港文学风景·卷一》已在2014年6月出版,并赠送给全港中学及公共图书馆;《走进香港文学风景·卷二》已在编制中,预计2016年内出版。
  3结语
  文学阅读在书本内和书本外都有更多可能性。“香港文学深度体验”计划尝试从“文学散步”理念出发,强调让学生亲身到临文学现场,体会作家心思,进一步感受作品精神。本计划在流程安排上落实理念,同时透过与学校协作,与中学教师交流教学经验,让“文学散步”活动更贴合中学实际教学需要,亦希望为学校创造自办文学活动的条件,为推广文学阅读探寻更多可能。如卢玮銮在《悄然动容》所言,学生有敏锐的观察力,只要引导得宜,学生同样可以在文学阅读上得到书本以外的愉悦,甚至反过来丰富了作品的意义。2015年,“香港文学深度体验”计划获中国图书馆学会、韬奋基金会、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新华书店协会主办“2015全民阅读优秀案例”的“全民阅读优秀案例一等奖”。
  参考文献
  [1]马辉洪,陈露明.文学阅读的推广——谈香港文学散步[J].福建省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1):59-62.
  [2]马辉洪,陈露明.指掌步履之间——香港文学资料搜集及作品赏览[J].现代情报,2011,(9):80-82.
  [3]马辉洪,陈露明.资讯素养教育、文学阅读与实地考际——以“走进香港文学风景”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6):23-26.
  [4]“文学景点考察”通过教育局发放讯息邀请中学参与,同时主动接触以往表示对香港文学研究中心活动有兴趣的中学.
  [5]小思.悄然动容[J].明报,2013-06-29,(D5).
  [6]http:∥memoryofwords.blogspot.hk/[EB].
  [7]上水文学景点考察问卷调查报告:教师意见(新生命教育协会吕郭碧凤中学).2013-11-14.
  [8]上环文学景点考察问卷调查报告:教师意见(香港道教联合会邓显纪念中学).2014-03-02.
  [9]旺角文学景点考察问卷调查报告:教师意见(嘉诺撒培德书院).2014-04-12.
  [10]上水文学景点考察问卷调查报告:学生意见(新生命教育协会吕郭碧凤中学).2013-11-14.
  [11]中上环文学景点考察问卷调查报告:学生意见(香港道教联合会邓显纪念中学).2015-03-15.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意義]中国情报学年会暨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是国内情报学领域著名的学术会议,也是加强中国情报学学界和业界交流合作、展示情报学和情报工作发展趋势的重要平台。2020年12月5—8日,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情报学和情报工作的使命与挑战”为主题的2020中国情报学年会暨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在广州召开。对会议相关成果的及时总结,有助于新理念和新成果的分享与了解,为更多同仁的未来研究提供
〔摘 要〕21世纪以来,信任研究在国内外图书情报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但国外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值得借鉴。本文选取国外图书情报领域影响因子较高的八种SSCI源刊为主要考察对象。首先,跟踪这8种期刊2006-2015年每期刊载的与信任研究有关的论文,经过仔细筛选后,得到300篇论文为分析对象。然后,通过关键词词频统计展示词频为10及以上的所有关键词,并从信任研究环境、类型、方法和变量等方面对这些关键词进
2015年8月,一则电视广告在美国田纳西州迅速走红。这则广告时长仅5秒,只有三个英文单词:“love one another”,翻译过来就是“彼此相爱”。令人想不到的是,掏腰包做这则广告的不是商业机构,也不是公益组织,而是当地一位94岁的名叫雪莉·巴彻尔德的老奶奶。  1921年出生的雪莉·巴彻尔德曾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医生,二战期间在菲律宾参加过对日作战。当时,有位名叫西孜柯的华裔美国兵也在菲律宾
“如果某人经常只在某个干部上班的时候才去办事,不上班时他就不去办事,这算不算一个廉政风险迹象呢?我们觉得至少值得关注,以便及时‘咬耳朵、扯袖子’。”四川广安市纪委书记刘光辉告诉记者,这是该市最近探索大数据反腐,试点风险迹象管理举措之一。  这些风险迹象是对新版《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六大纪律”的细化,每个条例对应不同分值,以便将这些迹象数据化。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从商业领域向社会管理方面延
〔摘要〕本文借助生态位理论构建研究框架,通过问卷调查采集经验数据测量用户使用政府网站、政务微博以及政务微信后需求获得满足的情况,基于此,比较分析3类政务服务平台的优、劣势和相互关系,并提出电子政务未来的发展策略。研究发现,在这3类政务服务平台中,政务微信最符合当下用户的使用需求;但用户对政务微博的使用更有深度,而政府网站在前两者的冲击下相对处于被动地位。对此,一方面应采用生态位泛化策略,重塑政府网
〔摘要〕[目的/意义]近年来,政府绩效管理成为学界和实践界的关注热点,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演化路径的计量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2002-2015年CNKI中的472篇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研究期刊为样本,利用CiteSpace进行高频关键词统计及各类科学知识图谱绘制,并结合专家建议。[结果/结论]获悉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演化路径及未来潜在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政府绩效管理;科学知识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真招实策不断推出,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而中央“八项规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把“手术刀”  2012年的12月4日,刚刚履新不足20天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八项规定”。那时,它还只是一个篇幅不长的文件,而非中国政治领域中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  在不经意间,“八项规定”成为中国共产党重塑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利器。三年已过,“八项规定”改变
2021年8月13日,第九届海外人才创业大会(OTEC2021)在北京朝陽区迎来全球总决赛。  创业大赛从“香港专场”启动,走进北京延庆、河北张家口、河北雄安等京津冀协同发展地区,以及长沙、昆明等“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带动多个市区的深入合作;联动“德国柏林、亚太地区、港澳台地区、英国和欧盟其他地区”等境外赛区;举办涵盖“新消费、大健康、数据智能和数字经济(北京自贸区)”四大赛道在内的国内赛区活动。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相思》,在一部同名动画片中变成了这样浪漫的故事:烟雨迷蒙的江南,街头人声鼎沸。“嘭”的一声,一颗红豆化成一把红色油纸伞,由此撑开了一段青梅竹马却无缘厮守的温婉又凄凉的爱情。“客官好眼力,这是红豆簪子,广东的式样……”随着第一句台词出现,融油纸伞、红豆、秀才、粉墙黛瓦、江南烟雨等诸多“中国风”元素于一起的画面,齐聚在了一部9
2020年12月17日,由新西兰教育国际推广局(ENZ)主办,英国北方大學联合会(NCUK)协办的“新西兰全球教育衔接课程”启动仪式在位于北京的新西兰驻华大使馆举行。新西兰教育国际推广局已与新西兰八所大学达成协议,使中国学生可以从国内开始他们的新西兰求学之旅,这些学校每年还将提供超过30万新西兰元的奖学金支持。  此次合作由NCUK在中国的30多家学习中心提供教学,这些学习中心遍布北京、重庆、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