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桐子冬芽休眠过程及其生理生化特征

来源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camel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山桐子冬芽休眠过程及其生理生化特征,以东京种源山桐子1年生枝条为材料,通过水培,观察不同时间冬芽在25℃条件下的萌发生长情况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生长素(IAA)、脱落酸(ABA)、反式玉米素(tZR)和赤霉素(GA3)的含量及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郑州气候条件下,9—10月为山桐子芽休眠导入期,11月进入深休眠期,12—2月为休眠解除期,3月进入内生长期.在山桐子冬芽休眠过程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从休眠导入期到深休眠期,不断累积随着温度的降低而积累,在深休眠期达到最大,可溶性糖含量在深休眠后期显著高于其他阶段,之后开始下降,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进入深休眠期迅速下降,之后随着休眠的解除可溶性蛋白含量先上升再下降然后再上升;抗氧化酶POD和CAT活性呈“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POD活性在进入深休眠期时显著低于其他阶段,而CAT活性在进入深休眠期和休眠解除后期显著低于其他阶段;内源激素IAA和ABA含量在山桐子冬芽休眠导入期都从较低水平呈上升趋势,在进入深休眠期时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阶段,之后IAA和ABA含量开始下降,而GA3和tZR的含量在进入深休眠期和内生长后期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阶段,GA3和tZR的含量在深休眠期达到较高水平后开始下降,在12月15日降至最低后开始呈上升趋势.山桐子冬芽随着温度的降低,ABA的相对含量逐渐提高,促进了冬芽的休眠,而随着休眠的加深,冬芽的抗氧化能力逐渐减弱,进入休眠解除期,GA3和tZR的相对含量逐渐提高,加速了芽休眠解除的进程,而随着休眠的解除,冬芽的抗氧化能力得到提升.
其他文献
为探讨IgM分泌细胞在家兔胃肠道中的分布特点,选取2月龄(幼年组)、5~7月龄(青年组)、36月龄(老年组)的健康日本大耳兔,采集胃肠道不同部位的组织样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这些部位中IgM分泌细胞的分布特征.结果 显示:IgM分泌细胞在各年龄组家兔胃肠道的分布位置和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主要分布在黏膜固有层和肠腺附近,阳性细胞密度从胃底腺区至十二指肠呈增加趋势,空肠至直肠呈减少趋势.胃中幽门腺区分布密度显著高于胃底腺区(P<0.05);小肠中十二指肠密度最高,回肠最低;大肠中盲肠密度最高,直肠最低.I
通过分析不同海拔环境下饲养的湖羊小肠组织学结构的异同,探讨湖羊在高原集约化养殖的可行性.试验在同源同胎次异地繁育饲养的湖羊群中,各挑选40只体重相近的90日龄健康湖羊,分为低海拔组(山东)和高海拔组(青海),常规饲养,试验期150 d结束后每组随机选取6只公羊剖杀采集小肠,采用组织学及图像分析法,对肠绒毛高度、黏膜层厚度、杯状细胞数量、隐窝深度进行观测.结果 显示:低海拔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高海拔组(P<0.05),料重比则显著低于高海拔组(P<0.05);低海拔组小肠各段绒毛高度、隐窝深度、黏膜层厚度均
为快速检测食源性动物中沙拉沙星及二氟沙星的药物残留,将沙拉沙星单克隆抗体(SAR-Ab)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偶联得到酶标抗体(McAb-HRP),从而建立直接竞争化学发光酶联免疫(dc-CLEIA)检测方法.结果 显示:经紫外扫描鉴定,McAb-HRP偶联成功;以包被抗原(SAR-1-OVA)浓度1.25 μg/mL,McAb-HRP稀释比1∶8000作为最佳工作条件,从而建立了dc-CLEIA分析法;精密度的平均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低于7%;建立的标准曲线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0.312~20 ng
为确诊广东省江门市某规模化猪场保育仔猪发生脑膜炎死亡的病因,本研究通过临床解剖观察、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染色镜检、溶血性观察、生化鉴定、小鼠毒力试验和药敏试验、16S rRNA及M蛋白(SzP)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结果:从发病猪脑顶叶分离到1株致病菌,命名为SEZ20180618,分离菌在鲜血平板上生长出微隆起、圆滑湿润的小菌落,呈β溶血,革兰染色阳性、呈链状排列的球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分离菌与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处于同一分支,同源性在97%以上;SzP氨基酸序列与马链球菌兽疫亚种CT株、C
为了观察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对山羊的致病性,利用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Mm1901株培养物经鼻腔和气管感染山羊,观察山羊临床表现、剖检病变、血液学变化、组织病理和病原组织器官分布等疾病指征.攻毒结束后第2天,山羊表现出明显的急性感染症状,并在第3天出现死亡或濒临死亡.剖检见多组织器官出现水肿、淤血、出血等病理变化,血常规检测提示急性细菌性炎症,病理切片主要表现为多组织器官炎性细胞浸润,肾脏玻璃样变、空泡变性等变化.通过病原分离和荧光定量PCR (qPCR),可从多组织器官中检测到病原.结果 表明,丝状支原体山羊
为研究山银花提取物对鸡口服氟苯尼考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将30只健康肉公鸡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与山银花组,其中山银花组连续7d灌服山银花提取物(0.20 g/kg,1次/d),对照组则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第8天时选取各组10只鸡按30 mg/kg灌服氟苯尼考,给药后按时间点连续采样,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氟苯尼考血药浓度;2组另5只则按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肝脏和空肠中细胞色素P4503A37 (CYP3A37)、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E (UGT1E)、多药耐药基因1(MDR1)和鸡
为了建立一种特异、敏感的Ⅰ群禽腺病毒(FAdV-Ⅰ)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中FAdV-Ⅰ不同血清型Hexon基因序列,选择保守区域设计内、外2对特异性检测引物,通过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FAdV-Ⅰ套式PCR检测方法.结果:该方法能够特异性扩增FADV-Ⅰ,而检测减蛋综合征病毒(EDSV)、鸡痘病毒(APV)、马立克病病毒(MDV)、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鸭瘟病毒(DEV)、H9亚型禽流感病毒(AIV-H9)、新城疫病毒(NDV)、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均为阴性;检测下限为102
为了制备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p11.5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将密码子优化后的ASFV p11.5基因序列连接表达载体pET28a-SUMO,构建pET28a-SUMO-p11.5原核表达质粒,获得了可溶性的ASFVp11.5蛋白.经Western blot鉴定,重组ASFV p11.5蛋白可被ASFV标准阳性血清特异性识别,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将纯化后的p11.5蛋白免疫BALB/c小鼠,通过杂交瘤细胞法,制备了4株可稳
通过检测猪源粪肠球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表型及其酰胺醇类耐药基因的携带率,了解猪源粪肠球菌耐药性流行特点,进而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2016-2017年间在江苏部分猪场分离的230株粪肠球菌对四环素(100%)、红霉素(98.3%)和氟苯尼考(97.0%)的耐药率最高(达95%以上),其次为庆大霉素(78.7%)、链霉素(75.2%)、麻保沙星(70.9%)、利奈唑胺(54.8%)、利福平(30.4%)、氨苄西林(1.7%)和青霉素G(0.4%),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菌株.多重耐药分析显示大多数
以新型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GAstV)ORF2基因为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进行扩增,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经酶切鉴定及测序后,获得重组质粒pET30a-ORF2.随后转化BL21 (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后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重组蛋白.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蛋白纯化后免疫家兔,制备抗鹅星状病毒衣壳蛋白的多克隆抗体.结果:成功获得ORF2基因,构建的原核表达重组质粒成功表达预期的重组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