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手”与“作揖”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dw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春晚,主持人倡议大家给长辈行传统的“拱手礼”,引起诸多争议,如《北京晨报》引用网友的话说:“真是没文化啊,拱手礼都是平辈间的,怎么能拱手就算是向长辈拜年了呢?”有民俗学者认为:“按照传统礼仪,拱手礼确实应该是适用于平辈间而不适用于对长辈。”湖南红网的一篇《朱军的拱手礼戳中了当代礼仪之伤疤》先后被新华网、凤凰网诸多网站转载。
  查《现代汉语词典》,“拱手”一词释为:“双手在胸前相抱,表示恭敬。”释义较为模糊,既没有说明使用场合,也没有说明具体动作。然而“拱手”“作揖”之礼常见于电视等诸多媒体,古代乃至今天应该如何使用呢?
  “拱手”一词,早在先秦已见,《礼记·曲礼上》:“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这显然是弟子对先生表示恭敬的礼仪。又如《论语·微子》中子路遇丈人,丈人“植其杖而芸”,子路则是“拱而立”,这是晚辈对长辈表示恭敬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三》:
  “此神尝与鲁班语……班于是拱手与言。”这是鲁班对神表示恭敬。可见从先秦以来,拱手礼一直就有恭敬之意,而且多用于对师长表示敬意,因此唐末五代谭峭《化书》说:“乳童拱手,谁敢戏之,岂在乎黼黻也。”又《旧唐书·柳公绰传》:“仲郢以礼法自持,私居未尝不拱手,内斋未尝不束带。”宋元以降,也是如此,但更随意些,如《八洞天》卷八:“衍祚听说,便向老者拱拱手,问其缘故。”用于平辈的也常见,而用于下级或晚辈的较为少见,如《北史演义》卷二十七:“忽见挂一算命卜卦招牌,便同三人走入店中,向术者拱手道……”《大八义》第八回:“刘荣到了切近,向众人抱拳拱手。”《负曝闲谈》第四回:“回过身来,方和他二人拱手。”
  但是,古代在隆重场合却一般不能用拱手之礼,原因是往往要用更为郑重的“稽首”之礼,即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者,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及拜天、拜庙等均用此礼,古代亦很常见,如《公羊传·宣公六年》:“灵公望见赵盾,想而再拜;赵盾逡巡北面再拜稽首,趋而出。”
  拱手,后又称为“拱手作揖”“作揖”,《现代汉语词典》“作揖”:“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向人敬礼。”释义仍嫌过宽,“作揖”之礼先秦已有定制,可细分为土揖、时揖、天揖三等,《周礼·秋官·司仪》:“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郑玄注:“土揖,推手小下之。”“时揖,平推手也。”“天揖,推手小举之。”孙诒让《正义》引江永云:“古人之揖,如今人之拱手而推之,高则为天揖。”也就是说,土揖时拱手稍向下,后多用于对下级或晚辈;时揖时拱手平推,多用于平级或平辈;天揖时拱手稍向上,后多用于上级或长辈。清朱大韶《实事求是斋经义·肃与肃拜辨》:“盖于推手中别此三等之法,实皆拱手也。”
  但古时拱手礼的级别并不非常严格,为表示恭敬,往往多用天揖之礼,如今藏山东曲阜孔庙的唐吴道子《先师孔子行教图》石刻版中的孔子就是双手稍微高举过胸,为天揖之礼,而且也获得了从古至今的广泛认可。2011年10月1日,夫子“作揖行礼”画像以全新的动画形式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将中华文化的自信大方、谦谦君子之风传递给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拱手”“作揖”的方法《现代汉语词典》只说双手相抱,释义有些模糊,因为古代尚左,故当以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以示恭敬。当对方作拱手礼时,受礼者也应当拱手回礼。
  百年前随着西学东渐,传统的拱手礼被来自西方的握手礼所取代。随着今天中华民族的复兴,传统礼仪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重新步入人们的生活中,但“稽首跪拜”之礼无疑不适合推广,既可以表达对师长的恭敬之情,又适用于朋友之间,且简便易行的“拱手礼”成为今天复兴传统礼仪的最佳选择。
其他文献
这篇特立独行的散文《黄果树瀑布》,体现了于坚对水流与生命独特而深刻的感悟,写出了他对黄果树瀑布从排斥到走进后的震撼这一逐渐改变“对黄果树瀑布这一名词的成见”的过程,黄果树瀑布从扁平的图片和单一的概念,一步步生动地进入他的内心。文章不仅体现出作者对“人云亦云”地认知自然界和外物的模式的背离,更体现出他对重视体验、与外物合一的主场生命方式的坚守。可以说,读这篇《黄果树瀑布》,是在重新审视我们对自然的态
对于现代主义(现代派)诗歌,我个人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我曾不自觉地借鉴了现代派诗歌的手法,如强调自我观念;强调主观随意的自由联想;广泛运用象征、隐喻、通感、反讽的意象组合,追求“陌生化”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就比较自觉地努力汲取现代派诗歌的精华,去其糟粕。我觉得现代主义(现代派)思潮本身具有很复杂的背景,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法国的象征主义。所谓现代主义(现代派)始终没有形
《过秦论(上)》是一篇奇文。奇,体现在文章的论点有失片面,文章的论述逻辑亦存在明显的漏洞;但是,作为文论却具有超越历史的价值,至今仍然是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  所谓论点有失片面,指的是把秦灭亡的原因仅仅归结为“仁义不施”。实际上,论定秦是亡于法家的严刑峻法,属于汉初儒生,不仅在后世,而且在当代颇有争议。有学者指出秦之国祚短促,许多政策恰恰是法家所否定的,如《韩非子》中的《亡征》有一百多种,秦始皇就
对中学生而言,议论文写作当然是基本要求,但是记叙文写作,尤其是文学写作,可以滋养诗性,丰富情趣,对文学阅读以及人格修为都能带来积极影响,而这些又是语文素养赖以提升的内在动力,其作用自不容小觑。另外,文学写作的兴趣养成了,还会促进记叙文写作、议论文写作,用雪莱的话讲就是,“诗可以表达理念,也更能表达理念”。人是一个有机体,诗性和理性都是天性固有的,它们不容拆开,造物主给我们一份资质就有一份的用处。因
林玉山先生的《中国语法思想史》,我有幸看过目录和部分初稿。撰写这一类型的专著,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需要具有深厚的学术素养和驾驭问题的强劲能力。我由衷赞佩。我认为,能够写成这样的规模,写到这样的程度,实在很不容易。学术问题,包括对学者们学术成果的评价,学术思想的论析,学界不可能不存在分歧想法,然而无论如何,不会影响这部专著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中国语法思想史,是瞄准一个目标不懈前行的历史
看着如今汹涌而至的90后们,欣赏着一幅幅他们缺乏责任心的“杰作”,我总会陷入不知不觉的思考之中,这些花季人士有如此美好的青春资产,却为何闲置不用或挥霍无度呢?一个高三的学生曾经这样对我说:“老师你知道我为什么玩儿吗,因为我总想一旦考不上大学回想起走来的路,没玩够,很赔的。”其实他这样的想法很现实,也很流行,匪夷所思的背后是他们享受主义和自我思想的外显。他们做错了事情,我们这些教育者一件件地处理,但
今年,一系列事件让中国人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报纸上有关报道层出不穷,时而让人义愤填膺,时而让人热血沸腾。翻开4月20日的《中国青年报》,蓦然见到这样一个题目:“留学生:远离祖国的五星红旗”。笔者的第一反应是:怪了怪了,竟然鼓动留学生远离祖国的五星红旗,这还了得?读完全文,恍然大悟,原来文章写的是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各种反对藏独、支持奥运的爱国行为,文章最后一段写道:“亲爱的留学生朋友,我年轻的兄弟,
一    不少老师认为《我为什么而活着》没有什么好讲的,最多也就几个难句,这样的课十几分钟也就结束了。按照这样的思路上课肯定是不行的,这说明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需要审视,需要重构。  《我为什么而活着》的教学显然涉及短文长教的方法问题。短文长教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是短文细教。对于此,余映潮先生主张从艺术朗读、语言训练、课文赏析等方面入手。一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究竟把哪一点拓展开来,重要的还是看教师对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教育研究的重心从“怎么教”转向“教什么”,也就是从教学方法层面转向教学内容层面,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的。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是以固定的形态直接呈现在教材中的,而语文教材只是学习的材料和对象,它虽然体现着教学内容,却不是教学内容的直接呈现。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教些什么,是需要语文教师认真研读后再根据其教育价值来确定的。由于每位教师对课文独特性及其教学价值的认知
2008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工作终于结束,每每回想起曾经面对的一份份“触摸”和“感知”,不由得感慨出卷者的用心:煞费苦心地让每一位考生“回首往事”,希望考生透过都市、乡村的空间描绘,从横向或纵向感受和思考社会、人生和历史,展现生活的真实面貌。应该说,这为考生提供了一次不错的梳理生活的机会;然而,当考生初步“触摸”到真实生活的门把时,却怎么也找不着进入的钥匙。于是,上蹿下跳者有之,徘徊彷徨者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