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动物致害责任中的动态危险性——《民法典》第1245条与第1247条的联动解释

来源 :北方法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aoxin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侵权责任法》第78、80条以"动物危险性"为规制核心,但对此核心要件的论述却寥寥无几,导致以"高空坠狗案"为代表的特殊案件能否适用产生了较大的争议。《民法典》第1245、1247条相比原条文也未有任何改动。对立法时所参考的美国法上的动物致害责任规范予以剖析并比较,有助于我们取长补短。美国法通过"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分类,辅以"异常危险动物"条款,形成了实质上的"三阶层区分法",在"动物危险性是什么"和"动物危险性大小的判断"两个问题上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立法者刻意在我国《民法典》第1247条留下了解释空间以期个案衡平,故在个案中应当以修正的"动物意志支配说"作为判断"动物危险性"的核心标准(定性),并以该致害动物本身的特殊属性和侵权人的知情程度、被侵权人的行为等作为判断危险性大小的综合因素(定量),适当借鉴"异常危险动物"规则,对《民法典》第1245条与第1247条进行联动解释。
其他文献
研究农村环境污染中“沉默大多数”现象的发生逻辑对于有效化解环境抗争、推动农村环境治理走向善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嵌入理论,从经济嵌入、文化嵌入、关系嵌入与结构嵌入四个维度构建综合分析框架。研究发现:经济嵌入促使村民能够从污染产业获得务工或办厂收入从而对其形成经济依赖;文化嵌入形塑村民的污染惯习;以地缘、血缘与业缘为主的关系嵌入约束普通村民的个体抗争;结构嵌入形成的分利秩序以利益补偿、关系控制、暴力胁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有关环境污染的问题也越来越严峻,因此我国逐渐加大了对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等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当前的环境监测工作当中,监测对象、部门、区域以及目的都有着不同的划分,因此也就决定了环境监测工作的难度相对较大。但是在环保工作当中,环境监测能够发挥出十分关键的作用,是开展环保工作的重要基础与关键所在。为此,本文将结合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着重分析环境监测在环
目的 对磁珠法结合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灭活疫苗(Vero细胞)中宿主细胞残留DNA(residual cell DNA,rcDNA)进行验证及应用。方法 利用磁珠与溶液中DNA的特异性结合来提取样品中rcDNA。将已知浓度的细胞DNA标准品系列稀释后,根据DNA标准品的循环阈值与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对未知样品中
我国近些年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绩,但在谋求经济增长速度的过程中,发展规划存在一定片面性,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环境破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得以生生不息延续下去的基础条件,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所在,但现阶段我国环境状况并不理想。国民环保理念的确立使得生态环境的被关注度越来越高,环境监测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业务工作之一,积极完善这项工作的建设能在推行生态环境保护的过
城市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是破解当前"垃圾围城"困局,实现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中基于嵌入性社会结构理论,探寻了城市居民的自主因素和嵌入因素对其垃圾分类参与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经济、生态价值感知等自我因素以及制度信任、社会网络、社会规范等组成的社会资本因素及居住的社区特征等嵌入因素对其行为产生正向激励作用。在此基础上,文中提出:1)尝试多样性的经济刺激政策、加大垃圾分类生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