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看夏目漱石的《心》的林少华译本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kil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论文利用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分析得出夏目漱石《心》的林少华译本的可取之处主要为用词丰富、句式灵活,不足之处为存在部分误译、漏译现象,既有符合动态对等原则之处,也有部分不符之处,可谓瑕瑜互见。但总体来说还是瑕不掩瑜。作为翻译学习者,应该积极学习林译的优点,尽量避免其不足之处,在翻译过程中始终以动态对等理论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给予译作读者以原作读者同样的阅读体验与感受。
  关键词:夏目漱石;心;动态对等理论;林少华;翻译
  一、 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是迄今美国翻译理论最著名的代表和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翻译要达到的不是语言的对等,而是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如果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心理反应相似,那么该译文则可被看作是动态对等翻译。
  二、 夏目漱石的《心》
  作品讲述了“我”认识了一位“先生”,在与他有过一些交往后,逐渐熟络并成为“忘年交”。后来,“我”接到“先生”的一封长信(其时先生已不在人世),信中“先生”对“我”讲述了他在大学时代同朋友K一同爱上了房东漂亮的独生女儿,后来“先生”获取芳心,K却因此而自杀。结婚后,“先生”时常遭受良心和道义的谴责,最后也自杀身亡的故事。
  小说在结构上由上篇“先生和我”、中篇“双亲和我”及下篇“先生和遗书”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形式上各自独立,在内容上又相互联系。其中,下篇“先生和遗书”是小说的核心。
  三、 《心》的中译本
  本论文主要以下篇第38-42节的林少华译本为分析研究对象,以其他另外两个中译本作为辅助参考文本,利用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考察林少华译本的可取与不足之处,对其译本进行综合评价。
  以下为本论文选取的中译本。
  ①《心》林少华译中国宇航出版社2013.6(下文简称“林译”)
  ②《心》于荣胜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11(下文简称“于译”)
  ③《心》李月婷译《从此以后/心》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1(下文简称“李译”)
  (日语原文为林译本前半部分日语原文。)
  四、 林译与其他两译本相比的可取之处
  (一) 词汇翻译上的可取之处
  1. 从词义的角度分析
  如上所述,日语与汉语在词汇上实际也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从词义的角度进行分析。
  原文1:私はKの私より横着なのをよく知っていました。(P297)
  林译:我清楚K比我刁钻。(P523)
  于译:我清楚地知道K比我敢干。(P206)
  李译:我充分地了解K比我蛮横。(P368)
  据《新世纪日汉双解大辞典》(下文中的日语释义均参考本辞典)解释,“横着”的意思为:①偷懒,懒惰而不做应该做的事情;②不要脸,不讲理,耍滑,厚颜无耻而狡猾貌。在这里应理解为第二种意思。林译的“刁钻”据《现代汉语大词典》(下文中除四字成语以外的汉语词语释义均参考本词典)解释为“①奸诈;②古怪”之意,在这里显然是第一种,体现出了K的狡猾,虽然并没体现其不讲理的一方面,但是从语义上来讲符合其部分语义。李译中的“蛮横”则为“①粗暴而不讲理;②猛烈”之意,在这里显然是第一种意思,体现出了K的不讲理,虽然并没有体现出其狡猾的一方面,但是从语义上来讲符合其部分语义。而于译中的“敢干”,笔者认为可以理解为“什么都能做得出来,天不怕地不怕”,可以只是“胆子大”的意思,至于是否包含有“蛮横不讲理”的语义则会因读者而异。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林译在这里处理的是符合基本语义的,符合对等理论,是要好于于译的。
  原文2:彼らの挙動にこれという差違が生じないならば……(P295)
  林译:既然两人的表现在K表白之前和表白之后没有现出差异,那么无疑是说K的表白只限于我这一个对象……(P522)
  于译:她们都没有什么特别的举动,那就意味着K的告白仅仅是针对我……(P205)
  李译:如果他的举动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就证明他的告白只有我一个人知道……(P367)
  根据上下文可以分析得知,原文中的“彼ら”指的是“小姐”和“夫人”。所以林译和于译的“两人”、“她们”都不存在语义上的任何问题。而李译中的“他”会让读者误解为K,所以是一个词汇翻译错误,在意义上不能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有相同的反应,不符合奈达的动态对等原则。因此我们可以说林译在这里是优于李译的。
  2. 从“语感”的角度分析
  我们这里的“语感”,指的是从语言中得到的感觉,语言给予的印象,(意义、感情、意见等的)微妙差别。在翻译日本文学作品时,为了能使中国读者所获得的感受、印象与情感和日本读者对等,译者就必须在把握词汇意义的前提下,考虑“语感”因素,推敲锤炼自己的用词。接下来我们就来从“语感”角度分析一下林译的词汇翻译。
  原文3:ある日私は突然往来でKに肉薄しました。(P297)
  林译:一天,我突然在路上同K短兵相接。(P523)
  于译:一天,在路上我突然逼问起K来。(P206)
  李译:有一天在街上,我突然诘问K。(P368)
  原文中的“肉薄”是“肉搏,逼近,用身体展开攻击,猛逼对手”的意思。夏目漱石运用这一词汇展现了一幅“先生”与K出乎意料突然相遇而危机感袭来的画面,烘托了一种紧张的气氛。所以“肉薄”在这里有“对K怀有敌意”的“语感”。于译和李译都没有體现出这一点,直接翻译成了“逼问”、“诘问”,不能给予中国读者以同样的“语感”;而林译的“短兵相接”是“面对面交锋”的意思,很好地体现了“怀有敌意”的“语感”,符合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   原文4:私は彼に向って急に厳粛で改まった態度を示し出しました。(P302)
  林译:于是我当即乘虚而入,迅速摆出一副一本正经的态度。(P525)
  于译:我立刻在他面前做出一副严肃郑重的样子。(P209)
  李译:于是我马上变得一脸严肃。(P371)
  原文中的“厳粛”是“严肃、庄严、庄重而心情紧张的样子”的意思,“改まる”是“故作郑重,故意采取谨慎的态度”的意思。原文本句体现出了“先生”对K抱有敌意、希望将其“打败”的自私心理,透露出“先生”在写这封信时对自己自私心理的一种厌恶。于译和李译只是翻译成了“严肃郑重”、“严肃”,表面语义似乎没有错,但是不能给予中国读者以日本读者所体会到的“先生”对自己的嘲讽心理。而林译的“一本正经”有“多用于形容态度庄重严肃,有时带有讽刺意味”的含义,这与原文的“厳粛で改まった”是对等的。因此此处优于于译和李译。
  (二) 句子翻译上的可取之处
  1. 从句义的角度分析
  原文5:私たちは時間の同じ日には連れ立って宅を出ます。(P296)
  林译:课时相同时两人一起出门。(P523)
  于译:上课时间相同的日子,我们就结伴离开家。(P205)
  李译:我们在同一天去了学校。(P368)
  原文用的是“出ます”,所以只是陈述一个规律性事实,并没有具体到一件发生过的事情上。根据上下文,原文的意思是学校开学了,“先生”和K课时相同的时候就会一起离开家去上学,巧的话还会一起回家。所以林译和于译翻译的句义没有问题,而李译则句义与原文产生了偏差,使中国读者产生的反应与日本读者不同,因此此处林译好于李译。
  原文6:前後の様子を総合して考えると、Kはそのために私をわざわざ散歩に引っ張り出したらしいのです。(P299)
  林译:综合前后情况分析,K大约是为这个特意把我拉出散步的。(P524)
  于译:综合前后情况考虑,今天K特意拉我散步好像就是为了这件事情。(P207)
  李译:他好像是前前后后考虑过之后才特意把我拉出来散步的。(P369)
  根据原文可以看出,“综合前后情况分析”的不是K,而是“先生”,“先生”经过分析,认为K大概是为了这件事情拉我出来散步的。所以林译、于译在句义上没有出现翻译问题,而李译很明显把“综合前后情况分析”的主语安到了K身上,这与原文产生了明显的偏差,与原句并不对等。因此,此处林译要好于李译。
  2. 从句式的角度分析
  原文7:私はこの一言で、彼が折角積み上げた過去を蹴散らしたつもりではありません。(P303)
  林译:我不想以此一言将他辛苦构筑的过去彻底摧毁。(P526)
  于译:我并不打算用这么一句话将他好不容易搭建起来的过去踢得散了架。(P210)
  李译:我没有存心想要用这句话去摧毁他好不容易搭建起来的过去。(P372)
  如果直译的话,按照汉语的主谓宾的语序,大致可以译作:我并不打算用这一句话踢散(摧毁)他好不容易搭建起来的过去。但是原文想要突出的是“不打算踢散(摧毁)”,正常的主谓宾语序并不能突出这一要素,所以林译和于译采用了“把字句”句式,这样就可以把谓语放在最后,起到突显的作用,从而成功地与原文形成了对等关系。因此,林译此处要优于李译。
  原文8:ただKは私を窘めるには余りに正直でした。あまりに単純でした。あまりに人格が善良だったのです。(P305)
  林译:问题是K不会责怪我,因为他太正直了,太单纯了,太善良了。(P527)
  于译:不过,K过于直率,过于单纯,人品过于善良,所以他不会责备我。(P211)
  李译:他实在是太单纯了,实在是太善良了。(P373)
  原句受到了英语句式“too...to”的影响,意思是“太……以至于不……”,直译的话应该是“不过K太直率了,太单纯了,太善良了,以至于他不会责怪我”。但是可以看出,夏目漱石在这里连用三个“あまりに”,构成一个类似排比的句式,以突出K的正直、单纯和善良。那么为了达到动态对等的目的,翻译为汉语时最好也能采用排比的句式,但如果直译为“太……以至于不……”就把排比句放在了前面,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林译的处理既不会给人以“违和感”,又很好地传达了原文带给读者的排比之美。相较而言,于译和李译则没有很好地传达出来,不符合动态对等理论。
  五、 林译与其他两译本相比的不足之处
  林译虽然有以上可取之处,但是细细对照也会发现,其中存在着部分误译和漏译现象,误译和漏译无疑会导致读者误解原文或解读不到部分信息,从而不能使中国读者产生与日本读者相同的感受,显然是违背动态对等理论的。
  (一) 林译中的误译
  原文9:私が食事の時気分が悪いと言ったのを気にして、奥さんは十時頃蕎麦湯を持って来てくれました。(P293)
  林译:夫人惦记着我吃饭时说心情不好,十时许端一碗荞面汤过来。(P521)
  于译:吃饭时我说不太舒服,这弄得夫人有点担心,十点左右给我端来了荞麦汤。(P203)
  李译:夫人担心在饭桌上说身体不舒服的我,十点钟的时候,给我端来一碗荞麦汤。(P365)
  “気分が悪い”可以解释为“不舒服,随身体的生理状态而产生的不快的心态”,这样来看“心情不好”貌似也是说得通的。但是在汉语里,“心情不好”我们却很少会产生“身体不舒服”的联想,所以林译的“心情不好”和后面的“喝蕎麦汤”会让中国读者觉得莫名其妙,不知所以然,这样也就违背了动态对等理论。
  原文10:けれども一方ではまた妙に彼を信じていました。(P297)   林译:但另一方面,我又分外相信他。(P523)
  于译:不过,不知为什么我又很信任他。(P206)
  李译:但另一方面,我也很奇怪为什么能这么信任他。(P368)
  “妙に”是“异常、不同寻常、奇怪”的意思。而林译中的“分外”则是“格外、特别”的意思。可以看出语义上是存在差别的。所以此处于译和李译比林译更符合动态对等原则。
  (二) 林译中的漏译
  原文11:私が家へ入ると間もなく俥の音が聞こえました。……車はやがて門前で留まりました。(P292)
  林译:进屋不久,传来人力车声。……(P520)
  于译:我进屋不久,就传来了人力车的声音。……过了一会儿,车停在了门前。(P202)
  李译:回到家不一会儿,我就听见车的声音。……车子在门口停住了。(P365)
  从上下文来看,这一段想要表达的大致意思为:我刚回到家里不一会儿,夫人和小姐就回来了,那辆人力车正是夫人和小姐搭的,声音由远及近,到门前停住了,夫人和小姐回来了。所以最后一句的“車はやがて門前で留まりまし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点明这一句才能明确给予读者以“夫人和小姐回来了”的信息。然而林译中不知为什么却省略了这句话,致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摸不着头脑,这也是与原文不对等的。
  原文12:そうして退こうと思えば退けるのかと彼に聞きました。すると彼の言葉がそこで不意に行き詰まりました。彼はただ苦しいといっただけでした。(P300)
  林译:我马上逼近一步,问他想退就能退得了么。他只说很苦恼。(P524)
  于译:我马上又继续向他逼问,他现在如果想后退,就能够后退吗。结果,他的话在这里突然停住了,只是说他很痛苦。(P208)
  李译:我马上问他,想着放手就真能放得下吗?然后他突然变得吞吞吐吐,只说他十分痛苦。(P370)
  很明显,林译中省略了原文中的第二句话,而这句话包含着“K顿住了”这一信息,失去这一信息后读者想象中的画面将和原文读者想象的画面有所不同,并且也体现不出“先生”的话所带给K的冲击。因此,林译在此处是没有做到与原文对等的。
  原文13:しかるに彼はそこになると、何にも答えません。黙って下を向いて歩い出します。(P297)
  林译:然而在这点上他只字不答。(P523)
  于译:可是,一问到这点,他就一句话也不回答,只是默默地低着头走起来。(P206)
  李译:然后他不吱声了,低着头向前走。(P368)
  这一例句与上一例句类似,也是林译遗漏了部分信息。这一信息貌似不是非常重要,但是它可以给人更生动的二人走路的画面感,将K的沉默寡言埋头走路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而这是林译中没有体现出来的,从而没能给予译文读者以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没有做到动态对等。
  六、 总结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林译有着其他译本所没有的优点,尤其是其用词的丰富和句式的灵活,很好地实现了译文与原文的动态对等,这是很值得赞扬与学习的。但是林译也有其致命的缺陷,就是有大量的误译和漏译,在本论文分析的短短五节当中就误译、漏译了五处,这个比例应该是比较高的,那么在整部小说中误译、漏译的数量就难以想象了。不过总体来看林译相较于其他两个版本,还是有一定优势的。正如柯子刊所说,林译本可谓瑕不掩瑜,虽然有一定的缺点,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是很好地做到了与原著对等,给读者以美的体验。
  我们在今后的翻译学习及实践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误译、漏译,学习林译中的可取之处,锤炼丰富自己的用词,灵活运用各种句式,遵循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尽量带给读者以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使外国文学作品可以真正走进中国,使中国的读者可以真正享受到世界文学的滋养!
  参考文献:
  [1]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5).
  [2]何乃英.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说[M].北京出版社,1985.
  [3]松村明等.日汉双解大辞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4).
  [4]现代汉语大词典编委会.现代汉语大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
  [5]贾爽爽.以对等理论解析夏目漱石《心》的中文译本[D].沈陽师范大学,2013.
  [6]柯子刊.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观照下的林少华文学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三大生活教育理念之一,是一种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将课堂教学与生活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语文的真正价值与用途,从而践行“做”的行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教学做合一、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到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中,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模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与创新精神,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关键词:教学做
摘 要:中职学生数学水平普遍不高,给中职数学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尤其是在进入中职之前一些学生已经对数学学科产生反感,不愿意主动接触枯燥的数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职数学教学质量,因此,在面对这种现状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调动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习数学的质量。  关键词:教学情境;互动教学;中职数学;教学策略  前言  中职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但在现阶段中职数学教学中却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摘要:大专会计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所以大专会计专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项目教学法的运用,关注学生的任务完成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进而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本文通过首先阐述项目教学法的概念,并具体分析项目教学法在大专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对策,旨在全面提升大专会计专业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大
摘 要:校园文化作为高校诚信教育的“第二课堂”,是高校诚信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我校围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的十八大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根本要求,把诚信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诚信文化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引导中,探索富有诚信精神的特色教育道路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向广大学生发起“诚信挑战”,用实际行动倡导诚信,引导大学生形成公民诚信意识,引领社会诚信风尚。  关键词:诚信;校园文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一个观念,那就是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小学语文课堂,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应该改变原有死气沉沉的局面,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使语文课堂焕发灵动的生机。本文就将从如何驾驭语文教材,改善课堂面貌入手,展开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焕发生机;课堂有趣化;课堂生活化;课堂活动化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了贯穿这个思路
摘 要:以高中物理教学中电势能、电势一节的教学为列,对做好“极抽象的物理概念”的教学进行了深度研究,并进行了详细的教学反思和评价,对于提升抽象的物理概念的教学效果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中物理;电势能;电势;抽象物理概念  在物理教学中有一些物理概念,因为它们的“极其抽象”,不仅学生在学习上感到困难,而且教师在教时也感到比较棘手,比如电势能、电势,其知识点多、内容深、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摘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思想品德课要改变原有的“满堂灌”的机械的教学方式,建立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教学观念,探求新的教学手段,要强调学生是课堂主体,激发学生兴趣,激发课堂活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课堂活力;优化过程;学以致用;设计活动;联系时政;多媒体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教学理念、模式、方法、手段等都要进行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观提出学生是独立的有价值的个体,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新课标更是要求体现教育的精神功能,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在教育中更注重情感因素的作用。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幸福,就必须合理运用爱心、热心和耐心这三个非智力因素,拉近师生的距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做“走心”的、有温度的教育,让教育成为滋养学生灵魂的源头活水。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了教育的进步,教育部门对教育进行了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基础之上,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课堂上多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碰到问题的时候,不要拘泥于一个方向去思考,要打破思维局限,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强调,教师应该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
摘要:体验是小学生感悟音乐艺术魅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加大体验教学的应用力度,让学生通过体验提高学习效率,并由体验而提升音乐素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音乐体验教学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音乐;体验;课堂教学;小学生  严格来说,学生的音乐素养中包含了技能与艺术两项内容,其中,技能是指学生对音乐的掌控能力,如演唱时音准和旋律的准确度,情感的表现力等等;而艺术则是学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