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巩膜炎误诊二例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q1984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例1 男 29岁.因左眼红肿,疼痛3d于2006年4月5日就诊.查体:右眼视力0.5(矫正1.0),左眼0.4(矫正视力1.0);右眼前节未见异常,左眼结膜充血,角膜透明,前房及晶体未见异常.诊断:左眼急性结膜炎,给予抗炎及抗病毒滴眼液局部滴眼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 了解普通学校小学生视力不良情况和屈光状态及其与近视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调查沈阳市铁西区一小学636名小学生的远视力,其中230名(459只眼)视力不良学生进行散瞳验光,判断屈光状态,将所得结果比较分析.结果 视力不良发生率为36.08%,各年级近视眼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发生率高于男生,视力下降的程度也随学年的升高差异明显加重.屈光不正中低年级以远视为主,高年级以近视为主.远视性屈光
期刊
患者 女 53岁主因发热7d,双眼胀痛、视物不清4d入院.患者于7d前无明显诱因地出现发热,热型不规则,最高达39℃,伴咽痛、轻咳、头痛,当地诊所诊为"上感",给予静点氨苄青霉素等治疗,发热无缓解,且出现双眼胀痛、视物不清来院.既往无免疫性疾病病史.人院检查:体温:37.8℃,脉搏:84次/min,血压:110/60mmHg.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及出血点,咽部轻充血,双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略粗,未闻
期刊
患者女 63岁农民左眼视力障碍眼红、眼痛、7d于2006年11月27日入院.患高血压10年、糖尿病半年.服药治疗。
期刊
目的 探讨下斜肌转位术对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垂直分离性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deviation,DVD)原在位垂直斜视的矫正作用.方法应用下斜肌转位术治疗34例(46只眼)伴有下斜肌亢进DVD患者的垂直斜视,18例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期手术矫正,手术前后测量原在位垂直斜视度及下斜肌亢进程度,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原在位垂直斜视度5m远距离平均矫正(13.57±9.74)PD(t=9
目的 临床观察LASIK术后角膜瓣上皮下皱褶出现的时间、形态及其对视力的影响,初步探讨发生的原因.方法 对LASIK术后有角膜瓣上皮下皱褶患者129例258只眼分别于术后1d、3d、1周、1月、3月、6月、1年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瓣上皮下皱褶出现的时间,形态,并从术中角膜瓣蒂留滞的位置,术前屈光度的大小,角膜瓣的厚度对其的影响,以及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和术后裸眼视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LASIK术
目的 通过眼前段光学相干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透明角膜切口24h内的形态变化,探讨切口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11年5月至2012年3月在广州爱尔眼科医院经透明角膜切口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50例(50只眼),术后第5、12、24 h应用眼前段OCT观察对切口的形态学变化;非接
在白内障摘除、抗青光眼、巩膜外加压环扎及斜视等非角膜屈光手术中,由于手术切口、缝线或间接牵拉角膜等因素,往往会间接改变原有角膜的屈光状态,影响手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
患儿男 50d 出生后即发现双眼角膜发门,畏光,于2007年11月12日来我院就诊.患儿足月顺产,生时无产伤及窒息史,母孕早期有感冒病史,无服药史,生后母乳喂养,生长发育同正常同龄儿,预坊接种随当地汁划免疫进行.体检:皮肤黏膜轻中度黄染,余检查无异常。
期刊
目的 使用OQAS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ptical Quality Analysis System,OQAS)对三种多焦点IOL (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后进行IOL眼的视觉质量评估.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2年8月至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34例(34只眼).入选要求角膜散光度小于1.0 D,并排除中高度近视者.根据患者要求分别植入SN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