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易导致其产生心理上的困惑与失衡。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包括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压力感、心理压力的应对方式、心理压力的差异性等内容,对其的回顾能为日后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压力 压力类型 应对方式 差异性研究
大学是人人向往的美好的象牙塔,莘莘学子经过多年努力,考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院校。很多人以为从此一帆风顺,殊不知,进入大学校门才是一切困难的开始。大学生的压力其实是很大的,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学习压力,又有生活压力,更有就业压力等。刚进入大学时,很多学生离开父母的关心呵护,生活不能自理,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也有的学生之前没有住校的经验,不知道与同学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时该如何相处,产生心理困惑。到了大二、大三,由于课业很紧张,为了毕业赶紧攒学分,又产生很大的学习压力。到了大四,好不容易紧张的课程学习结束了,紧接着面临的就是就业,很多学生听闻如今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于是产生极大的压力,整日惶惶不安,甚至夜不能寐。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类型的研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多数学者认为排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类型首位的是就业及前途的压力。这与之前调查结果大相径庭。90年代前,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大学生面临的最大压力来源于人际关系的处理等。以前高中生的生活非常单调,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不注重与同学的相处。很多高中学校不安排学生住校,又没有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同学之间的交往很少。到了大学,住进了宿舍,要与同学朝夕相处,才发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活习惯的不同让来自天南地北的大学生很不适应。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业,如Rawson,Heins等人认为,学生的压力与成绩及学业期望等有关。而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对我国大学生造成巨大压力的首要因素是就业及个人前途。如王成义、樊富珉、王富荣、茅默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就业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最大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但很多用人单位倾向招聘有工作经验的高端人才,往往将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再加上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毕业生逐年增多,远远超过市场需求。而有的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不甘于平凡的岗位,于是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压力与日俱增。而李虹、伍妞、车博文、梁宝勇和张淑熙、杨文杰等诸多学者认为,对学生心理造成巨大压力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习,因为学业与毕业和就业有密切的联系。学生不仅要通过课程学习学到基础的知识,还要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从而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因为初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使他们中很多人只知做题考试,动手能力相当缺乏。到了大学阶段,实践课程的增多使他们无所适从,压力油然而生。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是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源。如朱逢九、张林等学者认为,生活压力和人际压力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如今校园伤害事件时有发生,很多都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压力主要表现在喜欢独处、遇事爱钻牛角尖等方面。总的来说,学业、就业、人际交往和生活压力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压力源。
二、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研究
樊富珉、李伟、刘春燕、李文权、杨俊茹和张磊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面对压力的态度是积极的,多是自行解决,通过参加活动,找朋友聊天、运动、看书等方式缓解压力。有少数学者认为,对于心理压力,大学生多采用消极方式。如刘杰关于大学生面临压力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少大学生面临压力时,应对方式是消极的、不成熟的,等待别人的帮助。几乎所有研究者都认为,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身心健康。
三、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差异性研究
1.性别差异比较。李虹、徐长江、车文博、张林等学者的研究指出:男大学生在学业、就业、人际交往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总体高于女大学生。李志德等学者的研究表明:男大学生的异性交往压力显著高于女大学生。
2.年级差异比较。学者李虹认为:二年级学生压力最大,然后是三年级,一年级学生压力最小;车文博等学者指出:二、三年级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一、四年级;程葵学者指出,一年级大学生压力最大,是学习环境和方法改变、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人际交往等诸多因素导致的;王富荣和龚惠香指出:大学生心理压力随年级递增,三年级最大。吴庆对毕业生的心理压力做了深入研究,这时期大学生面临毕业、就业、考研、恋爱、离别等,心理压力较大。
3.生源地差异比较。郭楠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农村生源地的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城市生源地的大学生,这是由于前者在经济条件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普遍不及后者,易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导致其他压力产生。车文博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在个人压力感和社会环境压力感方面,乡村学生明显高于城市学生,在家庭条件和求职择业方面,乡村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显著大于城市大学生。
4.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比较。总体上说,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压力大于独生子女的心理压力,这可能是由父母期望、教育资源、经济条件等因素造成的。陈川、陈勃等学者指出: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在总体压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前者大于后者。张林、车文博等学者指出:非独生子女的压力显著大于独生子女;在社会环境压力上非独生子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在个人自身压力上二者无显著差异;在家庭压力、择业压力、学校压力和学业压力方面,非独生子女的总体心理压力显著大于独生子女。
四、问题与展望
今后我们研究时要注意对象选择的丰富性;在研究内容上将动态研究和静态研究相结合、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在研究视角上要采用更广阔的视角,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注重对个体发展变化特点的研究,注重结合影响心理压力的实质因素。目前很多学者忽视对个体发展变化的特点研究,很少考虑影响心理压力的实质因素,也很少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压力应对方式。所以我们今后应注重对个体发展变化特点的研究,多考虑影响心理压力的实质因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减轻压力的方式,真正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李虹.压力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7.
[2]王成义.大学生压力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311.
[3]李虹,梅锦荣.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J].心理科学,2002,25(4):399.
[4]伍妞,张小山.当代大学生现实压力的因素分析[J].重庆工业学院院报,2005(11):124.
[5]车文博,张林,黎兵,等.中国13所大学本科生心理压力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5):388.
[6]李虹.大学校园压力的年级和性别差异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2):116.
[7]王富荣,龚惠香.不同类别大学生心理压力比较与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10):43.
[8]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J].青年研究,2000(6):43.
[9]张建卫,李玉新,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9.
[10]吴海月.高职新生心理压力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考试周刊.
[11]王道阳.大学生压力源的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4(6):46.
[12]车文博,张林,黄冬梅,等.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基本特点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9(3):6.
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会2012-2013年度一般项目。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压力 压力类型 应对方式 差异性研究
大学是人人向往的美好的象牙塔,莘莘学子经过多年努力,考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院校。很多人以为从此一帆风顺,殊不知,进入大学校门才是一切困难的开始。大学生的压力其实是很大的,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学习压力,又有生活压力,更有就业压力等。刚进入大学时,很多学生离开父母的关心呵护,生活不能自理,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也有的学生之前没有住校的经验,不知道与同学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时该如何相处,产生心理困惑。到了大二、大三,由于课业很紧张,为了毕业赶紧攒学分,又产生很大的学习压力。到了大四,好不容易紧张的课程学习结束了,紧接着面临的就是就业,很多学生听闻如今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于是产生极大的压力,整日惶惶不安,甚至夜不能寐。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类型的研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多数学者认为排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类型首位的是就业及前途的压力。这与之前调查结果大相径庭。90年代前,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大学生面临的最大压力来源于人际关系的处理等。以前高中生的生活非常单调,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不注重与同学的相处。很多高中学校不安排学生住校,又没有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同学之间的交往很少。到了大学,住进了宿舍,要与同学朝夕相处,才发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活习惯的不同让来自天南地北的大学生很不适应。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业,如Rawson,Heins等人认为,学生的压力与成绩及学业期望等有关。而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对我国大学生造成巨大压力的首要因素是就业及个人前途。如王成义、樊富珉、王富荣、茅默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就业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最大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但很多用人单位倾向招聘有工作经验的高端人才,往往将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再加上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毕业生逐年增多,远远超过市场需求。而有的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不甘于平凡的岗位,于是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压力与日俱增。而李虹、伍妞、车博文、梁宝勇和张淑熙、杨文杰等诸多学者认为,对学生心理造成巨大压力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习,因为学业与毕业和就业有密切的联系。学生不仅要通过课程学习学到基础的知识,还要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从而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因为初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使他们中很多人只知做题考试,动手能力相当缺乏。到了大学阶段,实践课程的增多使他们无所适从,压力油然而生。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是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源。如朱逢九、张林等学者认为,生活压力和人际压力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如今校园伤害事件时有发生,很多都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压力主要表现在喜欢独处、遇事爱钻牛角尖等方面。总的来说,学业、就业、人际交往和生活压力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压力源。
二、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研究
樊富珉、李伟、刘春燕、李文权、杨俊茹和张磊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面对压力的态度是积极的,多是自行解决,通过参加活动,找朋友聊天、运动、看书等方式缓解压力。有少数学者认为,对于心理压力,大学生多采用消极方式。如刘杰关于大学生面临压力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少大学生面临压力时,应对方式是消极的、不成熟的,等待别人的帮助。几乎所有研究者都认为,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身心健康。
三、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差异性研究
1.性别差异比较。李虹、徐长江、车文博、张林等学者的研究指出:男大学生在学业、就业、人际交往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总体高于女大学生。李志德等学者的研究表明:男大学生的异性交往压力显著高于女大学生。
2.年级差异比较。学者李虹认为:二年级学生压力最大,然后是三年级,一年级学生压力最小;车文博等学者指出:二、三年级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一、四年级;程葵学者指出,一年级大学生压力最大,是学习环境和方法改变、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人际交往等诸多因素导致的;王富荣和龚惠香指出:大学生心理压力随年级递增,三年级最大。吴庆对毕业生的心理压力做了深入研究,这时期大学生面临毕业、就业、考研、恋爱、离别等,心理压力较大。
3.生源地差异比较。郭楠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农村生源地的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城市生源地的大学生,这是由于前者在经济条件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普遍不及后者,易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导致其他压力产生。车文博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在个人压力感和社会环境压力感方面,乡村学生明显高于城市学生,在家庭条件和求职择业方面,乡村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显著大于城市大学生。
4.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比较。总体上说,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压力大于独生子女的心理压力,这可能是由父母期望、教育资源、经济条件等因素造成的。陈川、陈勃等学者指出: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在总体压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前者大于后者。张林、车文博等学者指出:非独生子女的压力显著大于独生子女;在社会环境压力上非独生子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在个人自身压力上二者无显著差异;在家庭压力、择业压力、学校压力和学业压力方面,非独生子女的总体心理压力显著大于独生子女。
四、问题与展望
今后我们研究时要注意对象选择的丰富性;在研究内容上将动态研究和静态研究相结合、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在研究视角上要采用更广阔的视角,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注重对个体发展变化特点的研究,注重结合影响心理压力的实质因素。目前很多学者忽视对个体发展变化的特点研究,很少考虑影响心理压力的实质因素,也很少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压力应对方式。所以我们今后应注重对个体发展变化特点的研究,多考虑影响心理压力的实质因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减轻压力的方式,真正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李虹.压力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7.
[2]王成义.大学生压力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311.
[3]李虹,梅锦荣.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J].心理科学,2002,25(4):399.
[4]伍妞,张小山.当代大学生现实压力的因素分析[J].重庆工业学院院报,2005(11):124.
[5]车文博,张林,黎兵,等.中国13所大学本科生心理压力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5):388.
[6]李虹.大学校园压力的年级和性别差异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2):116.
[7]王富荣,龚惠香.不同类别大学生心理压力比较与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10):43.
[8]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J].青年研究,2000(6):43.
[9]张建卫,李玉新,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9.
[10]吴海月.高职新生心理压力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考试周刊.
[11]王道阳.大学生压力源的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4(6):46.
[12]车文博,张林,黄冬梅,等.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基本特点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9(3):6.
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会2012-2013年度一般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