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回顾与展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易导致其产生心理上的困惑与失衡。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包括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压力感、心理压力的应对方式、心理压力的差异性等内容,对其的回顾能为日后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压力 压力类型 应对方式 差异性研究
  大学是人人向往的美好的象牙塔,莘莘学子经过多年努力,考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院校。很多人以为从此一帆风顺,殊不知,进入大学校门才是一切困难的开始。大学生的压力其实是很大的,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学习压力,又有生活压力,更有就业压力等。刚进入大学时,很多学生离开父母的关心呵护,生活不能自理,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也有的学生之前没有住校的经验,不知道与同学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时该如何相处,产生心理困惑。到了大二、大三,由于课业很紧张,为了毕业赶紧攒学分,又产生很大的学习压力。到了大四,好不容易紧张的课程学习结束了,紧接着面临的就是就业,很多学生听闻如今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于是产生极大的压力,整日惶惶不安,甚至夜不能寐。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类型的研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多数学者认为排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类型首位的是就业及前途的压力。这与之前调查结果大相径庭。90年代前,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大学生面临的最大压力来源于人际关系的处理等。以前高中生的生活非常单调,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不注重与同学的相处。很多高中学校不安排学生住校,又没有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同学之间的交往很少。到了大学,住进了宿舍,要与同学朝夕相处,才发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活习惯的不同让来自天南地北的大学生很不适应。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业,如Rawson,Heins等人认为,学生的压力与成绩及学业期望等有关。而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对我国大学生造成巨大压力的首要因素是就业及个人前途。如王成义、樊富珉、王富荣、茅默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就业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最大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但很多用人单位倾向招聘有工作经验的高端人才,往往将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再加上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毕业生逐年增多,远远超过市场需求。而有的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不甘于平凡的岗位,于是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压力与日俱增。而李虹、伍妞、车博文、梁宝勇和张淑熙、杨文杰等诸多学者认为,对学生心理造成巨大压力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习,因为学业与毕业和就业有密切的联系。学生不仅要通过课程学习学到基础的知识,还要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从而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因为初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使他们中很多人只知做题考试,动手能力相当缺乏。到了大学阶段,实践课程的增多使他们无所适从,压力油然而生。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是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源。如朱逢九、张林等学者认为,生活压力和人际压力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如今校园伤害事件时有发生,很多都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压力主要表现在喜欢独处、遇事爱钻牛角尖等方面。总的来说,学业、就业、人际交往和生活压力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压力源。
  二、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研究
  樊富珉、李伟、刘春燕、李文权、杨俊茹和张磊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面对压力的态度是积极的,多是自行解决,通过参加活动,找朋友聊天、运动、看书等方式缓解压力。有少数学者认为,对于心理压力,大学生多采用消极方式。如刘杰关于大学生面临压力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少大学生面临压力时,应对方式是消极的、不成熟的,等待别人的帮助。几乎所有研究者都认为,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身心健康。
  三、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差异性研究
  1.性别差异比较。李虹、徐长江、车文博、张林等学者的研究指出:男大学生在学业、就业、人际交往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总体高于女大学生。李志德等学者的研究表明:男大学生的异性交往压力显著高于女大学生。
  2.年级差异比较。学者李虹认为:二年级学生压力最大,然后是三年级,一年级学生压力最小;车文博等学者指出:二、三年级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一、四年级;程葵学者指出,一年级大学生压力最大,是学习环境和方法改变、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人际交往等诸多因素导致的;王富荣和龚惠香指出:大学生心理压力随年级递增,三年级最大。吴庆对毕业生的心理压力做了深入研究,这时期大学生面临毕业、就业、考研、恋爱、离别等,心理压力较大。
  3.生源地差异比较。郭楠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农村生源地的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城市生源地的大学生,这是由于前者在经济条件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普遍不及后者,易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导致其他压力产生。车文博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在个人压力感和社会环境压力感方面,乡村学生明显高于城市学生,在家庭条件和求职择业方面,乡村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显著大于城市大学生。
  4.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比较。总体上说,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压力大于独生子女的心理压力,这可能是由父母期望、教育资源、经济条件等因素造成的。陈川、陈勃等学者指出: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在总体压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前者大于后者。张林、车文博等学者指出:非独生子女的压力显著大于独生子女;在社会环境压力上非独生子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在个人自身压力上二者无显著差异;在家庭压力、择业压力、学校压力和学业压力方面,非独生子女的总体心理压力显著大于独生子女。
  四、问题与展望
  今后我们研究时要注意对象选择的丰富性;在研究内容上将动态研究和静态研究相结合、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在研究视角上要采用更广阔的视角,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注重对个体发展变化特点的研究,注重结合影响心理压力的实质因素。目前很多学者忽视对个体发展变化的特点研究,很少考虑影响心理压力的实质因素,也很少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压力应对方式。所以我们今后应注重对个体发展变化特点的研究,多考虑影响心理压力的实质因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减轻压力的方式,真正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李虹.压力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7.
  [2]王成义.大学生压力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311.
  [3]李虹,梅锦荣.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J].心理科学,2002,25(4):399.
  [4]伍妞,张小山.当代大学生现实压力的因素分析[J].重庆工业学院院报,2005(11):124.
  [5]车文博,张林,黎兵,等.中国13所大学本科生心理压力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5):388.
  [6]李虹.大学校园压力的年级和性别差异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2):116.
  [7]王富荣,龚惠香.不同类别大学生心理压力比较与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10):43.
  [8]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J].青年研究,2000(6):43.
  [9]张建卫,李玉新,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9.
  [10]吴海月.高职新生心理压力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考试周刊.
  [11]王道阳.大学生压力源的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4(6):46.
  [12]车文博,张林,黄冬梅,等.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基本特点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9(3):6.
  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会2012-2013年度一般项目。
其他文献
摘 要: 经济全球化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数量日益增加。面对市场的紧迫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翻译教学模式急需改革。本文以新建本科院校武汉商学院为例,探讨如何适应语言服务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自身特点及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  关键词: 应用型 本科院校 建构主义 翻译人才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如今的中国和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中国的政治、
摘 要: 高职院校,校企订单班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了。校企订单班是学校为了学生就业和企业为了培养适合自己所需人才的一种合作形式。企业和学校的订单班只是一种容器,培养过程和手段千差万别,文章主要探讨新时期校企订单班的变化和特点。  关键词: 培养模式 校企订单班 培养模式  就业是每个高职院校无法回避的话题。每年各高职院校都为了招生而绞尽脑汁,各种形式的就业保障方式都是招生宣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成
摘 要: 通过对1000名不同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结合网络上的数据,整理出当今大学生毕业方向选择的动机和影响因素。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对影响因素的整理归纳,在影响大学生毕业方向因素中发现不同于往年的创新观念。运用多种视角辩证地分析问题,给大学生在考研、出国、工作选择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逐步实现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
摘 要: 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新要求。本文在阐述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教育理念不明确、教育体系不健全、教育氛围不浓厚、教育范围不广泛等问题,提出树立战略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等加强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 医学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存在问题 对策  1.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
2-乙烯基喹啉类化合物不仅是十分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也是有机合成和药物合成的重要中间体。但现有文献报道的合成此类化合物的方法有许多弊端,如:产率低、反应条件苛刻、反应步骤繁琐、使用金属催化剂等。因此迫切需要找到一种简单、高效、无催化剂合成此类化合物的方法。本论文首先综述了曼尼希反应的发展历史以及2-乙烯基喹啉类化合物的传统合成方法,并重点分析了现有文献报道的几种合成2-乙烯基喹啉类化合物方法的优缺
摘 要: 文章介绍了校园网络成瘾问题的预防机制。依照网络成瘾问题的产生、原因、环境因素,提出五级预防机制及相对应每一级的目的和具体做法,建立全校性网络成瘾防治机制。  关键词: 网络成瘾 校园 预防机制  一、引言  虽然网络似乎建构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美丽新世界,但过度沉浸网络会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其中以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对青少年的影响最为严重。网络成瘾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