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钢绞线高温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来源 :广东建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bi_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预应力钢绞线的最新发展进程,对国内外的预应力钢绞线试验研究进行了收集整理,总结了预应力钢绞线高温下及高温后的力学模型.分析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该方面研究接下来需要进行的工作,展望了预应力钢绞线高温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其他文献
为了进一步提升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本文提出了构建融合工作岗位、课程体系、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课程体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文中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详细阐述了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思路.学校的教学实践证明,课程体系中有效融合“岗课赛证”有助于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本研究模拟生活用水情况,配置含氯浸泡液对市面常见4种类型软管在低温(4℃)、常温(23℃)、高温(60℃)三种温度模式下各进行14d浸泡试验.试验期间取样检测里面的“三致”有机物含量.以监视“三致”有机物的迁移情况,观察迁移规律.本研究明确研究了不同材质的给水软管中特定的三致\"有机物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2,4,6-三氯酚在给水软管中的迁移行为,分析研究给水软管道有机物迁移规律,可对给水软管的卫生安全预测提供参考意义,从而降低软管的使用风险,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
以0.8B4C-0.2SiC复合材料为基础,以TiC、酚醛树脂、聚醚酰亚胺和聚乙烯醇缩丁醛为添加剂,采用无压烧结技术制备B4C-SiC-TiC复合陶瓷材料.通过测试TiC掺入量分别为3wt%、6wt%、9wt%、12wt%和15wt%时,在2150℃下无压烧结制备出的样品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TiC掺入量对复合材料烧结过程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向B4C-SiC复合陶瓷材料中掺入一定量的TiC,有利于复合材料的致密化烧结,同时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TiC掺入量为9wt%时,样品气孔率最低,TiC
在荔枝面不仅有较好的防滑效果而且有粗狂、朴实的美感.具有荔枝面效果的石材被广泛的用于建筑装饰场合.本文提出一种荔枝面瓷砖磨头,设计了其结构,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并设计了综合性试验用于观测荔枝面的加工效果.试验结果得出,荔枝面的成形机理是冲击破碎,不用于普通的切削原理.荔枝面瓷砖具有石材相同的表面效果.荔枝面可以广泛的代替石材.
高质量黑色坯体岩板的研发和生产具有较大的难度,而黑色色料的质量评价和选用是其中的关键.本文从铁铬固溶体型黑色色料的物相分析、发色性能、使用掺量、产品厚度、坯体配方和烧成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有利于协助企业建立岩板用黑色色料的质量评价依据,提升岩板产品质量.
为了分析高温处理对镀Ni金刚石磨块磨削性能的影响,以铜锡合金粉和镀Ni金刚石为原料,对镀Ni金刚石进行1050℃高温处理后,在不同温度下热压烧结制备铜基结合剂金刚石磨块,经过摩擦磨损实验对磨块的磨削性能分析.研究表明:与未处理的镀Ni金刚石相比,高温处理的镀Ni金刚石后磨块的耐磨性明显提高,金刚石与结合剂间界面结合力大大增加,当烧结温度为750℃时,磨耗比是未经过处理的镀Ni金刚石磨块的74.74倍.
2021年5月22—23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西北工业大学、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学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主题为“工程哲学与工程创新”的第 329 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与第十次全国工程哲学学术会议在西北工业大学召开.
期刊
“中华国际工程协会”是中国近代史上成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综合性工程师团体.其主要由玛礼孙提议成立,章程和规定、组织和运营均仿照英国民用工程师协会并根据上海的情况适时调整.该团体经历了“上海工程师和建筑师协会”(1901—1912)、“上海工程协会”(1912—1913)和“中华国际工程协会”(1913—1951)三个阶段.历任会长和多数会员均为英国人,主要任职于租界工部局工程、建筑部门和外资工程公司以及自办工程事务所.协会历年会员数量最多曾达到456人;会员主要分布在上海,在其他主要通商口岸城市也有
以美国“超导超级对撞机”(SSC)项目和中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和超级质子对撞机”(CEPC-SPPC)项目为案例探讨大科学的求真-求善困境.对还原论、超对称模型及大科学认识限度的怀疑使其深陷求真困境;难以满足来自其他科研领域、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的诉求使其深陷求善困境.科学实践中求真困境与求善困境紧密地关联在一起,由此形成求真-求善困境.这对我们提出了新要求:以典型大科学项目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大科学治理基础理论;为大科学管理部门制定适合中国科学实践的大科学治理制度提供知识资源;加强中国
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和保护工业遗产的学科,目前在国内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回顾工业考古学兴起过程,将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研究重点与考古学进行对比分析.认为由于工业遗产与传统古物古迹产生的时期有别、采用的研究方法大相径庭、研究关注的重点各有侧重、研究成果和最终目的各异,尤其是工业遗产和考古学研究对象的核心价值不同,目前将工业考古学归入“考古学”学科,值得商榷.多学科交叉研究,有助于工业考古学学科的发展和完善.随着工业考古学工作的逐步深入,其学科归属问题会逐步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