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在“数学化的社会”中,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对小学生数学阅读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培养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的必要性,并给出具体的培养方法。教学工作中注重学生良好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授人以渔”,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阅读现状;阅读能力;培养数学阅读习惯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在“数学化的社会”中,数学阅读已越来越显得重要,对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有效的数学阅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数学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逐渐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更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呢?
一、数学阅读的现状与分析
现状1:学生对数学阅读毫无兴趣。
数学课上,当学生做完作业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老师提出:先做完作业的同学自己看一会儿书,此时98%的学生都拿出的是《小哥白尼》、《我们爱科学》等一系列的读物,只有极个别孩子会主动看一些数学方面的资料。老师又提出:能不能看一些数学方面的书。学生没法,只好拿出数学类书阅读,但有一部分孩子虽然把数学报放面前,但眼睛看着别的读物,还有的学生也无心读,只是快速地翻阅,至于看懂了什么,他自己也说不上来。
分析:数学读物具有枯燥、抽象、复杂等数学属性,确实没有别的读物来得那么吸引孩子,它缺乏动人的故事情节,鲜艳的色彩,也没有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自然不会积极地投入数学阅读。
现状2:阅读习惯导致学生成绩的差异。
几乎每个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批完作业或试卷后,让学生自己订正时,学生却会完全正确地解答出来。问他当时怎么做错了,其原因是没有仔细阅读题目,没有注意到单位不一样要换算或是抄错了数字等等。
分析:我们常常简单地归结成“粗心”、“不仔细”,其实“根”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题目的习惯,缺乏与数学文本交流的习惯,缺乏阅读分析的能力。
这些现状说明小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能力弱,许多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过强,学法呆板,导致了数学基础差,害怕学数学的恶性结果。调查、分析、追述根源就是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弱,可见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而良好的數学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二、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想读、爱读、乐读。
1、开展“数学阅读沙龙”,营造阅读氛围。
良好的阅读氛围是培养习惯的基础。为了营造氛围,教师可以开展“数学阅读沙龙”,规定每周某段时间专门进行数学阅读,让学生带一些好的数学读本、数学杂志(如:学习指导报、小学数学报)到学校,和其他同学交换阅读,并交流读书心得。如介绍一道新颖题;介绍一种解题的好方法;讲述一位数学家的感人故事……渐渐地,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了,上数学课的热情高涨了,知识面也拓宽了。
2、充分利用课外数学阅读材料。
课外阅读材料是指附于教材之后的数学小史料以及数学小知识等.这些材料主要是针对教材中的重要数学概念的背景介绍、知识延伸和实际应用。材料中往往包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解题技巧。如新教材中,学习完负数后,教材就有“你知道吗?”的内容,介绍了《九章算术》中记载的,我国古代使用负数的情况。还有学习了时、分、秒后,教材介绍了“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用一种滴水的器具来计时,名叫沙漏”。一方面介绍一种古代计时工具,同时还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激励的评价语言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教师的教学言行将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些引导性的或富有激励的评价语言将显著地提高学生数学阅读的积极性。如:(1)你读得真仔细!(2)你懂得的数学知识可真多!(3)通过阅读,你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4)再仔细阅读,从下往上看,你还能发现什么呢?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这对小学生而言,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掌握的,必须依靠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指导数学阅读,逐渐形成一定的数学阅读习惯。
1、阅读的自觉习惯
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自觉性,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设置思维陷阱在教学中起到了特定的作用,通过设置思维“陷阱”,激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辨析、比较、发现错误、进而修正错误,最终获得比正面的直接的学得更牢固的真知。其实在阅读方面我们不防也让学生“受骗”。记得华应龙老师上过一节六年级的复习课,他设计一份练习卷:
(1)请你把所有的题目读完后再解答。时间是5分钟。
(2)2至6题为本节课复习的相应练习题。
(3)在练习纸的右上方填上姓名。由于大多数同学没有仔细读题,急急忙忙开始答题,结果当然不可能在5分钟之内完成,只有个别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当知道原因所在时,所有因没有仔细阅读题目而“上当”的学生才恍然大悟。有了这次亲身经历的“受骗”,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仔细阅读的重要性。
深刻体会到了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就应该让数学阅读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因为数学阅读无处不在,时刻需要数学阅读。数学学习遇到问题时,不应急于动笔开始解答问题,而是自觉地阅读,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问题,在大脑里理解、分析问题,理清思路后,才开始解答问题。于是刚开始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动笔解题前两分钟,仔细阅读,然后说说你通过阅读,你了解到了那些信息,你打算如何解答。逐步形成自觉的数学阅读习惯。自觉地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将会大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率,同时必将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2.阅读的动口习惯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数学学习,特别是一些概念定义的学习,动口阅读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在阅读时重点注意概念定义中的关键字,可提高声音读,以此来引起学生自己的注意,刺激的记忆系统,加深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阅读的动脑习惯
动脑习惯是数学阅读时极其重要的习惯,积极动脑贯穿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的识别与加工。阅读中必有思考,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导学提纲或阅读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学生就会有目的地完成阅读。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在小学阶段教师从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抓起,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最优的阅读习惯,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思维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个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阅读现状;阅读能力;培养数学阅读习惯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在“数学化的社会”中,数学阅读已越来越显得重要,对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有效的数学阅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数学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逐渐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更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呢?
一、数学阅读的现状与分析
现状1:学生对数学阅读毫无兴趣。
数学课上,当学生做完作业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老师提出:先做完作业的同学自己看一会儿书,此时98%的学生都拿出的是《小哥白尼》、《我们爱科学》等一系列的读物,只有极个别孩子会主动看一些数学方面的资料。老师又提出:能不能看一些数学方面的书。学生没法,只好拿出数学类书阅读,但有一部分孩子虽然把数学报放面前,但眼睛看着别的读物,还有的学生也无心读,只是快速地翻阅,至于看懂了什么,他自己也说不上来。
分析:数学读物具有枯燥、抽象、复杂等数学属性,确实没有别的读物来得那么吸引孩子,它缺乏动人的故事情节,鲜艳的色彩,也没有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自然不会积极地投入数学阅读。
现状2:阅读习惯导致学生成绩的差异。
几乎每个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批完作业或试卷后,让学生自己订正时,学生却会完全正确地解答出来。问他当时怎么做错了,其原因是没有仔细阅读题目,没有注意到单位不一样要换算或是抄错了数字等等。
分析:我们常常简单地归结成“粗心”、“不仔细”,其实“根”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题目的习惯,缺乏与数学文本交流的习惯,缺乏阅读分析的能力。
这些现状说明小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能力弱,许多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过强,学法呆板,导致了数学基础差,害怕学数学的恶性结果。调查、分析、追述根源就是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弱,可见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而良好的數学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二、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想读、爱读、乐读。
1、开展“数学阅读沙龙”,营造阅读氛围。
良好的阅读氛围是培养习惯的基础。为了营造氛围,教师可以开展“数学阅读沙龙”,规定每周某段时间专门进行数学阅读,让学生带一些好的数学读本、数学杂志(如:学习指导报、小学数学报)到学校,和其他同学交换阅读,并交流读书心得。如介绍一道新颖题;介绍一种解题的好方法;讲述一位数学家的感人故事……渐渐地,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了,上数学课的热情高涨了,知识面也拓宽了。
2、充分利用课外数学阅读材料。
课外阅读材料是指附于教材之后的数学小史料以及数学小知识等.这些材料主要是针对教材中的重要数学概念的背景介绍、知识延伸和实际应用。材料中往往包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解题技巧。如新教材中,学习完负数后,教材就有“你知道吗?”的内容,介绍了《九章算术》中记载的,我国古代使用负数的情况。还有学习了时、分、秒后,教材介绍了“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用一种滴水的器具来计时,名叫沙漏”。一方面介绍一种古代计时工具,同时还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激励的评价语言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教师的教学言行将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些引导性的或富有激励的评价语言将显著地提高学生数学阅读的积极性。如:(1)你读得真仔细!(2)你懂得的数学知识可真多!(3)通过阅读,你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4)再仔细阅读,从下往上看,你还能发现什么呢?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这对小学生而言,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掌握的,必须依靠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指导数学阅读,逐渐形成一定的数学阅读习惯。
1、阅读的自觉习惯
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自觉性,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设置思维陷阱在教学中起到了特定的作用,通过设置思维“陷阱”,激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辨析、比较、发现错误、进而修正错误,最终获得比正面的直接的学得更牢固的真知。其实在阅读方面我们不防也让学生“受骗”。记得华应龙老师上过一节六年级的复习课,他设计一份练习卷:
(1)请你把所有的题目读完后再解答。时间是5分钟。
(2)2至6题为本节课复习的相应练习题。
(3)在练习纸的右上方填上姓名。由于大多数同学没有仔细读题,急急忙忙开始答题,结果当然不可能在5分钟之内完成,只有个别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当知道原因所在时,所有因没有仔细阅读题目而“上当”的学生才恍然大悟。有了这次亲身经历的“受骗”,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仔细阅读的重要性。
深刻体会到了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就应该让数学阅读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因为数学阅读无处不在,时刻需要数学阅读。数学学习遇到问题时,不应急于动笔开始解答问题,而是自觉地阅读,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问题,在大脑里理解、分析问题,理清思路后,才开始解答问题。于是刚开始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动笔解题前两分钟,仔细阅读,然后说说你通过阅读,你了解到了那些信息,你打算如何解答。逐步形成自觉的数学阅读习惯。自觉地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将会大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率,同时必将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2.阅读的动口习惯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数学学习,特别是一些概念定义的学习,动口阅读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在阅读时重点注意概念定义中的关键字,可提高声音读,以此来引起学生自己的注意,刺激的记忆系统,加深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阅读的动脑习惯
动脑习惯是数学阅读时极其重要的习惯,积极动脑贯穿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的识别与加工。阅读中必有思考,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导学提纲或阅读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学生就会有目的地完成阅读。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在小学阶段教师从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抓起,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最优的阅读习惯,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思维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个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