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互动教学

来源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pnet2002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在积极的师生互动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互动,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文章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主要分析了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构建互动课堂的策略,以期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互动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应使学生在自然与社会的互动中发展自己,要突出教学过程的活动化,体现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交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道德品德素养和健康社会发展性。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利用互动教学,体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化内容,促进学生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本质的认识,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一、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运用互动教学的意义
  小学生年龄尚小,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思想很容易受到教师教学的影响,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意识、集体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运用互动教学模式,可以提升教学实效性。在互动教学中,教师通过一些有趣的教学案例,和学生开展教学互动,师生处于良性沟通中,从而构建了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同时,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如果教师不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互动,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就转移到课堂教学以外的事物上去。通过问题互动,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效果。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
  (一)问题探究互动
  问题探究互动,是小学品德与社会互动教学的策略之一。在问题探究互动教学中,教师针对教学目标,设计一些教学问题,和学生积极交流、讨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一教学模式落实在师生互动层面上,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回归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设计的教学问题,应当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师生互动的实际效用。
  例如,在开展《家乡的人》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教学过程:教师提出“你觉得我们家乡最可爱的人是谁”的问题,让学生开始讨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都会遇到自己心目中“最可爱的人”,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亲人是“最可爱的人”,有的学生认为某某同学是“最可爱的人”,有的学生认为某位教师是“最可爱的人”……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正面的教学评价。然后教师再引入典型案例,通过本地道德模范的典型事迹,让学生认识到有道德的人是“最可爱的人”;利用本地清洁工、水电工等社会服务人员的事迹,让学生认识到乐于奉献的人是“最可爱的人”;通过本地养殖专业户、种植专业户事迹,让学生认识到辛勤劳动的人是“最可爱的人”……利用多样化的生活案例,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层次,进而提升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效果。
  (二)思想情感互动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此可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应当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師和学生没有开展思想、情感的互动,学生就难以理解教材中的情感,就不能将教材中所体现的情感内化为自身的情感,致使课堂教学偏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和学生展开积极的思想情感交流。
  例如,在开展《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早上起来,当你喝着香浓的牛奶时,你有没有思考过,它是怎么到我们手中的?当我们还在睡梦中时,很多奶牛场的工人已经起来开始挤牛奶了;牛奶供应点的工人叔叔开着小货车,到奶牛场运牛奶;送奶员到牛奶供应点领牛奶,骑上自己的小电动车,把牛奶送进小区;小区保安叔叔认真查看证件,然后允许送奶员进入小区;送奶员把小区内各个住户订的牛奶放进奶箱,等待我们品尝……一瓶小小的牛奶,就需要挤奶工、运输工、送奶员和保安等多个职业的共同配合,有了他们的默默付出,我们才能喝到新鲜的牛奶,你们想对这些人说什么?接着让学生开展话题讨论。通过话题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各种职业在社会分工中的重要价值,引导学生形成尊重不同职业、尊重社会劳动的基本观念,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参与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生活、建设美好生活的愿望。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内心的情感,与不同职业的人产生了情感共鸣。
  (三)小组合作互动
  要增强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师生的互动性,需要做到生本互动。小组合作互动是生本互动的有效形式。小组学习比教师的讲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到其他同学的观念,丰富了见识,延伸了知识。这就使得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朝着全面、健康的方向发展。
  例如,在开展《交通与生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几个教学问题,如“周末放假了,我们可以怎样去往郊外公园?”“小明国庆节要到北京游玩,他能选择哪种方式到北京?”“小丽要去韩国游玩,她能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然后,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分组探讨。教师再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完善学生的答案,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可以利用公交车、地铁、公共汽车、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多种交通运输工具,从而增长学生的见识。
  三、结语
  互动教学,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增添了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互动教学的优越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郑芝玲.“品德与社会”互动式教学模式及其变式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9).
  [2]许洪祥.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师生互动分析[J].亚太教育,2016(35).
其他文献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国有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应当被予以足够的重视.本文针对目前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观念落后、内容陈旧和方法落后等问题,提出了创新思
本文以河南省4所高校为例,在实地调研管理类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基础上,构建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实证测评,为高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
摘 要:韩式家训是古坝家族的传统家风,它有助于韩氏子弟茁壮成长。将韩氏家训中的“爱兄弟”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能够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健康成长。笔者将韩氏家训中的“爱兄弟”融入教学课堂、课外阅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爱兄弟;韩氏家训;融入策略  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
摘 要:导学案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交流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文章从江门市某中学高中物理导学案实施现状调查入手,结合笔者自身的经验,总结了使用该模式进行物理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如何在高中物理中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及如何提高物理导学案编写质量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中物理;导学案;教学模式;优势;劣势;改进措施  2001年6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
摘 要:将乡土文化引进美术课堂,能为美术课堂提供丰富的素材,使课堂充满活力。文章从善于挖掘、开发和利用地方乡土文化,自编乡土教材,把民间艺术融入美术课堂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指出将乡土文化引入美术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文化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能够更好地推动和促进美术课程的改革。  关键词:核心素养;乡土文化;儿童;美术教育  民间美术的产生、传播、发展都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自动化技术与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技术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它如今已经成为覆盖面极广、发展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了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和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很多应用型本科专业都开设了会计学课程,比如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市场营销本科专业、酒店管理本科
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给我国国企政工工作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本文以企业文化为视角,首先分析了企业文化与国企政工工作之间的关系,其次阐述了国企政工工作的价值,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