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某些语文教师认为越来越不会教了,这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首先,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集中表现出一个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阅读课是以一篇篇文章为师生课堂对话的中介。而且每篇文章,都是一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结构的统一整体。每篇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篇文章都讲究结构完整、用语准确、表达清楚。语文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每篇文章,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甚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是指师生双方遵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出发,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有效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期的目标,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根本目标。
1.研读教材,理解到位
高年级的篇章教学,需要整体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研读教材,要高站位,不能只关注一课,要研读年段之间、单元之间的关系;研究课文的相关背景、资料,丰厚课堂;研究教材与听说读写训练的关系;研究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之间的关系;研究每篇文章有什么特点,哪些方面可供学生借鉴,为学生形成什么能力提供平台。
2.找准学生起点,设置准确的课时目标
有人说孩子一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看你往上画什么。殊不知,不仅老师在画这张纸,家长、亲友、媒介等包括学生自己也在描画。如果说入学时各张纸上的内容差距不大的话,随着年级的增高,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有些学生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家长丰厚的学识、各种兴趣班、大量书籍、许多网络视频使他们见多识广。有些学生的学习资源相对贫乏,家长忙于生计,学生的生活圈子很小,家中几乎没有课外读物。所以,越到高年级,教师越应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提升。
3.品读感悟,激起学生心灵的浪花
自读感悟,意味着学生在阅读课上自由地读、感、悟,自主地读、感、悟,自信地读、感、悟。一个“自”字,集中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读、感、悟”则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阅读课上的独特表现。“读、感、悟”对学生而言应该是圆融整合、三位一体的,即学生每一次对文章的阅读,都应该是边读边感、边读边悟、读中有感、读中有悟,而不应该是读感悟互为隔离,读归读、感归感、悟归悟,读后再感、读后再悟。“感”是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其中既是一个感性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悟”是对文本的领会和觉悟,既是一个理性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直觉顿悟的过程。可以说,“读、感、悟”是一个感知、思维、灵性、直觉、情绪多因素同时参与对文本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生命性和独创性的阅读。
教育家朱作仁曾说:“因为同一语言文字对各人产生的内心视像不同,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激发起的情感倾向和想象形象随之而异。如‘树木’这个词,在阅读者的想象中不可能是同一棵树,它或是在月光下,树影婆娑,发出沙沙声响,或是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它可能是满天风雪傲然挺立的翠柏,它或许是枝叶干枯暮暮垂死的老松……”正是由于学生的内心体验互不相同,才使“树木”这个简单的词语显示出迥异的姿态。课堂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发现:当学生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就是因为他们在阅读时带有强烈的个体特征,融进了自己的情感、理解和体验,对文本重新进行了重构,这种二度重建的基础,恰恰是个体对文本的不同领悟。
4.导语设计追求短小精悍
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端。这个道理每个教师都懂,为了追求导入的标新立异,为了追求导入的激动人心,某些教师花五六分钟甚至更多的时间进行,甚至设置一个个陷阱,目的是引出课题。导语只是课堂教学的开场白,并不能代表所要讲授的课文内容,导语设计语言和形式都应该尽量恰当、准确,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尽可能地把导语设计得短小精悍,在设计导语时一定要把握好导语所用的时间的“度”,尽量把导语所用的时间控制在两三分钟之内,在求快的基础上求精、求巧、求趣,重在实效。
5.词语教学追求“一箭双雕”
在高段阅读教学中,词语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软肋”,相当一部分教师会放手让学生查字典自行解决,或者课堂上蜻蜓点水一点而过,或者教学方式基本上遵循识记、理解、运用的“老三样”。在公开课上,词语教学更是浮光掠影。其实,课文中有的词语,或凝缩课文内容,或揭示人物品质,或暗含中心思想,这些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关键。那么,词语教学能否精彩纷呈、熠熠生辉呢?这需要教师根据文本词语的特点,在设计词语时下工夫。
6.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体验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育的目标,更是语文教育的实施方法。
7.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为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教学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置课件等。这样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作者的情感,陶冶情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是指师生双方遵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出发,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有效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期的目标,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根本目标。
1.研读教材,理解到位
高年级的篇章教学,需要整体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研读教材,要高站位,不能只关注一课,要研读年段之间、单元之间的关系;研究课文的相关背景、资料,丰厚课堂;研究教材与听说读写训练的关系;研究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之间的关系;研究每篇文章有什么特点,哪些方面可供学生借鉴,为学生形成什么能力提供平台。
2.找准学生起点,设置准确的课时目标
有人说孩子一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看你往上画什么。殊不知,不仅老师在画这张纸,家长、亲友、媒介等包括学生自己也在描画。如果说入学时各张纸上的内容差距不大的话,随着年级的增高,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有些学生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家长丰厚的学识、各种兴趣班、大量书籍、许多网络视频使他们见多识广。有些学生的学习资源相对贫乏,家长忙于生计,学生的生活圈子很小,家中几乎没有课外读物。所以,越到高年级,教师越应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提升。
3.品读感悟,激起学生心灵的浪花
自读感悟,意味着学生在阅读课上自由地读、感、悟,自主地读、感、悟,自信地读、感、悟。一个“自”字,集中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读、感、悟”则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阅读课上的独特表现。“读、感、悟”对学生而言应该是圆融整合、三位一体的,即学生每一次对文章的阅读,都应该是边读边感、边读边悟、读中有感、读中有悟,而不应该是读感悟互为隔离,读归读、感归感、悟归悟,读后再感、读后再悟。“感”是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其中既是一个感性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悟”是对文本的领会和觉悟,既是一个理性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直觉顿悟的过程。可以说,“读、感、悟”是一个感知、思维、灵性、直觉、情绪多因素同时参与对文本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生命性和独创性的阅读。
教育家朱作仁曾说:“因为同一语言文字对各人产生的内心视像不同,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激发起的情感倾向和想象形象随之而异。如‘树木’这个词,在阅读者的想象中不可能是同一棵树,它或是在月光下,树影婆娑,发出沙沙声响,或是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它可能是满天风雪傲然挺立的翠柏,它或许是枝叶干枯暮暮垂死的老松……”正是由于学生的内心体验互不相同,才使“树木”这个简单的词语显示出迥异的姿态。课堂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发现:当学生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就是因为他们在阅读时带有强烈的个体特征,融进了自己的情感、理解和体验,对文本重新进行了重构,这种二度重建的基础,恰恰是个体对文本的不同领悟。
4.导语设计追求短小精悍
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端。这个道理每个教师都懂,为了追求导入的标新立异,为了追求导入的激动人心,某些教师花五六分钟甚至更多的时间进行,甚至设置一个个陷阱,目的是引出课题。导语只是课堂教学的开场白,并不能代表所要讲授的课文内容,导语设计语言和形式都应该尽量恰当、准确,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尽可能地把导语设计得短小精悍,在设计导语时一定要把握好导语所用的时间的“度”,尽量把导语所用的时间控制在两三分钟之内,在求快的基础上求精、求巧、求趣,重在实效。
5.词语教学追求“一箭双雕”
在高段阅读教学中,词语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软肋”,相当一部分教师会放手让学生查字典自行解决,或者课堂上蜻蜓点水一点而过,或者教学方式基本上遵循识记、理解、运用的“老三样”。在公开课上,词语教学更是浮光掠影。其实,课文中有的词语,或凝缩课文内容,或揭示人物品质,或暗含中心思想,这些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关键。那么,词语教学能否精彩纷呈、熠熠生辉呢?这需要教师根据文本词语的特点,在设计词语时下工夫。
6.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体验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育的目标,更是语文教育的实施方法。
7.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为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教学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置课件等。这样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作者的情感,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