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业学位是基于某种特定的职业背景,在专业领域所授学位的统称。其培养目标主要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目前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推动地方高校向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发展,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发展历程
  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加速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应用型专门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在我国设置和试办工程硕士等六种专业学位。90年代末,国务院学位办先后颁布了《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开启了我国实施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层次人才教育模式。专业学位设立初期,培养对象主要是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在职人员,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完成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原有的人才培养结构逐渐不能满足社会新的需求。2009年,教育部新增5万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推动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形成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并行的培养方式。与之前的工程硕士培养不同的是,招生对象扩展到了应届毕业生,其目标是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内涵转型和结构调整。
  二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 教育管理制度不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
  首先,从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知上看,无论是研究生导师、学生本人,还是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同感都不高,形成了学术型研究生招生指标好分配、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指标难分配的局面,招录过程中存在“矮化”现象,也使得部分导师和学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产生歧视。
  其次,从学位管理情况来看,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区别仅仅局限于成果的级别,如论文的收录情况,并不能真正反映实际的目标达成度,这与高校中科技成果评价存在的问题是一致的,如何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评价中更加突出工程实践取得的研究成效。
  再者,从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知识架构的设计管理上看,纵观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史,每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飞跃都将伴随着人才培养结构的变革,特别是随着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等现代技术水平的不断实现,单一的学科、专业背景越来越难以支撑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如何从人才培养的知识构架切入,切实搭建适应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需求。
  2 教育资源不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按照国务院学位办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的初衷,其培养目标主要围绕工程实际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而开展的,因此从研究生导师的配备等方面都应与工程实际息息相关。
  从师资方面来看,高校为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水平,项目、论文一直是衡量师资水平的方向标,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更需要一些从一线生产实践中走出来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学校固有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研究背景难以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
  从课程体系设置来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形式上稍有差异,学分一般有所减少,但课程设计内涵几乎变化不大,造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雷同,课程仅仅是学分获取的途径,并没有真正体现工程技术的理念在课程设置和讲授中的作用。
  从毕业论文的选题来看,各高校虽然都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题目要源于企业工程实践,但一方面由于工程实践课题研究周期长,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修业年限比学术型研究生的修业年限短,造成研究生难以在修业年限内真正研究好实际的问题。另一方面近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的扩张,也造成许多企业难以接纳过多的研究生从事工程研究工作。在专业学位研究生选题过程中,只能实现课题与实际具有较高的相关度,并不能完全达到企业工程实践的要求。
  从实验过程来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仍以学校培养为主体,而学校的实验设备多以开展科学研究为主,缺少工程研究装备和中试研究场所,难以适应工程实践相关技术问题。
  3 产学结合有效途径和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传统上存在明显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的倾向,以论文收录和影响因子为导向也成为许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学生评价的标准,“配个企业导师,到企业转一圈,”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花絮,许多产学结合“被形式化”,这些成为困扰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难题之一。如何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周期内有效实现产学融合,需要重新设计传统的论文式培养框架。
  三 促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
  1 强化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知
  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研究生是我国研究生学位体系中的两种类型,为避免专业学位研究生被“矮化”,一方面要加强教育管理部门的引导,如在招生名额分配和导师配备时,按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分配招生指标和配备导师,以导师是否具备承担较大横向课题为配置依据,避免按导师学术能力强弱分配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指标。另一方面要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企业、教师和学生等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识,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获得广泛认可,逐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吸引力。
  2 建立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学位管理体系
  学术型研究生的学位管理以学术性的研究和成果评价为导向,特别是在学位取得资格上,注重在核心期刊、三大检索收录期刊论文发表情况。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学位的标准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应加强对于研究生应用性、实践性、专业性能力的评价,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评价标准。一方面,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设置更加注重职业导向,更加注重从职业岗位的工作选题,建立与对应的职业资格能力相匹配的评价标准,更有利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针对性。如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取职业从业资格证书,提升研究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上,从选题到学位论文,既要体现研究生专业能力的高水平、知识的综合性,又要突出专业学位的职业性、工程性。丰富学位论文的内涵,改变学位论文仍以学术研究模式的撰写要求,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以工程技术开发和改进报告等形成的学习成果进行学位资格审核,切实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建立以行业工程知识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初衷源于提升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如何将工程技术的理念渗透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主要包括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式和实践模式等方面。课程体系设置更加注重工程实际问题的讲授,有必要设置与工程技术开发密切相关的课程体系,可以通过加大选修课比重、加强工程技术性专业课设置等方式,为学生工程技术知识储备提供更多机会。教学方式更加注重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一是可以增加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提高教学内涵的针对性;二是可以将部分专业课的教学场所向企业转移,以现场教学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三是改变传统的课本式教学,推行案例式教学,用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工程实践具体问题和处理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能力,促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理论与实践融合转化的能力。突破学科界限,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有利于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加强学生在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实践成果的可考性,切实通过基地实践,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2009年以来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实现我国提升技术创新水平,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活力和吸引力,为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的双向融通奠定基础。突出职业资格知识和能力储备,将是未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步骤,需要通过人才培养制度的完善,进一步探索有效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水平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唐继卫.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全面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
   教育综合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9)。
  [2]沈岩,秦颖超,高彦芳,贺克斌.推进综合改革,创新培
   养模式,提升教育质量,满足社会需求[J]学位与研究生
   教育,2014(2)。
  [3]殷翔文.建设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探索研究生培养新模
   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2)。
其他文献
飞机的燃油液位测量是飞机油量测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燃油液位的测量中,测量环境具有易燃易爆的特点,环境温度、压力变化较大,同时油箱中有时会不慎掺入少量的水,导致现有的飞机
一 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  (一)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1990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C·K·普拉海拉德教授和伦敦商学院的G·海默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文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首次提及“核心竞争力”一词。核心竞争力是指以企业独有的技术核心能力为基础,通过整合一系列企业相关事务,使企业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就读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县域高等教育作为本县乃至周边区域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工业化水平和城镇文化品位的重要力量。“农村城镇化主要是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的劳动领域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的过程,体现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的增强。它是我国农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