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脑膜炎的大肠杆菌细菌学研究

来源 :中华传染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hongcha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报告从一例脑膜炎患儿血液和脑脊液中分离的2株大肠杆菌与B群脑膜炎血清发生凝集,用血清学试验和菌株的抗原分析,证明该2菌株具有K1抗原,其抗原式为O18:K1:H-,并介绍了K1抗原大肠杆菌的血清学诊断方法,K1抗原大肠杆菌与新生儿脑膜炎与败血症的关系。

其他文献
期刊
吡喹酮0.1µg/ml体外作用华支睾吸虫30min,扫描电镜观察可见虫体表皮出现散在或成片状分布,大小不等的“气球样”泡状物,感觉乳头肿胀。2h后,部分皮疱开始溃破,作用时间继续延长至5h以上,则大部分皮疱溃破,塌陷,在虫体表皮遗留下一个个空洞如蜂窝状,感觉乳头肿胀更明显。提高药物浓度,上述现象提前出现。提示吡喹酮对华支睾吸虫皮层的破坏作用是非常强烈和迅速的。
采用Lavorell氏火箭电泳法和改良Lane氏法分别对24名正常人和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35例进行了血清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和抗胰蛋白酶(α1-AT)检测。有45%的患者血清白蛋白正常而PA降低,其中3例PA降至零者均治疗无效死亡。各型肝炎的Tf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下降程度依次为重型肝炎,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急性肝炎。血清α1-AT除急性肝炎时增高和重型
期刊
期刊
期刊
用空肠弯曲菌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与NS-1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10株能稳定分泌抗空肠弯曲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这些单克隆抗体与空肠弯曲菌活菌做玻片凝集试验,呈强阳性反应;与福尔马林灭活的空肠弯曲菌做试管凝集试验,均为阴性结果,而与煮沸后的菌体做试验亦呈阳性反应。这些单克隆抗体在体外对空肠弯曲菌无杀菌作用。
期刊
期刊
经活检证实的慢性活动性肝炎(CAH)26例,等分成两组,甲组静脉输注胎肝细胞(FLC)悬液治疗共25次,每例1~4次,每次输入有核细胞数为1.1~5.4×109个;乙组用转移因子(TF)4mg肌注或局部淋巴结旁注射,每周2次,疗程为3~18周。结果表明,两组ALT复常时间分别平均为62.3天及113.4 天(P<0.05);抗-HBs转阳率为7/13及2/13例(P<0.05);3个月的近期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