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相伴敦煌 矢志不移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yhuan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敦煌莫高窟转眼58年了。我这一生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守护、研究、弘扬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这是最大的幸福。”樊锦诗说。
   樊锦诗,祖籍浙江,1938年生于北京,长于上海。幼年时得过小儿麻痹症的她,身体一直很弱。1963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时,樊锦诗却偏偏选择了敦煌。
   住土房,睡土炕,吃杂粮,喝宕泉河水,20世纪60年代的敦煌,条件还十分艰苦,但这一切没有吓走樊锦诗。大学毕业时,樊锦诗和恋人彭金章约定,3年就回去,可一等就是20多年。千里相隔,夫妻不能团聚,母子难以相见,在爱情、亲情和事业之间,樊锦诗不断经受着煎熬,可她还是选择了敦煌。
   1986年,樊錦诗在负责撰写莫高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材料时,发现“申遗”的材料要求非常详尽,她认识到,要想保护好莫高窟,还需要立法和制定保护规划。在她的发起和直接参与下,《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于2003年颁布实施,敦煌研究院还联合国内外三个机构编制了《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
   对樊锦诗而言,每一天都是在跟时间赛跑。壁画、彩塑的不断退化让她心焦,有没有办法能够让这些珍贵信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20世纪80年代末,樊锦诗偶然接触到计算机技术,嗅觉敏锐的她立刻想到,这或许是莫高窟得以永久保存的一个契机。经过30多年的探索,敦煌研究院形成了一整套集数字采集、安全存储、有效管理等多项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技术规范和标准,建立起系统的“数字敦煌”资源库,数字敦煌资源不仅应用于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而且使敦煌艺术走出洞窟,活了起来。
   作为一名石窟考古专家,樊锦诗主持编写了多卷本记录性考古报告《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如今,83岁高龄的樊锦诗还在为第二卷敦煌石窟考古报告殚精竭虑。
   樊锦诗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称号。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其他文献
董振堂,1895年出生于河北新河县一个农民家庭。1917年考入北京清河陆军中学,1923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投身于冯玉祥的西北军,因战功显赫,由排长逐级递升至师长。1930年,中原大战后被国民革命军收编,任26路军第73旅旅长。  1931年,董振堂被调到江西“剿共”。“九一八”事变后,他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思想日益倾向革命。同年12月14日和赵博生、季振同等率领第26路
滇刺枣是一种甜脆可口的水果,同时其含有丰富果胶。试验利用酸水解法和纤维素酶法提取滇刺枣中果胶。酸水解法中,设置pH、提取时间、提取温度3个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试验;纤维素酶法中,设置加酶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3个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试验。根据不同提取率,得出提取果胶的单因素最佳条件,分别设计正交试验,得出提取滇刺枣中果胶的最佳工艺条件。酸水解法中,pH 1.5、温度90℃、时间80 min时,提取率达到13.62%;酶法中,加酶量3.5%、温度55℃、时间3 h时,提取率达到10.20%。根据2种方法的提取效
在河北省隆化县城西北的苔山脚下伊逊河东岸,有一座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步入陵园,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19米高的花岗岩纪念碑,象征着董存瑞19载青春年华。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生于1929年,河北省怀来县人。他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
甘祖昌,1905年生,江西莲花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从井冈山起步,历经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革命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出生入死、数次负伤。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等。龚全珍,1923年生,山东烟台人,甘祖昌之妻。   1957年,甘祖昌因公受伤,伤愈后谢绝组织安排,带领全家老少回到家乡江西省莲花县沿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