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油画审美价值与评价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11222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油画作品的欣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还能通过了解油画的发展历史增强学生的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油画欣赏
  中国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29 -02
  一、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任何情况下的艺术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和年龄阅历和知识结构层次等差别,都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同样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
  在油画欣赏课上,学生对中外著名油画作品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有课堂上被欣赏作品是否符合学生的欣赏习惯的因素,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如何引导,主要看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的讲评。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艺术作品中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讲评是极为重要的。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从中抽绎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最终使学生的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如欣赏梵高的《向日葵》一课,课前我查阅了关于梵高的生平资料,他尽管只活了37岁,而且是孤僻、自闭、精神分裂。如果能真正的了解他的生活、了解他的品格,我想学生会对凡高充满了尊敬。
  脾气古怪的凡高从小就不合群,不仅长相难看,有时羞怯,有时又冲动粗鲁。他拒绝社会,社会也拒绝他;但他向社会献出诚心,社会仍然拒绝他。
  然而凡高和罗丹一样,对待艺术就象一个虔诚的教徒,他并不太在乎人们是否理解和接受自己的作品,他只是把画画当作宣泄情感的一种最佳方式,并且他有着和雷诺阿一样的追求。“我画画不是使人苦恼,而是使人们快乐。”他在一到信中这样写道。这一点着实令人惊讶,也使人们得以窥到凡高的内心:他就象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尽管生活如此对他不公平。他仍然热爱和渴望生活。
  他的代表作《向日葵》,作为一副静物画,从它色调,布局,瓶花的特定形成构成,以及笔触的运用,油彩技法上的处理,都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的体验,传达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骚动又孤寂的心理情绪。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凡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盘俯仰张弛挣扎的向日葵的内在涵义,充溢着张力的新生命在凋残痛苦的旧生命种诞生。学生在欣赏时自然而然地想象到凡高地一生,沉默、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人生。而更重要的是凡高的这种爱心和生活渴望却永远留在学生的心中。
  二、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学生自我感受在审美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下进行的,学生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中囿于知识结构的简单性和学生自我多主体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以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们了解他自身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欣赏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在欣赏《戴帽子的妇人》作品时,学生很不理解作品中所运用的色彩,好多人都说不喜欢这幅作品,但当我把这幅作品分析给他们听时,他们似乎才真正理解了画家的风格和表现手法。这幅作品的画家马蒂斯反对以“逼真”作为评价绘画标准的传统观念。他常运用强烈的甚至刺眼的对比色,这种颜色的组合带有浓厚的主观而自由的倾向,因而被人们称为野兽主义画家。
  《戴帽子的妇人》使用从颜料管中直接挤出来的强烈的色彩,而不是想刻画自然中的对象。这不仅是想引起视网膜的振动和要强烈浪漫或神秘的主题,更重要的是想树立与此截然不同的新的绘画准则。
  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风格,更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诚然,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但任何评价都是对客体价值的主观选择和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灌输”是疏通走向人性中共同的自由本质和理性精神的渠道。作为培养审美鉴赏力的教学,离开主体从个别至一般的评判过程,任何定性的灌输有可能造成学生在欣赏上的“伪敏感”,即缺乏主见的泛泛而谈和人云亦云的假象。这是教学另一个偏颇之处。
  三、油画欣赏中的评价
  1.作品内容与形式
  一般认为,任何油画作品都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多重内容。在具象绘画中,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而表现性内容处于隐处。如,在教学欣赏中,我常将达芬奇和丁托莱托所创作的《最后的晚餐》拿出来让学生共同欣赏比较分析,两幅作品其再现性的内容相同,但因形式处理(构图、人物造型、透视等)不同,就有了隐藏着的另一种不同的内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给观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
  而在表现性绘画中,表现性内容处于显处,再现性内容则相反。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乍一看,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性秩序下的欢快气氛。这种错落有致的点线面构成失去了现实形象的支持,使我们感受而不是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处于一种均衡缜密下的普遍经验。在冷色调中透出澄黄的直线;在线与线之间点缀着大小不一的深红、深蓝的色块,仿佛象五线谱上的音符,给人一种机械性跳跃的节奏感。对这些表现性内容的体验,只要放弃从画中索取现实形象的要求就能得到。然而,另一种再现性内容通过想象也时常从画中迸发出来。如井字形直线象街道、大小色块象建筑物等。由于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在教学中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让学生初步了解感知欣赏油画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为他们提高欣赏分析理解打下初步基础。
  2.欣赏与形式分析
  在欣赏塞尚的《苹果与桔子》时,我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知到欣赏中产生的顺畅、和谐及愉快情绪的是由哪些主要因素造成的:线条是流畅的、形状是柔滑圆润的、色彩是暖调的;静物在大面积白衬布映衬下,整个明度是高调的。构图是由各种大小方向不一的三角形组成,变化而统一;桌面向左倾斜造成圆滑的果子不稳定感,但似乎又在右倾斜的果盆强力牵制下取得了平衡。这些都使画面既有了欢快的动感,又有祥和安静的均衡感。
  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后于学生的评价,课堂上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因为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胜不过对形式的直觉,直觉是对形式全面综合性感知,是动态的。而剖析是将形式分解后逐一定格,是静态的。在教学中,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需要直觉形式,但不能把直觉神化。另一方面,直觉后的理性分析帮助我们了解所能直觉的东西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我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尽管对形式的剖析会使欣赏失去了愉悦性,但对提高形式的直觉水平是极为重要的。整个教学是一个从引导感知→分析(史、概念、形式因素)→再感知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的直觉水平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的高度。
  在引导学生进行结构欣赏时,将相似和相反的作品同时进行比较教学,如卡尔夫的《有银水壶的静物》是一个“金字塔”形的构图与塞尚的静物画不同,具有稳重的矜持感。再如色彩分析时,可以将色彩强烈的作品制成黑白灯片或教具画进行对照,使学生体会色彩在画中的作用。如果要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构图的均衡作用,可以抽掉画中某一部分的色彩和形象进行试验。这种视觉实验性教学对中学生来说,是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的。
  另外,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时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反映,作品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都有其局限性,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观念、或侧重于唯美性、或侧重于文学性等等。只有用历史的辩证唯物的态度,才能较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作品,一味迷信和排斥都不能揭示多种现象背后的审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就在于培养学生初步掌握油画鉴赏方法,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初步感知度。
  参考文献:
  [1]许雷、李文化.油画表现\.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2]赵谦澧.油画创作探讨\.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7.
  [3]王若愚.油画教学初探\.南宁:广西大学出版社,1996.
  [4]尤梅.油画教学技法分析\.南宁:中学美术,2007(5).
其他文献
摘 要:建构主义是当今教学领域比较盛行的理论。本文分析了高中英语状况以及学生的特点,在陈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了建构主义对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些运用。  关键词:建构主义;英语教学;任务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08 -0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皮亚杰、布鲁纳等人以所进行的关于儿童发生认识论和有关发现学习的开创性研究为基础发
摘 要:历史教学中的古希腊公民的概念一直为人们关注,而“女性公民”则更是吸引眼球,对此作了初步探究。关键词:古希腊;女性公民  中国分类号:G63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32 -01   在学习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的时候,古希腊公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的概念。什么是古希腊公民呢?人民版教材的定义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公民通常由一个城
爱是教育的一个永恒话题,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正因为有了爱,一个个教育的神话、奇迹便应运而生。爱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一、爱是真诚,是对学生自尊的保护。    新时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关系,人格平等、富于爱心的交流是全部教育的基础。人格平等是一种精神水准,是民主文明的基础,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爱的理解是师生
摘 要: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我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动点;动法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33 -01   谈到“活动”,人们普遍想到课堂以外,即
摘 要:回归语文课堂的生命本原,才能逐步铸造学生主体人文精神的内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综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关键词:语文阅读;本原化;思考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67 -01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主要途径。“读”是学习的主体由“外”(客观的“外宇宙”)而“内”(主体的“内宇宙”)的一种吸收、借
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常常是脱钩的。教师为了能教出好的成绩,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按照高考的题型将文本设计成阅读题。结果很多的阅读课演变成为习题课,学生在机械的做题中理解着被我们视为经典的文本。写作成了语文教学的点缀,教者教得无序,学者学得困惑。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充分运用课本中的资源,在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的同时帮助他们掌握写
2020年5月11日,西班牙坎塔布里亚,人们在街边休憩交谈  西班牙政府有可能通过每周四天工作制提案的消息,一经曝光便引发热议。著名政客伊尼戈·埃雷洪(Inigo Errejon)说:“我们不认为获得财富的多少与工作时间直接挂钩,它更多的是取决于生产效率高低与科学技术的支撑。我们完全可以用更短时间,创造更多财富。”西班牙格拉纳达,一位男子在街头逗小孩  从历史进程来看,人们的工作时间确实在缩短。工
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即:“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单一教学模式和“训练学生计算机操作”的单一教学内容。也正因为对电子教室软件的简单使用,使得电子教室软件成为我们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绊脚石”,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到电子教室软件在辅助教学与管理方面的优势。下面将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对电子教室软件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合理利用做一些探讨。    一、充分利用软件的控制功能促成学生自律   
参考文献:  [1]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孙立明、赵连山、陈佩编著.创新能力与学科教学整体改革实验指导\[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9.    摘 要: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索,从“做”中“学”数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关键词:做数学;活动;兴趣;探索
搞 要:好的新课导入,能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求知欲,本文总结了七种生物课堂导入方法。  关键词:生物 课堂 导入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39 -01     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能促成学生的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总结,推理判断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将起到事半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