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瑞典国家指南:慢性胰腺炎》摘译

来源 :临床肝胆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8947816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典国家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指南更新参考许多专业组织先前发表的指南、Cochrane综述和欧洲指南.GRADE系统用于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推荐强度为“1 =强, 2=弱”,证据质量为“A=高,B=中,C=低”.建议之后是注释/评论.
其他文献
免疫治疗为肝细胞癌(HCC)患者迎来了曙光。目前HCC单用免疫治疗药物已初显疗效,靶向和免疫联合治疗方案在HCC转化治疗、围术期治疗中展现了巨大潜力,探讨HCC靶向免疫治疗,以及治疗评价、预测体系和安全性等问题,系统阐述免疫治疗在HCC中的应用价值及未来的探索方向。
肝细胞癌(HCC)发病隐匿,进展速度快,治疗效果差,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因此,国内外众多学术研究团体针对HCC筛查、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发布了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多项肝癌诊治指南并不断进行更新。临床医生需在结合自身专业背景的基础上,对指南进行全面学习,以提高对肝癌领域相关进展的认识,进一步提高HCC患者的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基于外周血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技术诊断儿童广州管圆线虫脑膜炎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确诊为广州管圆线虫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和mNGS检测结果。结果男女各1例,分别为11和20月龄。均有未熟淡水水产品接触史,病情危重,经历较长时间重症监护室治疗。外周血和脑脊液的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均明显升高。颅脑磁共振成像示脑膜强化。外周血和脑脊液mNGS均检测到广州管圆线虫,序列数分别为90和4059以及529和718。2例患儿经阿苯达唑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后均完全康复。结论外周血mNGS检查有助于无创、快速且精准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NaOH条件对制备BiOIO3/g-C3N4复合纳米光催化剂的结构形貌及其可吸收光谱的影响,为研制适用于口腔修复纳米光催化功能性材料提供依据。方法水热法制备BiOIO3/g-C3N4,通过XRD(X射线衍射仪)、SEM(扫描电镜图)和UV-vis(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对其形貌、结构、分子组成和理化特性等进行表征。结果在5mol/L的NaOH溶液条件下制备出B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年内发生慢性肾病(CKD)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7年7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76例,随访3年,根据是否发生CKD分为CKD组(n=23)和非CKD组(n=353)。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和实验室指标。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多因素Cox逐步向前回归方法,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年内发生CKD的独立影响因素。采
目的探讨KCNQ 2基因变异相关吡哆醛反应性癫痫性脑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例KCNQ2基因变异相关吡哆醛反应性癫痫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女性,于生后6天起病;例2,男性,于7月龄起病。2例患儿均表现为难治性癫痫发作,同时伴精神运动发育落后。基因检测均证实有KCNQ2基因变异,分别为c.2312C>T(p.Thr 771Ile)和c.873G>C(p.Arg 291Ser)。2例患儿均经钠离子通道阻滞剂及其他常规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加用大剂量维生素B
目的[JP2]探讨长期口服抗病毒药物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肾功能指标异常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JP]2019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长期口服恩替卡韦(ETV)或富马酸替诺福韦(TDF)的68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液肾功能[尿素、肌酐、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血胱抑素C(Cys C)、β2微球蛋白(β2-MG)]、尿液肾功能[尿α1-[JP2]微球蛋白(α1-MG)、尿Cys C、尿N-已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及尿常规检测。分析患者肾功能指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为一种外周T细胞淋巴瘤,为儿童期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之一.绝大多数儿童ALCL阳性表达CD 30,并存在ALK基因重排及其相关癌性融合基因,即ALK+ALCL,
肝细胞癌是我国最常见的肝癌类型,分子异质性显著,极大地制约了临床疗效,因此深入探索其异质性的分子分型,对于制订个体化诊疗策略极为重要.近年来多种高通量测序技术层出不
牙本质发育不全(dentinogenesis imperfecta,DI)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根据1973年提出的Shields分类法可分为Ⅰ、Ⅱ、Ⅲ型。I型的致病基因为COL1A1与COL1A2基因;Ⅱ型与Ⅲ型的致病基因为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DSPP)基因。目前已发现多个基因突变位点,其中DSPP基因的突变位点达40余个。DI可累及全生命周期的患者,口腔临床表现包括牙齿变色、磨耗,伴或不伴髓腔闭锁,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和治疗介入时期的不同增加了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