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左下肢动脉血栓一例并文献复习

来源 :白血病淋巴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y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提高对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的认识。

方法

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合并左下肢动脉血栓的CNL患者的诊疗经过进行分析总结,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该患者以左下肢动脉血栓为首发临床表现,白细胞持续性升高,以中性分叶核及杆状核为主,CSF3R基因突变检测阳性,确诊为CNL。患者最终因左下肢截肢术后伤口愈合差且合并感染而死亡。

结论

CNL早期诊断困难,需与类白血病反应及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等相鉴别,CSF3R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诊断。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分次注射对裸鼠脂肪颗粒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用注射器法从健康女性腹部抽取脂肪颗粒组织,以裸鼠为实验对象。对照组于裸鼠皮下注射1次0.5 ml脂肪组织;7 d组、14 d组、30 d组,先注射0.25 ml,随后在7 d、14 d、30 d补充注射0.25 ml脂肪组织。所有动物于首次注射3个月后取材,对取材组织进行湿重测量、HE染色与周脂素免疫荧光观察,评估移植物的保留率与效果。结果各组之间
总结了近年来果酸换肤术在痤疮、黄褐斑、皮肤光老化等疾病治疗方面的理论基础、应用原理及具体治疗方法,同时概述了其与其他方法联合治疗损容性疾病方面的进展,提示该疗法尤其与其他疗法联合使用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霍奇金淋巴瘤(HL)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基础研究方面涉及全外显子测序等手段,研究显示HL通过多种基因机制实现免疫逃避;分期及预后方面涉及PET-CT引导的分期及预后指标以及部分生物学标志物,有助于更好地区分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治疗方面包括早期放化疗的选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新型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以及多个大型临床试验结果更新等。文章就第60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关于HL的研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附加染色体异常及t(15;17)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初治AP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染色体资料。根据染色体核型的不同分为附加仅数目改变组(16例)、附加仅结构异常组(14例)、附加数目改变和结构异常组(4例)以及典型染色体组(56例)。按照是否含有t(15;17)分为含有t(15;17)组(82例)和不
目的观察以来那度胺为基础的治疗方案治疗中高危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5年6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23例中高危B-NHL患者,其中复发难治者7例,采用来那度胺联合利妥昔单抗(R2)+不同挽救化疗方案(DHAP、GDP、ICE)治疗,28 d为1个疗程;老年初治者5例,采用R2方案治疗,28 d为1个疗程;维持治疗者11
目的探讨髓系肉瘤(MS)患者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8年5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确诊的12例MS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诊治及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年龄17~62岁,首发部位包括淋巴结区、外耳道、眼、臀、肺、肝、胰、乳腺、皮肤、椎体及其周围、子宫颈;经外周血分类、骨髓穿刺及骨髓活组织检查的11例患者中,孤立性MS 6例[1例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低剂量逐疗程爬坡治疗高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80岁高龄的高危MDS患者,采用地西他滨每天15 mg/m2静脉注射,第1个疗程连续3 d、第2个疗程连续4 d、第3个疗程连续5 d,观察其疗效、不良反应,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耐受性良好,经1个疗程治疗后输血依赖明显减轻,血小板获得显著提高,未继发严重感染。第2、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PD-L2及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山西省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有详细随访记录的68例DLBCL患者存档石蜡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D-L1、PD-L2和p-AK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DLBCL患者PD-L1蛋白阳性率为22.1%(1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合并恶性实体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8年8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南阳市中心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例明确诊断为CML且合并恶性实体瘤患者的资料,并结合文献对患者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8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5例,中位年龄50岁(40~76岁)。发病初7例患者CML处于慢性期
目的探讨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为首发症状的脾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1例以AIHA为首发症状的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诊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以溶血为首发症状,经实验室诊断为AIHA,最初激素治疗有效,后病情进行性加重,予外科脾切除,术后病理示DLBCL。结论恶性淋巴瘤合并AIHA临床较少见,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