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指导推进大学生的就业和再就业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c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现在就业问题是大学生亟需面对的问题。尤其是现在,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用人单位大量减少,越来越多的问题摆在了他们的面前,因此,正确对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寻求大学生就业的应时策略,是解决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根本途径。本文探讨了当今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以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特点,结合科学发展观剖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多方面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关对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就业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保就业,就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多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贯彻中央决策,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进展。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用人单位争着抢着要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正日益为社会所关注。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
  当前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就业工作带来了困难,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新时期、新形势使大家对国家利益有了重新认识,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如建设创新型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地区等举措给就业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新变化,如对市场经济的理性认识、对出国留学观念的理性回归等。这些都是我们新时期就业工作面临的重要机遇。就业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节点之一,是学生成才成长两个阶段的重要转换环节,是对学校育人工作的总体检验,也是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我国高等教育将肩负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数以亿计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张梅颖同志在“成都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调研会上提到“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和出路,首先必须深入调研,了解到真实的情况。全国数百高校,今年毕业大学生610万,加上历年积累下来,数百万大学生需要就业,犹如一股洪流冲击着社会。为了帮助大学生顺利度过就业“寒冬”,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对日益加大的就业压力做出了迅速的应急反应。把大学毕业生就业位列就业工作的首位,今年1月7号,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7项措施, 1月19号国务院又下达文件提出了若干具体要求,包括“特岗教师”、“一村一大”、“西部志愿服务计划”、“三支一扶”,还有扶持大学生创业,取消就业户籍限制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让广大学子感受到融融暖意。如果就目前出台的就业政策能不折不扣的落实到基层,我觉得今年的就业压力肯定能缓解。”
  科学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包括了系统而丰富的内容,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体认识的根本观点。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我们就业人员的自身发展联系起来,就业人员必须转变就业观念。现阶段就业并不完全是买方市场,就业观念的转变是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就业人员应准确定位、调整就业心态、改变就业观念是缓解和解决“就业难”现象的关键。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路径、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实践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有利武器。
  在就业观念上我们要有以下几个转变:
  一是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大学生就业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转变。我们不应认为毕业不能找到一个声望好、待遇高的工作,就是个人事业的失败,而认为大学生享受国家干部待遇,就业期望值过高。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由于接受高等教育将成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向大众教育阶段就业观念转变,大学生也要作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社会所倡导的。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是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当前,一方面,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中国具有70万个行政村,加上基层社区以及其他的基层就业岗位,似乎能够提供不可小觑的大学生就业机会。我们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才的开始,通过了解国情民意来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这不仅有利于农村的经济建设,也有利于锻炼自己。我们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空间,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是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意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在当代就业的环境下,所有大学毕业生都去政府机关、大型三资企业就业,显然是不切实际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增多,就业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倾向越来越向“非公有”的单位转变。
  四是从“传统就业”向“自主创业转变”。大学生要关注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产业需求结构中发掘市场,寻找就业机会。面对我们就业中遇到的种种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就业,一方面要有风险意识,另一方面要树立良好的创业意识,做岗位上的创造者,创业即创造人生的事业.“北大才子卖肉”的例子引导我们,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不应受到专业的限制,发展的眼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学会保护和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树立创业目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平时中注意知识积累、人际积累和资源积累,在大学生涯内不断培养整合力、创新力、尊重力、学习力和道德力,为将来就业和创业做准备。
  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就业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更容易地理解和把握党的政策、方针、路线,对于自身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也能全面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就业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把就业的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就业发展的各个方面。
  虽然我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繁重。从就业工作的全局看,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同时存在,而且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必须经过长期努力才能解决。从需要就业的群体看,主要是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突出。这既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长期问题,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既要着眼长远,又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当务之急。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将在较长时期存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二是劳动力素质结构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使我国劳动力素质与工业化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性职业所需素质较高的人员供不应求,技工短缺现象尤其严重。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表明,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高技能人才需求增长幅度最大。另一方面,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许多人再就业困难;三是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持续不减。每年新毕业的大中学生、复员转业军人等,这些人就业期望值较高,就业时间集中,在短期内对劳动力市场形成较大的压力,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四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当困难,这部分人就业最困难,最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五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不断加大。除了已经在城市或在乡镇企业就业的人外,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
  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键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业工作是为劳动者直接服务的,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只有实现就业,才能为劳动者实现个人价值和全面发展提供条件,也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之源。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以人为本作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将扩大就业与经济发展、深化改革、结构调整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促进就业与经济同步增长,实现就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重大而艰巨、任重道远。从2003年第一届扩招毕业生开始,毕业生就业就逐渐变成就业难题,毕业生越积越多,就业越来越难,大学生就业是民生工程,寄托着数万家庭的希望,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应急措施与中长期的政策必须相结合,也就是治标治本要相结合,解决就业与教育改革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发展中小企业、以创业型国家战略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相结合。做到这几个结合,就能够从长远上解决我们的就业难题,逐步理顺关系,步入一个良性循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前途是光明的,温家宝同志在博鳌会上对全世界讲,强调信心比黄金重要,还讲到希望就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了国家、企业和人民前进的道路。今天,我们也要看到希望,这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着我们创造就业的道路。
其他文献
人类的进化史显示,由于人的脑体积不断增大,而骨盆和产道尺寸的增长幅度却有限,这必将导致人过早来到人世,以确保产妇的生命安全,这种现象即是“人的早产”。“人的早产”使人早期显得无力自助,因而需要依赖人工环境。但同时,“人的早产”也赋予了人“未特定化”的本质,使人具有了多种发展的可能性。教育作为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腻补了由于“人的早产”和人的“未特定化”引发的缺陷。    脑量的增大导致人的“早产”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城市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需要大规模、高层次的城市规划人才进行支撑。我国的城市建设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这唤起了我国对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然而,我国的城市规划专业学科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以同济大学为首的高校才开始率先进行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高校有100多所,但具有博士点授予权的学校仅有10所左右,人才培养的
自然环境是和社会环境相对的一个概念,有着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自然环境是指与人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土壤、山脉、河流、植物、动物、矿藏等。广义的自然环境指除了人类社会之外的各种自然物质、能量、信息的因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人发展的各个方面或多或少都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性格、心理的形成也与一定地域的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人生境界教育的重要基地  1.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国际图联1975年在法国里昂召开了关于图书馆职能的研讨会,与会人员经过探讨后一致认为现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有四种: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和开发智力资源。社会教育职能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办学的重要支柱之一,是大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学生称为“第二课堂”。随着图书馆的
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在教学中引入合作机制正是教育向社会化方向迈进的一大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增进师生教学相长。”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教育的四项基本要求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做人。   合作学习的概念界定  1.国外学者对合作学习的界定 
英语在职业教育各个专业中都是一门不可缺少的基础课,如何才能把职教英语搞好呢?从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出,不仅是要学校的硬件设施跟上,还要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明确学员的学习目标,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本文试以“行为导向教学法”为指导,以“课堂”为切入点,探讨如何构建有生命力的英语课堂,让学员跟着生动的课堂,转动自己的思维,培养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根据本省水稻施肥情况调查,大部分地区,对钾肥的施用,仅次于氮肥。1951年在本所稻田地力测定结果,氮钾肥料对水稻的肥效,亦表现较氮磷为高,说明在水稻生产中,钾肥的确具有重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会计专业类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综合素质较高、实践能力较强,职业道德好,手脑并用的适用性会计人才为目的的。但当前由于高校大规模扩大招生,以及“普高热”现象的影响,致使中职学校招生异常艰难,学校为生存保证生源,招生几乎达到来者不拒,客观上进一步造成生源质量差,文化层次低的现状,以及现行中职教育本身存在的弊端,如课程设置不够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研究”(编号:AHSK09-10D144)    中小学校长培训重在实效。校长培训内容的选择和培训课程的科学开发,是健全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不断加快,亟需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理论体系。  以往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中,比较重视培训方教学资源的
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目标定位: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三个发展”的目标定位,《标准》提出了六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新课程教育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