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的缺铁性贫血患病率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84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anemia,IDA)一直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和缺血性卒中的病因有牵连。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药学及营养学院dubyk等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年龄≥65岁因TIA或首次缺血性卒中入院的患者中确定IDA的患病率,并探讨膳食摄人量作为铁营养状况的一个预测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微栓子信号(microembolic signals,MES)与转归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动态监测大脑中动脉MES,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颈动脉斑块,MRJ评价缺血性卒中早期病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改良Rankin量表评价转归,并登记卒中复发情况。结果共纳入13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心源性脑栓塞33例,大动
抑制von Willebrand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为卒中和心肌缺血的预防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但至今尚未证实其对临床相关终点的疗效。ARCl779是一种通过结合至vWF的A1域并借此阻断其与糖蛋白相互作用而抑制vWF的促血栓形成功能的适配体。1期研究显示,它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而且出血风险低于传统抗血小板药物。英国伦敦圣乔治大学临床神经科学系的Markus等进
很少有研究对接受急性卒中治疗的80岁以上患者的临床转归进行探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Willey等进行了一项研究,对≥80岁的患者与年轻患者以及接受动脉内治疗(intra-arterial therapy,IAT)与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intravenous 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IVrtPA)治疗的80岁以上患者的院内
进展性卒中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比例较高,预后较差,有关其预测因素的研究也较多。早期神经影像学表现,如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显示的梗死部位与大小、卒中类型、出血性转化、大血管病变、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weightedimaging.PWI)-DWI不匹配以及临床-DWI不匹配对进展性卒中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溶栓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为推广溶栓治疗在临床中的规范化应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一医院拟于2012年6月15日至6月17日在南京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陛脑血管病》(项目编号2012010307)学习班。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的危险因素。方法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服用氯吡格雷(75mg/a)10~14d后采用光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根据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将病例分为CR组和氯吡格雷敏感(clopidogrel sensitivity,CS)组,比较两组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R的独立危险因素
Fractalkine(CX3CLl)是一种在神经元表面呈构成性表达的独特化学因子,充当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一种黏附分子。CX3CLl也可从这些细胞表面脱落并进入循环作为一种传统的化学因子。因此,CX3CLl可能会影响卒中后的炎症反应。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Donohue等假设,具有较高卒中后血浆CX3CLl浓度的患者会有更强烈的炎症反应并有较差的转归。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肺炎和卒中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肺炎患者,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包括是否应用他汀类药物、肺炎临床特征、抗生素使用时间、中性粒细胞计数等。根据是否使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和对照组。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卒中转归。结果共纳入5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肺炎患者,其中他汀组20例,对照组33例。他汀组年龄以及男性和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冠
研究人员在第94届内分泌学会年会(Endocrine Society,ENDO)上指出,在标准康复治疗基础上口服松弛素能够显著改善卒中后功能和认知恢复。尽管主要功能为松弛子宫和骨盆以准备分娩,但最近的研究显示,松弛素还有助于孕前其他许多器官和身体过程,包括从心血管系统到肾脏和免疫系统。意大利佛罗伦萨Prosperius研究所的Bigazzi推测,这种激素对卒中患者可能具有重要的益处。在卒中存活者中
低温被认为对脑缺血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并且是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不过,一些研究提示高温可促进血块溶解。挪威海于克兰大学医院的Kvistad等假设,在缺血性卒中早期,低体温会延长白发性血块的溶解时间,从而造成低体温与严重神经功能缺损之间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