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2016年起,初中起始年级开始使用《道德与法治》教材。教材从名称的变化、内容的编排、素材的选取、栏目的设置、版面的创新等方面无不体现着编者们“工于精,具匠心”的工匠精神。他们立足于情境创设的精致真实、问题设计的精巧思辨、栏目设置的精美新颖,力图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心、对实践素养提升的探究之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情境创设;栏目设置;问题设计
2014年3月,为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写入德育等相关学科教材中”;同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道德与法治》教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人教版教材编写从2012年启动,历时4年半,100多位特级教师参与,精心编辑加工而成。他们就像工匠一样尽心竭力、追求完美,作于细、求于精、成于质,体现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下面主要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少年有梦”来加以说明。
一、工于精:追求极致
“工匠精神”核心要义在于“精”字,要精得“出神”、精得“入化”。编写者在内容编排、素材选取、栏目设置、版面创新等方面都力图追求极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境创设的精致真实
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一个观念认识、体验内化、践行反思相融合、循环的复杂过程,编者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以调动学生认知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学生自觉实践道德规范的目的。编者强调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体验情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问题,用自己的行动去体验过程,使得学生的自我人格不断完善。全册教材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情境,如“少年有梦”中编者精心创设了三个情境:
情境一:在“运用你的经验”中通过创设“幼儿园的小波”“三年级的小美”“七年级的小文”三个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梦想来引出“你的梦想是怎样的”,同时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如果梦想不能实现,梦想还有意义吗”,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梦想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有梦想,就会有希望。
情境二:在“探究与分享”中,讲述了一位6岁加拿大男孩瑞恩在得知非洲许多孩子喝不上干净的水,就立下一个梦想:“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然后他通过做家务赚取报酬,发动亲戚、朋友、邻居甚至不认识的人,成立了“瑞恩的井”基金会,为非洲挖了70多口井。通过这个情境,让学生体会到:个人的梦想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个人的梦想的树立也要关注他人、社会的需要。
情境三:在“探究与分享”中,创设了莱特兄弟为实现“研制动力飞行器”梦想不断努力,最后梦想成真的情境,让学生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通过分析讨论,学生会意识到: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不服输的坚忍和失败后从头再来的勇气,是对自我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的不懈追求。
三个情境都直面学生生活中遭遇的困惑、矛盾与冲突,强调经验的真实表达、分享,强调不同观点的展开,强调通过真实的讨论获得共识,让学生展示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在课堂上讲“真”话,而不是讲“正确”的话。
(二)问题设计的精巧思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可见,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的思考辨析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制造情境的冲突,创设两难式问题,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破解学生头脑中的疑惑,适时引导学生在冲突中认清问题实质,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在本课教材设计中,编者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见解、灵感、兴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积极思考,睿智辨析。具体见图1。
关于“梦想与现实”的五种观点,有正确有错误,需要学生对此做出全面的、多角度的分析、推理、判断,先“思”而后“辨”,“思”中有“辨”,“辨”中有“思”,思辨合一,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由此意识到,梦想来源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理想是未来的现实,但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理性思考公民责任意识、智慧提升公民素养、正确掌舵人生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行动启迪。
(三)栏目设置的精美新颖
新教材共设置了七个栏目:
正文前有“导语”。它分为单元导语、课导语。如这一课中的导语:
有人说,中学时代离职业选择还很遥远;我们说,中学时代要早早立志。
我们的中学生活会怎样度过?是平淡无奇,抑或精彩纷呈?
导语的设计既贴近学生,又简洁明确,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冲击,易引发他们对中学生活及未来的兴趣和渴望。
正文往往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始,希望将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作为学习起点;随后的“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等活动设计,有目的、有意识地营造有利于教学内容实施和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的教学环境或氛围,使得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拨动学生心弦,产生情感体验,获取道德认知,建构道德经验。正文内容避免了高大上的说教,或引用经典,或抒情唯美,富有哲理,可读性强,易于学生与教材文本的对话。
正文后以“拓展空间”结束,希望教学能够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使学生认识到少年要有梦想,有梦想就有希望;实现梦想必须努力,只有努力才会改变。本课的拓展空间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会为实现梦想付出怎样的努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拓展思维空间,另一方面也能提高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二、具匠心:构思巧妙
匠心即巧妙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编者们在编写教材时匠心独具,整体构思,科学架构,立足于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实践素养的提升。
(一)彰显生命教育主题——敬畏心
《道德与法治》教材把“生命教育”作为三年教材的底色,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希望学生既要尊重自己的肉体自然生命,同时还要关怀社会生命、守护精神生命。本世纪初以来,指向自然生命为基础的讨论生死现象,普及生命知识,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安全与健康,求问生命意义与人生幸福等等,含有明确的生命元素的生命教育开始兴起并渐成潮流。它体现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尊重人、关怀人的意识不断觉醒,是社会进步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在本册教材中专门列了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对“生命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引导学生分享对生命话题的关注与思考。编者对生命成长的关切贯穿整套教材始终。如在本课教材中,明确提出:“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梦想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它能不断激发生命的热情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这就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在青春期的生命成长与自我发展。
(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心
2014年3月,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制定了《完善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编者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融入教材中,以丰富和提升教材的思想性与人文性。他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到每一单元,无论是教材正文,还是“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辅助文,都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着力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精神人格的引领,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心。在本课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材语言尽可能引入传统文化经典。如在谈到少年要立志,先引用了巴金的名言“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接着在“相关链接”中引用《格言联璧》的一段话:“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最后正文直接引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勉励学生不仅要立志,更要勤奋,不断付出努力。
第二,在案例选择、活动设计等方面也尽可能安排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在“方法与技能”中探讨“为了实现梦想,必须坚持努力,如何做出努力呢”这一话题时,引用经典名句“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引导学生掌握努力的方法。然后又引用毛泽东的名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鼓励学生要怀揣梦想,从这里起航。
(三)关注实践素养提升——探究心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我们学科的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的生活为课程建构的基础,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因此,基于学科本身的特点、性质和基本理念,实践素养是学科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实践素养应包括实践与创新能力、实践与创新方法和勇于创新的实践精神,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为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
本册教材的每课内容的最后“拓展空间”环节都设置了探究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心。如本课的探究活动见图2所示。
这一探究实践活动的设计,需要学生认真思考分析自己的优缺点,正确认识自己,在请教父母、老师、同学的过程中确立自己未来三年的梦想,并有为了这个梦想付诸实践的准备,明确为了实现梦想,自身需要培养的品质及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并根据这个计划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情境创设;栏目设置;问题设计
2014年3月,为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写入德育等相关学科教材中”;同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道德与法治》教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人教版教材编写从2012年启动,历时4年半,100多位特级教师参与,精心编辑加工而成。他们就像工匠一样尽心竭力、追求完美,作于细、求于精、成于质,体现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下面主要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少年有梦”来加以说明。
一、工于精:追求极致
“工匠精神”核心要义在于“精”字,要精得“出神”、精得“入化”。编写者在内容编排、素材选取、栏目设置、版面创新等方面都力图追求极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境创设的精致真实
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一个观念认识、体验内化、践行反思相融合、循环的复杂过程,编者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以调动学生认知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学生自觉实践道德规范的目的。编者强调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体验情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问题,用自己的行动去体验过程,使得学生的自我人格不断完善。全册教材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情境,如“少年有梦”中编者精心创设了三个情境:
情境一:在“运用你的经验”中通过创设“幼儿园的小波”“三年级的小美”“七年级的小文”三个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梦想来引出“你的梦想是怎样的”,同时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如果梦想不能实现,梦想还有意义吗”,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梦想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有梦想,就会有希望。
情境二:在“探究与分享”中,讲述了一位6岁加拿大男孩瑞恩在得知非洲许多孩子喝不上干净的水,就立下一个梦想:“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然后他通过做家务赚取报酬,发动亲戚、朋友、邻居甚至不认识的人,成立了“瑞恩的井”基金会,为非洲挖了70多口井。通过这个情境,让学生体会到:个人的梦想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个人的梦想的树立也要关注他人、社会的需要。
情境三:在“探究与分享”中,创设了莱特兄弟为实现“研制动力飞行器”梦想不断努力,最后梦想成真的情境,让学生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通过分析讨论,学生会意识到: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不服输的坚忍和失败后从头再来的勇气,是对自我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的不懈追求。
三个情境都直面学生生活中遭遇的困惑、矛盾与冲突,强调经验的真实表达、分享,强调不同观点的展开,强调通过真实的讨论获得共识,让学生展示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在课堂上讲“真”话,而不是讲“正确”的话。
(二)问题设计的精巧思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可见,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的思考辨析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制造情境的冲突,创设两难式问题,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破解学生头脑中的疑惑,适时引导学生在冲突中认清问题实质,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在本课教材设计中,编者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见解、灵感、兴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积极思考,睿智辨析。具体见图1。
关于“梦想与现实”的五种观点,有正确有错误,需要学生对此做出全面的、多角度的分析、推理、判断,先“思”而后“辨”,“思”中有“辨”,“辨”中有“思”,思辨合一,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由此意识到,梦想来源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理想是未来的现实,但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理性思考公民责任意识、智慧提升公民素养、正确掌舵人生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行动启迪。
(三)栏目设置的精美新颖
新教材共设置了七个栏目:
正文前有“导语”。它分为单元导语、课导语。如这一课中的导语:
有人说,中学时代离职业选择还很遥远;我们说,中学时代要早早立志。
我们的中学生活会怎样度过?是平淡无奇,抑或精彩纷呈?
导语的设计既贴近学生,又简洁明确,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冲击,易引发他们对中学生活及未来的兴趣和渴望。
正文往往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始,希望将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作为学习起点;随后的“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等活动设计,有目的、有意识地营造有利于教学内容实施和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的教学环境或氛围,使得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拨动学生心弦,产生情感体验,获取道德认知,建构道德经验。正文内容避免了高大上的说教,或引用经典,或抒情唯美,富有哲理,可读性强,易于学生与教材文本的对话。
正文后以“拓展空间”结束,希望教学能够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使学生认识到少年要有梦想,有梦想就有希望;实现梦想必须努力,只有努力才会改变。本课的拓展空间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会为实现梦想付出怎样的努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拓展思维空间,另一方面也能提高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二、具匠心:构思巧妙
匠心即巧妙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编者们在编写教材时匠心独具,整体构思,科学架构,立足于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实践素养的提升。
(一)彰显生命教育主题——敬畏心
《道德与法治》教材把“生命教育”作为三年教材的底色,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希望学生既要尊重自己的肉体自然生命,同时还要关怀社会生命、守护精神生命。本世纪初以来,指向自然生命为基础的讨论生死现象,普及生命知识,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安全与健康,求问生命意义与人生幸福等等,含有明确的生命元素的生命教育开始兴起并渐成潮流。它体现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尊重人、关怀人的意识不断觉醒,是社会进步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在本册教材中专门列了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对“生命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引导学生分享对生命话题的关注与思考。编者对生命成长的关切贯穿整套教材始终。如在本课教材中,明确提出:“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梦想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它能不断激发生命的热情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这就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在青春期的生命成长与自我发展。
(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心
2014年3月,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制定了《完善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编者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融入教材中,以丰富和提升教材的思想性与人文性。他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到每一单元,无论是教材正文,还是“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辅助文,都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着力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精神人格的引领,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心。在本课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材语言尽可能引入传统文化经典。如在谈到少年要立志,先引用了巴金的名言“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接着在“相关链接”中引用《格言联璧》的一段话:“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最后正文直接引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勉励学生不仅要立志,更要勤奋,不断付出努力。
第二,在案例选择、活动设计等方面也尽可能安排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在“方法与技能”中探讨“为了实现梦想,必须坚持努力,如何做出努力呢”这一话题时,引用经典名句“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引导学生掌握努力的方法。然后又引用毛泽东的名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鼓励学生要怀揣梦想,从这里起航。
(三)关注实践素养提升——探究心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我们学科的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的生活为课程建构的基础,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因此,基于学科本身的特点、性质和基本理念,实践素养是学科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实践素养应包括实践与创新能力、实践与创新方法和勇于创新的实践精神,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为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
本册教材的每课内容的最后“拓展空间”环节都设置了探究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心。如本课的探究活动见图2所示。
这一探究实践活动的设计,需要学生认真思考分析自己的优缺点,正确认识自己,在请教父母、老师、同学的过程中确立自己未来三年的梦想,并有为了这个梦想付诸实践的准备,明确为了实现梦想,自身需要培养的品质及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并根据这个计划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