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了以学术宽容构筑档案学术社会氛围,以及学术宽容的形式与适度问题,同时,从学术批判的作用与社会约束机制,从真善美综述了学术宽容、学术批判与档案学术创新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学术宽容;学术批判;档案学术创新
Abstract:This essay discuss question of academic tolerant structure archives academic society environment and academic tolerant from and moderate degree ,moreover from role of academic criticize and society restrain resourceful, from true and good pretty summarize mutual relation academic tolerant、academic criticize andarchives academic blaze new trails.
Keywords: academic tolerant;academic criticize;archives academic blaze new trails
档案学术创新需要学术宽容与学术批判。本文探讨了学术宽容、学术批判对于档案学术创新的意义和作用,从构建适宜档案学术创新的社会机制和氛围诸方面,进行了综合表述。
1档案学术创新需要学术宽容
1.1学术宽容构成档案学术创新的社会氛围。档案学术宽容是由学术自由而展现出来的社会氛围。学术自由不能等同于人身自由、劳动自由,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言论自由。学术自由可以归纳为思想意识与学术意志自由的社会意识形态。低层次的物质自由无法满足于学术民主的要求。学术自由(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追求思维的多维度、思想的最大自由度与思维表达极为宽松的社会民主氛围,因而,可以形成学术宽容的重要标志。构建适合于档案学术创新的学术宽容的社会机制与社会氛围,是一个漫长的路程。
武汉大学教授余仰涛,在做客华侨大学“宽容论坛”主讲“学术与宽容”时说:“学术研究中的宽容(tolerant),是以其平等精神为要旨的。”在档案学术创新领域,不管是官员,还是学术权威,他们与“草根”族的民间实践者,都应是平等参与档案学术讨论中的一个普通公民,在文章发表、学术评论等方面一视同仁,不具有任何的特权和学术强势。这就是尊重个性权利,尊从学术自由,尊重个性思维的学术宽容。任何一篇档案学术文章,只要观点不违背宪法并具备了学术水准,就可发表。通过实践检验和社会公众评判,由历史作出公正结论。
学术宽容在档案学术创新中的体现,由一个民族的思维定势所决定。我们都知道,对个性思维,标新立异,或奇谈怪论的社会宽容,或社会宽容度的衡量,最终,取决于民族文化认同。在许多时候,我们的文化崇尚中庸无为,追求思想高度统一,认同社会集体意志和民众共鸣,其实,是推崇共性约束而忽视个性自由,提倡趋同而非立异,是包容传统而抵制创新。毋庸置疑,这是民族文化消极的一面。这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与顺民统治的历史根源。正是由这种消极性而产生的思维活性缺失,造成了“四大发明”产生以来,大多数历史时期科学技术落伍于世界,或中国至今尚无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社会历史原因。同样的社会历史原因,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浓缩为民族思维定势,成为档案学创新缺乏学术宽容的社会根源。尽管,这种思维定势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在中华民族谋求世纪振兴,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一种大民族文化谋求世界深度包容的时候,有必要形成对西方文化积极因素的认同,为档案学术创新具备了最为理想的社会宽容环境。
事实上,学术宽容社会机制的构建正在悄然间发生着变化。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今天的档案学术的民主氛围与较为宽厚的社会包容,在历史上何曾有过?20世纪90年代《中国档案报》创刊号开展的“档案商品论”的讨论,笔者在《档案管理》杂志发表的《以太档案论》上、中两部分,前者以别开生面的学术民主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而后者看似奇谈怪论的学术观点,也被社会所容纳。笔者又回想起,一些稿件在终审被“枪毙”,但又在别的刊物上发表。真的感受到学术宽容和民主氛围的进步了。
1.2档案学术宽容的几种形式
1.2.1宽容档案学术创新失败。成功的档案学术创新无可厚非,而对于失败的档案学术创新,就难以获得宽容。王宏在“中国社会科学论坛(www//:CASS.cn)”上撰文指出:“宽容学术失败,是处理学术关系的一条重要准则。构建和谐的学术关系,必须倡导宽容学术失败的精神。”“失败是成功之母”,档案学术失败往往是创新成功的先导,不允许失败,是档案学术创新中不正常的现象。没有对学术失败的宽容,真正的档案学术创新局面就难以建立起来。
1.2.2宽容档案学术创新的不成熟。任何档案学术幼芽的诞生都伴随着不成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先天不足或缺陷。对之求全责备,或理想主义的挑剔都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反之,以一种包容和宽厚,善待不成熟的学术观点,从主观愿望上帮助它克服不足之处,予以精心呵护,细心照料,能使其尽快完善成熟起来。
1.2.3宽容档案学术中的奇谈怪论。好发奇谈怪论,有助于学术创新。某些看似奇谈怪论的观点,很可能就是学术发现。话不怪不为奇,文不奇不为新;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是档案学术创新者应有的品质。宽容奇谈怪论,凡是言之有物,能自圆其说的文章,就可以发表,任人评说,档案学术领域才能生机勃勃。
1.2.4宽容档案学术创新中的草根言论。真理往往产生于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之中。面对“草根族”的新的档案学术观点,不能因其位卑而废其言。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谁在档案学术研究中有所创新,谁就是真理的代表者,应受到重视和应有的尊敬。草根的创造奉献远胜于学术权威的老生常谈。我们应当鼓励小人物敢于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鼓励他们创新。档案学术的未来,往往就在于草根的创新与发现。
1.2.5宽容档案学术创新中的一知半解。档案学术创新有时来自一时感悟,只是一闪而过的灵感,及时追记,写成千字小文,也是学术创新。有些档案学人看不起小打小闹,零打碎敲,迷信于大而洋的学术著作。殊不知,这些如同在山崖和岩缝中流出的小溪,汇成了档案学术的时代潮流。以小见大,只言片语的新意也会闪烁出希望之光。档案学术中有见地的一知半解,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发掘它的内在价值。
1.3档案学术宽容的适度问题。档案学术宽容应当把握好“度”,不足不为好,过犹不及。范华文于2007年8月22日,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题为《过度宽容是对学术不端的纵容》的文章,他认为,过度的学术宽容往往成为偏袒、包庇和对学术腐败的纵容。学术宽容不是当“老好人”,没有原则性。把握好学术宽容的度,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出发点,是在学术宽容中助人,除疑解惑,在宽容人的同时,提出对方的不足或错误。其次,要有辩证法观点,既对学术幼芽宽容爱护,又帮助它克服缺陷,助其完善。最后,是公正无私,襟怀坦荡,没有偏见,宽容不袒护。
2档案学术创新需要学术批判
2.1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档案学术批判?“只有坚持学术批判,才能真正实现学术的创新和繁荣。”[1]档案学术创新需要大鸣大放、百家争鸣和与这种氛围相适应的学术批判机制,如同春意满园、姹紫嫣红的花园里,需要一名辛勤的园丁,保证植物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术宽容;学术批判;档案学术创新
Abstract:This essay discuss question of academic tolerant structure archives academic society environment and academic tolerant from and moderate degree ,moreover from role of academic criticize and society restrain resourceful, from true and good pretty summarize mutual relation academic tolerant、academic criticize andarchives academic blaze new trails.
Keywords: academic tolerant;academic criticize;archives academic blaze new trails
档案学术创新需要学术宽容与学术批判。本文探讨了学术宽容、学术批判对于档案学术创新的意义和作用,从构建适宜档案学术创新的社会机制和氛围诸方面,进行了综合表述。
1档案学术创新需要学术宽容
1.1学术宽容构成档案学术创新的社会氛围。档案学术宽容是由学术自由而展现出来的社会氛围。学术自由不能等同于人身自由、劳动自由,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言论自由。学术自由可以归纳为思想意识与学术意志自由的社会意识形态。低层次的物质自由无法满足于学术民主的要求。学术自由(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追求思维的多维度、思想的最大自由度与思维表达极为宽松的社会民主氛围,因而,可以形成学术宽容的重要标志。构建适合于档案学术创新的学术宽容的社会机制与社会氛围,是一个漫长的路程。
武汉大学教授余仰涛,在做客华侨大学“宽容论坛”主讲“学术与宽容”时说:“学术研究中的宽容(tolerant),是以其平等精神为要旨的。”在档案学术创新领域,不管是官员,还是学术权威,他们与“草根”族的民间实践者,都应是平等参与档案学术讨论中的一个普通公民,在文章发表、学术评论等方面一视同仁,不具有任何的特权和学术强势。这就是尊重个性权利,尊从学术自由,尊重个性思维的学术宽容。任何一篇档案学术文章,只要观点不违背宪法并具备了学术水准,就可发表。通过实践检验和社会公众评判,由历史作出公正结论。
学术宽容在档案学术创新中的体现,由一个民族的思维定势所决定。我们都知道,对个性思维,标新立异,或奇谈怪论的社会宽容,或社会宽容度的衡量,最终,取决于民族文化认同。在许多时候,我们的文化崇尚中庸无为,追求思想高度统一,认同社会集体意志和民众共鸣,其实,是推崇共性约束而忽视个性自由,提倡趋同而非立异,是包容传统而抵制创新。毋庸置疑,这是民族文化消极的一面。这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与顺民统治的历史根源。正是由这种消极性而产生的思维活性缺失,造成了“四大发明”产生以来,大多数历史时期科学技术落伍于世界,或中国至今尚无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社会历史原因。同样的社会历史原因,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浓缩为民族思维定势,成为档案学创新缺乏学术宽容的社会根源。尽管,这种思维定势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在中华民族谋求世纪振兴,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一种大民族文化谋求世界深度包容的时候,有必要形成对西方文化积极因素的认同,为档案学术创新具备了最为理想的社会宽容环境。
事实上,学术宽容社会机制的构建正在悄然间发生着变化。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今天的档案学术的民主氛围与较为宽厚的社会包容,在历史上何曾有过?20世纪90年代《中国档案报》创刊号开展的“档案商品论”的讨论,笔者在《档案管理》杂志发表的《以太档案论》上、中两部分,前者以别开生面的学术民主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而后者看似奇谈怪论的学术观点,也被社会所容纳。笔者又回想起,一些稿件在终审被“枪毙”,但又在别的刊物上发表。真的感受到学术宽容和民主氛围的进步了。
1.2档案学术宽容的几种形式
1.2.1宽容档案学术创新失败。成功的档案学术创新无可厚非,而对于失败的档案学术创新,就难以获得宽容。王宏在“中国社会科学论坛(www//:CASS.cn)”上撰文指出:“宽容学术失败,是处理学术关系的一条重要准则。构建和谐的学术关系,必须倡导宽容学术失败的精神。”“失败是成功之母”,档案学术失败往往是创新成功的先导,不允许失败,是档案学术创新中不正常的现象。没有对学术失败的宽容,真正的档案学术创新局面就难以建立起来。
1.2.2宽容档案学术创新的不成熟。任何档案学术幼芽的诞生都伴随着不成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先天不足或缺陷。对之求全责备,或理想主义的挑剔都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反之,以一种包容和宽厚,善待不成熟的学术观点,从主观愿望上帮助它克服不足之处,予以精心呵护,细心照料,能使其尽快完善成熟起来。
1.2.3宽容档案学术中的奇谈怪论。好发奇谈怪论,有助于学术创新。某些看似奇谈怪论的观点,很可能就是学术发现。话不怪不为奇,文不奇不为新;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是档案学术创新者应有的品质。宽容奇谈怪论,凡是言之有物,能自圆其说的文章,就可以发表,任人评说,档案学术领域才能生机勃勃。
1.2.4宽容档案学术创新中的草根言论。真理往往产生于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之中。面对“草根族”的新的档案学术观点,不能因其位卑而废其言。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谁在档案学术研究中有所创新,谁就是真理的代表者,应受到重视和应有的尊敬。草根的创造奉献远胜于学术权威的老生常谈。我们应当鼓励小人物敢于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鼓励他们创新。档案学术的未来,往往就在于草根的创新与发现。
1.2.5宽容档案学术创新中的一知半解。档案学术创新有时来自一时感悟,只是一闪而过的灵感,及时追记,写成千字小文,也是学术创新。有些档案学人看不起小打小闹,零打碎敲,迷信于大而洋的学术著作。殊不知,这些如同在山崖和岩缝中流出的小溪,汇成了档案学术的时代潮流。以小见大,只言片语的新意也会闪烁出希望之光。档案学术中有见地的一知半解,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发掘它的内在价值。
1.3档案学术宽容的适度问题。档案学术宽容应当把握好“度”,不足不为好,过犹不及。范华文于2007年8月22日,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题为《过度宽容是对学术不端的纵容》的文章,他认为,过度的学术宽容往往成为偏袒、包庇和对学术腐败的纵容。学术宽容不是当“老好人”,没有原则性。把握好学术宽容的度,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出发点,是在学术宽容中助人,除疑解惑,在宽容人的同时,提出对方的不足或错误。其次,要有辩证法观点,既对学术幼芽宽容爱护,又帮助它克服缺陷,助其完善。最后,是公正无私,襟怀坦荡,没有偏见,宽容不袒护。
2档案学术创新需要学术批判
2.1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档案学术批判?“只有坚持学术批判,才能真正实现学术的创新和繁荣。”[1]档案学术创新需要大鸣大放、百家争鸣和与这种氛围相适应的学术批判机制,如同春意满园、姹紫嫣红的花园里,需要一名辛勤的园丁,保证植物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