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实的历史经常被时间的车轮倾轧,或因距离的限制而被层层迷雾阻隔。我们所读到的历史,特别是教科书上的历史,基本上是依靠二手材料编撰而成,因而让人读起来枯燥乏味,味同嚼蜡。于是,我经常告诫自己,这样的历史书,因缺乏亲身探寻前人足迹的真实体验,不过是书斋里的文字组合游戏。
大约十年前,我在隆回一中旁边的旧书店淘到一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上卷。当我从一堆旧书中发现了这本封皮发黄、沾满灰尘的节译本,我想起了我那位年轻的高中历史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罗马帝国时,用无比神往的语言插播爱德华?吉本的创作经历和伟大成就。
他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如果有一天你们有幸成为历史学者,务必把探索历史的脚步放在书斋之外。”我虽然后来没有成为历史学者,但我仍然因他这句朴实的、带着无限期望的教导感到无比感动与钦佩。
爱德华?吉本若不是将探索历史的脚步走在书斋之外,没有那次仕途遇挫后的欧洲大漫游,特别是他在意大利寻访名胜,凭吊遗迹,被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所征服和震撼,让思想穿越历史的深处,后来的鸿篇巨制将是无水之源,无从写起。抚古追今,无论是希罗多德的《历史》,还是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抑或是司马迁的《史记》,这些历史名著的诞生亦是出于这样一种机缘和灵感的迸发。
而当我翻开刘显闻的《边走边看美国历史》,我想到了修昔底德、爱德华?吉本等人,这倒不是因为刘显闻取得了与他们同样的史学成就,而是他们在对待历史态度上的不谋而合。
那就是沿着前人的足迹,重游历史的发生地,纵览古今,尽可能让自己产生置身于历史洪流中的体验。
因此,一本好的历史读物,无论它是通俗作品,还是学术著作,如果作者是禁闭于书斋之中,关门造车的话,那么他难以准确地把握历史人物的人性、情感和对历史事件的复杂感受。这本《边走边看美国历史》帮我解开了困惑我许久的问题。借助这本美国历史,使我对美国有了更深的了解,帮助我解决了难以理解的现象,也使我对美国的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翔实的保存完好的历史资料及图片,以“自由之路”的敲门砖波士顿为引线,告诉你如今的美国是经历了怎样的曲曲折折,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才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如果说美国的历史像一栋房子的话,它的基本框架是法治,它的每一砖每一瓦是民主,而自由则是让房子属于家的庭院。
刘显闻的笔下流淌出的美国历史是平淡的,理性的,如一股清泉,波澜不惊。这让我想到“上善若水”,它是最柔弱的,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这本书的文字不见其形,但却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 西中去。
读罢刘显闻的书,对于我这个从来没去过美国的人来说,就犹如跟随他当了一回游历美国的背包族,让人获益匪浅、感慨良多。
紧随他在书中畅游美国名胜古迹之时,我的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并兀自被波澜壮阔、风起云涌、充满传奇的美国建国史、法制史、文化史、发展史,以及北美殖民者与后来的移民者在追求自由与民主进程中所形成的美利坚民族的魅力所深深吸引,不能自拔。
作者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与归纳能力,在翻译和研究历史文献的过程中结合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考察,拨开层层历史迷雾,修复时间的倾轧,不仅挖掘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轶闻,而且对诸多盖棺论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尝试新的解读。
也许是因为作者并非文史专业毕业,使得他不受任何史学理论与思想的束缚,但这不是说写作本书不够严谨。相反,作者写作本书从酝酿到创作前后竟有十年之久。试想,在文化快餐大行其道的年代,有谁能不计成本与时间,来写作一本并不能带来多少收益的作品。
那么,是怎样一种力量或信仰驱使作者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呢?用作者调侃的话来说:“本书是学习英文和出于对美国历史的热爱的意外之作。”我觉得除了意外,还有一种信念的传递,那就是希望与读者分享书斋之外的积累阅历的快乐。
大约十年前,我在隆回一中旁边的旧书店淘到一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上卷。当我从一堆旧书中发现了这本封皮发黄、沾满灰尘的节译本,我想起了我那位年轻的高中历史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罗马帝国时,用无比神往的语言插播爱德华?吉本的创作经历和伟大成就。
他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如果有一天你们有幸成为历史学者,务必把探索历史的脚步放在书斋之外。”我虽然后来没有成为历史学者,但我仍然因他这句朴实的、带着无限期望的教导感到无比感动与钦佩。
爱德华?吉本若不是将探索历史的脚步走在书斋之外,没有那次仕途遇挫后的欧洲大漫游,特别是他在意大利寻访名胜,凭吊遗迹,被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所征服和震撼,让思想穿越历史的深处,后来的鸿篇巨制将是无水之源,无从写起。抚古追今,无论是希罗多德的《历史》,还是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抑或是司马迁的《史记》,这些历史名著的诞生亦是出于这样一种机缘和灵感的迸发。
而当我翻开刘显闻的《边走边看美国历史》,我想到了修昔底德、爱德华?吉本等人,这倒不是因为刘显闻取得了与他们同样的史学成就,而是他们在对待历史态度上的不谋而合。
那就是沿着前人的足迹,重游历史的发生地,纵览古今,尽可能让自己产生置身于历史洪流中的体验。
因此,一本好的历史读物,无论它是通俗作品,还是学术著作,如果作者是禁闭于书斋之中,关门造车的话,那么他难以准确地把握历史人物的人性、情感和对历史事件的复杂感受。这本《边走边看美国历史》帮我解开了困惑我许久的问题。借助这本美国历史,使我对美国有了更深的了解,帮助我解决了难以理解的现象,也使我对美国的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翔实的保存完好的历史资料及图片,以“自由之路”的敲门砖波士顿为引线,告诉你如今的美国是经历了怎样的曲曲折折,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才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如果说美国的历史像一栋房子的话,它的基本框架是法治,它的每一砖每一瓦是民主,而自由则是让房子属于家的庭院。
刘显闻的笔下流淌出的美国历史是平淡的,理性的,如一股清泉,波澜不惊。这让我想到“上善若水”,它是最柔弱的,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这本书的文字不见其形,但却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 西中去。
读罢刘显闻的书,对于我这个从来没去过美国的人来说,就犹如跟随他当了一回游历美国的背包族,让人获益匪浅、感慨良多。
紧随他在书中畅游美国名胜古迹之时,我的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并兀自被波澜壮阔、风起云涌、充满传奇的美国建国史、法制史、文化史、发展史,以及北美殖民者与后来的移民者在追求自由与民主进程中所形成的美利坚民族的魅力所深深吸引,不能自拔。
作者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与归纳能力,在翻译和研究历史文献的过程中结合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考察,拨开层层历史迷雾,修复时间的倾轧,不仅挖掘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轶闻,而且对诸多盖棺论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尝试新的解读。
也许是因为作者并非文史专业毕业,使得他不受任何史学理论与思想的束缚,但这不是说写作本书不够严谨。相反,作者写作本书从酝酿到创作前后竟有十年之久。试想,在文化快餐大行其道的年代,有谁能不计成本与时间,来写作一本并不能带来多少收益的作品。
那么,是怎样一种力量或信仰驱使作者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呢?用作者调侃的话来说:“本书是学习英文和出于对美国历史的热爱的意外之作。”我觉得除了意外,还有一种信念的传递,那就是希望与读者分享书斋之外的积累阅历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