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沟通才有和谐

来源 :中国行政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wang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四、五月份,应中共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的盛情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率领本党大陆访问团对祖国大陆进行了成功的访问.不论叫"破冰之旅"还是叫"和平之旅",总之,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沟通.
其他文献
期刊
国务院6月12日召开常务会议,研究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问题。会议认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资源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增加,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务求使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组织知名危机管理专家学者和政府应急部门管理者研究撰写的《中央和大城市政府应急机制建设》一书,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政府机制》一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政府机制构建和运作的专著,清晰地阐明了什么是政府机制,政府机制是如何运行的,以及如何通过政府机制创新来提高治理能力。该书理论联系实际,归纳总结了发达国家政府机制变革的流行趋势和实践经验,阐述了我国政府机制创新的模式选择和路径,并且对政府运行至关重要的三大机制——决策机制、公共服务机制和权力制约机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探讨。因此,该书不仅为政府管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1973年西方资本主义战后黄金时代结束,80年代初里根主义、撒切尔主义崛起,从此包括西欧在内的世界政治开始了向右转折的发展进程。新科技产业革命、经济全球化导致的社会结构变化、阶级力量对比的严惩失衡是政治右转的深层原因。而世界政治私有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说明,作为世界经济活动主体的西方跨国公司正在逐渐演变为当今世界政治的重要活动主体,进一步推动了世界政治右倾化的发展趋势。
全球市民社会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兴起的新的话语。在对全球市民社会的研究中,让尼·利益舒兹、莱斯特·萨拉蒙、赫尔姆特·安海尔和约翰·基恩等4位学者的观点最受学术界关注,但他们对全球市民社会的界定也引起诸多争议。本文认为,全球市民社会是指存在于国家和市场之间,在国家之上和之外运作但又与国家互动互补的非政府的网络人领域,追求公共目标的各种非政府组织和社会运动及其所表达的全球意识和全球价值取向是其内容和思想灵魂。以非政府组织为主要活动主体、公益政治性、网络化和公共行动领域是全球市民社会的主要
本文试图从族标政治角度解读勒庞现象和欧洲政坛从中左立场的“玫瑰政治”到集体历转的深层原因。勒庞在法国总统大选中的初胜和欧洲右转的本质就是“重新民族国家化”;勒庞的初胜显示出欧洲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主义情绪的弥漫和对民族国家前景的迷茫;勒庞现象引发的关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理论思辩表明,自由主义和“第三条道路”等欧洲主流意识形态已经初显颓势。
对西方的政治在俄罗斯对外政策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不论在1992-1995年科济列夫“亲西方外交”时期,还是在1996-1999年普里马科夫“多极化外交”时期,俄罗斯改善与西方关系的努力都遭到了失败。由于俄罗斯与西方的经济关系受制于债务问题,它不得不在政治关系上做出让步,委曲求全。反观西方,其对俄政策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尽可能削弱俄罗斯现实和潜在的军事实力及其国在际安全领域的影响;二是在地缘政治上通过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防止它重新崛起后对欧洲构成威胁。西方实际的策略是“鲁钩诱饵政策”,即挤压与利诱相结合。目
就业与福利关系是欧美国家经济与社会政策共同关注的传统主题。自1970年代欧美国家重新“发现”和“回归”社区来,如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如何在地方社区为劣势群体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降低社会排挤与社会分隔,实现社会整合与社会团结,使社区就业与福利的关系成为欧美国家社会经济政策议程的一个核心议题。欧美国家“社会企业”理念与政策模式对中国的再就业工程与社区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