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考略

来源 :中国经济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yf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概念史的角度考察“中央银行”从出现至20世纪初在中外语言中的演变路径,探求这一概念与制度实现过程之间的互动.日本作为西方“中央银行”名称与制度的接受者与传播者,首先采用了这一译名,并且在中央银行的建设实践中不断向这一特定概念趋近,并最终建立了功能较为完整的央行机构,特别是垄断了货币发行权.近代中国的央行制度与日本有不解之缘,但非垄断性与非独立性使央行机构与统一货币的建立初衷有较大差距.中国独特的社会经济背景造就了“国家银行”等竞争词的产生,同时也孕育了近代多样性的央行体制.从中日两国的案例来看,制度的命名选择更多地取决于法律条文的影响,概念的变化足以折射出制度的动态变迁,而制度在趋近概念的实践过程中也可以影响概念的内涵.
其他文献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在近期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在广东省委、省政府以及广东银保监局的指导下,开展了广东保险学会立项的清廉金融文化课题研究工作。本文主要从课题研究意义、理论方向以及中国人寿的实践方法等方面着手,研讨论证清廉金融文化建设工作对于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协助做好金融稳定发展的重大意义。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和应急产业①发展,持续推动公共安全和应急产业发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出重点建设华北、华东、华南、华中、东北、西北、西南七大区域性应急产业基地和国家应急救援中心。
自8月底开始,最强飓风“艾达”强袭美国墨西哥湾地区,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多地电力系统瘫痪、医疗体系崩溃、通信网络故障、清洁饮用水短缺,数百万户家庭和企业受到影响.截至9月8日,全美多个州已有82人丧生.
期刊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具有高传输速率、低延迟、大规模终端接入的特点,5G技术对互联网多个产业将产生革命性推动作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本文介绍了5G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分析5G产业在国内的发展趋势,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日前,一款名为Orca的“直接空气捕集器”(DAC)在冰岛的Hel ishei 地热发电站投用.rn这款号称减少气候变化的工具耗资1500万美元(约合9667万元人民币)研发而成,在满负荷运转时,每年将捕获4000吨二氧化碳——相当于790辆汽车一年的排放量.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报告指出,农村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2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进入“十四五”规划时期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镇是我国的基层行政区域单位,镇域是连接县域和城乡发展的重要尺度单元.20世纪90年代,广东“一镇一品”的特色镇域发展模式享誉全国,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镇域经济发展迎来一系列新变化.作为全省镇域经济发展典型的中山市,其近五年税收数据显示:制造业税收贡献超四成,现代服务业税收占比逐年提高,税收第三产业化趋势加快;传统优势行业税收继续保持规模优势,但不同行业税收增速出现分化;民营企业税收增长加快,“稳定器”作用愈发显现;专业镇的税收集聚度高,与经济集聚实现协调且有序发展.与此同
期刊
世界经济正处于第三次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叠加阶段,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化期。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制造业全球化不可逆转,将马克思主义工业革命理论与新时代中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是习近平产业革命重要论述的精髓。应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着力解决新时代中国制造业、实体经济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存在的问题。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指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释放数字经济潜力,为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利用数字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探讨了以数字经济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大势所趋,其次深入剖析了广东以数字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就进一步以数字经济助推广东构建新发展格局给出了具体对策建议。
近代,西方式社会调查的大量开展让学界普遍注意到“南方多租佃,北方多雇佣”,本研究在整理民国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发现无论是佃雇农的比例,还是出租土地面积的比例,南方农业经营中的租佃率均高于北方,北方农业经营中的雇佣率均高于南方.关于该现象的解释,学界目前主要从经济发展、人地比例、社会特权、贸易冲击、税收政策、自然风险、监督成本等角度进行了论述,当前的研究都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总体来看缺少对地主与农民农业经营方式选择机理的分析和求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