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土下的亡灵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shenxia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距今2500年前,一个神秘的族群在属于今江西靖安的偏僻山野中埋葬了死者,同时也尘封了一个巨大的秘密。一个偶然的机会,今天的人们重新开启了这座古墓。被历史尘封的墓中秘密能否大白于天下?
  
  盗洞之下
  
  2006年12月,江西省考古研究所接到报告:在靖安县城附近发现了一座被盗古墓。靖安位于江西省西北山区,距离南昌只有80多千米。接到报告后,该所副所长徐长青立即赶往现场。
  徐长青来到现场,一个约宽80厘米、高100厘米的新鲜盗洞赫然映入他的眼帘,洞内一团漆黑,不知深浅。他先在洞外仔细观察,从盗墓贼倾倒在洞外的泥土中发现了一些棺木碎块和青膏泥,还有一些残破的丝织物。徐长青用手试了一下丝织物,感觉其强度很好。然后,他戴上头灯下到洞里察看情况。大约过了半个钟头,他神色凝重地返回地面,在吩咐有关人员保护好现场之后便匆匆赶回所里汇报。
  根据徐长青的推测,这座古墓的封土高达13米,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20年的考古工作经验告诉他:通常情况是,封土堆越大,墓主的官位越高。如果按照古代墓葬“天子坟高三仞,诸侯半之”的说法进行推算,这座墓的封土堆的高度正好符合诸侯墓的条件,而靖安地处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和楚国的交界线上,使用青膏泥包裹棺木也是两千多年前楚国贵族墓葬的典型特征。综合这些情况,徐长青认为这很可能是一座大型楚国贵族墓葬。
  由于此墓已被盗挖,国家文物局很快便同意了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一支考古工作队随即进入现场。在动工发掘前,徐长青等人还专门前往当地看守所,向已被抓获的盗墓贼了解情况,而盗墓贼说的一句话让徐长青心里一惊。盗墓贼说:“开了三口棺。”楚国贵族墓葬的结构特点是大型棺椁墓,这也是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奴隶主和帝王普遍采用的一种墓葬形制。棺是一个巨大的盒子,象征死者生前的居所;棺内是椁,分成几个方格,正中的方格放置棺材,四周的方格称为厢,如左厢、右厢、头厢、脚厢等,用来贮藏殉葬物品。通常,一座棺椁墓里只放一具棺,这座墓里怎么会有三具棺呢?盗墓贼的话在徐长青心中留下了疑惑。
  考古发掘工作很快开始,一切都按照田野考古的规程进行:先清除掉封土堆上的泥土,然后以顶部为中心往下像切西瓜似的将封土堆划分为四等分,再从西南角开始挖掘——盗墓贼就是从这里进入墓室的。
  一个月后,封土堆消失,古墓显现了出来,其规模之大令专家们大吃一惊:南北长14.7米、东西宽11.4米,总面积约160平方米。专家们十分兴奋,如此规模的楚墓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也算得上是比较大的了。可是,接下来的发现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在这座大墓东南边的墓壁上发现了一个疑为早期盗洞的洞口。
  
  奇特丛棺
  
  对于早期古墓,民间素来有“十室九空”的说法。难道靖安古墓也没能逃脱这个魔咒?墓中埋葬的死者是谁?人们期待着大墓开启后的发现。
  随着挖掘的层层深入,质地细腻如膏的青灰色泥层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这就是青膏泥,一种用来密封棺木的填土。青膏泥的出现说明距离棺木已经不远了。淤泥之下的棺木中会有千年不朽的奇迹吗?会出现类似于越王勾践的青铜剑吗?会有曾侯乙墓中的战国编钟吗?被时光之手掩埋在重重尘埃之下的历史很快就要露出它的真面目了。
  然而,当最后的土层被挖开时,人们并没有看到料想中的大型棺椁,而是很多小型圆木棺,每具只有六七十厘米宽。此刻,徐长青又想起了盗墓贼说的那句话——“开了三口棺”。
  接下来的发现令徐长青及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奇不已:10具、20具、30具、40具……当最后一具棺木被清理出来后,一个由46具乌沉沉的棺木组成的庞大棺阵整齐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人们被震撼了——在一座墓中埋葬了如此众多的人,这在国内外都不多见。
  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这是迄今我国发现的修建时间最早、墓葬形制最为奇特的“一坑多棺”型墓葬。但是,从靖安大墓中发掘出的棺木无一例外都制作简陋,更主要的是在其中没有发现主棺,这让专家们感到疑惑:这会不会是一个档次不高的丛棺墓,安葬着一群地位卑微的人?
  徐长青不这么看,他认为,撇开13米高的封土堆不说,靖安大墓连墓壁都挖得笔直,上面还抹了一层白灰。如此结构就是在国内其他重要考古现场也极为少见。职业嗅觉告诉他,大墓里面应该会有更具价值的发现。
  当然,要想探寻准确答案,必须找到主棺,可墓坑中几乎所有可能埋棺木的地方都已挖过了,并未发现主棺。假如真有主棺,它会在哪里呢?徐长青把目光投向了墓坑的东南角,在那里还有一块凸起的地方未被挖过。可那里紧邻墓道口,如此规模大墓的主人怎么可能被埋在靠近墓道口的地方呢?再有,人们先前之所以没有动那个地方,是因为勘测时发现那里的土质极有可能是生土,即没有经过人工搬运的土,通常情况下,生土中是不大可能有棺木的,考古学家也很忌讳发掘生土,怕对遗存的原始面貌造成破坏。
  为了找到主棺,徐长青带着人开始在东南角挖土,竟然很快就发现了人工的痕迹。接着,第47具棺木现身。这具棺木尽管已经遭到严重腐蚀,但其椁板清晰可见。毫无疑问,它是一具棺椁,既有棺也有椁。
  这第47具棺木就是主棺吗?专家发现,它虽然有棺有椁,但体积不大,与大墓160平方米的面积相比显得十分渺小,而且制作简单,又被放置在靠近墓道口的位置。里面的死者会是宏大墓葬的主人吗?在以往发现的大墓中,主棺的位置都明显区别于其他棺木,以体现墓主在死者当中的至高地位。靖安大墓显然不符合这种传统的丧葬礼仪。
  看着这密集而排列整齐的棺木群,徐长青突发奇想:这与秦始皇兵马俑的队列何其相似!秦兵马俑分将军俑、铠甲俑、武士俑等排列成阵,靖安大墓的气势虽然远比不上秦兵马俑壮观,但主棺在前、丛棺在后的埋葬形式却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徐长青进一步设想,如果在第47具棺木中埋葬的是一位将军,排列其后的人是与他同时战死沙场的士兵,那主墓位置不在墓中央的疑问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一天傍晚快收工时,徐长青在棺椁墓的污泥中发现了一块金光闪闪的金箔,这是一件直径达30厘米的圆形金器,上面雕有精美花纹,周围还有两圈用陶器制作的环状物。在商周时期,像这样的金器是神权、政权和宗教权力的象征,它的出现证明第47具棺木就是靖安大墓的主棺。
  考古队员在清理现场时还有一个重要发现:在紧挨主棺的地方明显还有一个棺床,但棺床上却没有棺木。这个棺床的主人又是谁?其和墓主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没有被下葬?
  
  群棺丽影
  
  经过一个多月的清理,靖安大墓的主棺即将开启,人们期待着与两千多年前神秘墓主会面的那一刻。它能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震撼呢?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然而,当主棺最终被打开时,出现在人们面前的只是满满的一厢淤泥,哪里有什么人们期待中的精美青铜器等陪葬物品?考古队员急切地在淤泥中翻找,希望能有所发现,最终却只找到一枚玉佩。玉佩呈半月形,质地通透,上面有一个挂绳子的孔,厚度只有2到3毫米,双面都雕有微小细致的云雷纹。
  其实,徐长青在开棺前已有一丝不祥预感:在陪同北京来的专家察看主棺时,他发现在主棺宽厚的棺盖上有两个椭圆形缺口。这是自然腐蚀还是人为破坏造成的?当时他不敢多想,而现在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盗墓贼已捷足先登,而且盗墓很可能发生在古代。可是,主棺被盗,为什么它旁边的棺木却没有遭到破坏呢?况且主棺的位置并不在墓穴的中心,而是靠近墓道口,盗墓贼如何能判定它就是主棺呢?
  历时六个月的野外发掘基本结束,所有的棺木被转运到当地粮管所的一个仓库里,来自丝织品保护、水文地质等领域的专家很快聚集到这里,开始了清理、分析和保护工作。千里之外,在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古代人类体质研究专家承担了靖安大墓中人类骨骼的鉴定工作,以提供有关这些死者的性别、死亡年龄、死亡原因以及族群等信息。这些工作既需要细心,也需要耐心,稍有不慎,在岁月的淤泥中浸泡的历史信息就可能转瞬即逝。
  47具棺木中埋葬的究竟是些什么人?两千多年前他们究竟遭遇了什么可怕的事,以致集体葬身在赣西北这个偏僻的山野之中?真正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有消息从吉林大学传来。然而,这是一个让人们始料不及的消息:专家从46具丛棺中清理出22具保存较为完好的人类遗骸,经鉴定全部为女性,年龄在15岁到25岁之间,大多数的身高在1.65米左右,长相都非常美丽。
  年轻女子的出现彻底否定了靖安大墓是将军墓的推测,同时也否定了靖安大墓是一座家族墓的推测。如果这是一个家族墓地,家庭成员因某种突如其来的灾难全部死亡并被埋葬在这里,那么死者也应该是男女老少各个年龄阶段的都有,不可能全部都是年轻女子。
  如此众多年轻美貌的女子集体死亡、集中埋葬,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殉葬。在中国,殉葬制是从夏朝开始的。也就是说,当人类进人阶级社会之后,用活人殉葬的残酷制度也随之出现。商朝十分盛行用奴隶殉葬和祭祖,而且规模很大,手段残忍。到秦朝,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下令宫中没有生育过的宫女全部殉葬,加上建造陵墓的工匠,殉葬者数以万计。随着人们的反抗和社会的进步,自汉武帝到元朝,这一残酷制度基本废除。可到了明朝,朱元璋又恢复了殉葬制。直到1465年,明英宗死前下遗诏说:“用人殉葬,我不忍去做,这件事应从我这里废止。”残忍的殉葬制度才最终废止。
  如果丛棺中的死者是死于殉葬的年轻女子,那主棺中的死者又是什么人呢?人们把目光再次投向在主棺上发现的那枚金器。金器呈圆形,其构图严谨,装饰有里、中、外三圈龙形纹饰,分别为3组、5组和7组。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龙的图案绝非一般人所能使用。根据商周时期的埋葬礼制,天子使用九鼎八簋(音gui,为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诸侯王使用七鼎六簋。这个金器用了7组龙形纹饰,有人据此推测墓主的地位应该相当于诸侯王。可是,人们查阅当地的历史文献,却没有找到有关2500年前诸侯王的任何记载,而江西在西周时期只有两个县,目都在远离靖安的赣北地区。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一个诸侯王会把自己的墓修建在如此偏远的山区吗?
  
  迷雾重重
  
  在与靖安大墓隔河相望的地方,有一个叫李家村的小村子,1979年曾在那里出土了三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那么,在靖安大墓与李家村遗址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李家村是靖安大墓附近一条河对岸的一个小村子,距离靖安大墓仅500米,1979年在那里出土的三件青铜器,根据其上的铭文记载,都属于春秋时期一个叫徐国的诸侯国。史载,徐国曾经是春秋时期首屈一指的强国,后被吴国所灭。劫后余生的末代徐王带领王公贵族逃到楚国境内,之后不知去向,成为一个未解的历史之谜。
  人们在清理靖安大墓时,在一些丛棺中找到了少量青瓷器,经检测均烧制于东周时期。专家由此判定,靖安大墓的建造年代是东周时期。靖安大墓中的青瓷器与李家村遗址出土的徐国青铜器处在同一时期,两者的发现地又相距不远,靖安会不会就是徐国最后的家园呢?
  靖安地处高山峻岭与平原的交汇地带,进可攻,退可守,具有典型的军事意义,也是一个理想的偏安之地。在今天的靖安人中,徐姓与舒姓占较大比例。徐国灭亡之后,其后人为纪念昔日家国的辉煌以国为姓;而舒姓人与徐姓人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很多舒人集团曾追随徐人一起攻打过周王朝,后又随徐人一起南迁。在靖安大墓的发现地——水口乡李洲坳村附近的居民中,姓徐与姓舒的大有人在,尤以姓舒的为多。
  综合种种情况,徐长青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徐国灭亡后,末代徐王章禹带领其族人从千里之外南奔投楚,来到靖安所在的赣西北地区,在这里休养生息。后来,章禹死于此地,虽为亡国之君,依旧享受诸侯王的丧葬待遇:高高的封土,大型金器,还有46位年轻貌美的妻妾随他而去。
  徐长青的这一推测似乎很快就找到了旁证。在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后,丝织品保护专家在淤泥与尸骨中提取到大量丝织品,其中有一块裹尸布被专家认定为我国出土最早、最为完整的纺织品实物。另外,专家还提取到用朱砂染制的双色锦缎,尽管经过漫长岁月的浸泡和泥沙腐蚀,至今仍然纹理分明、色彩可见,经线密度达到每厘米240根,充分说明当时的纺织和印染水准已经达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高度。
  这些丝织品让人联想到另一座古墓葬,这就是建造年代比靖安东周大墓晚500年的西汉长沙马王堆汉墓。在此墓中曾出土过一件只有48克重的丝绸织物,它的经线密度只达到100多根,但其薄纱般的质地已让世人惊叹不已。马王堆汉墓的主人名叫辛追,是长沙国丞相的夫人。徐长青心想,靖安大墓中的这些年轻女子所享用的纺织用品已大大超过了王侯夫人,她们在生前能穿如此华贵的服装,死后能用如此精美的纺织品包裹尸体,其身份和地位一定很高。她们会不会是末代徐王章禹的妻妾呢?
  还有两个情况。第一个情况是考古队员在清理小棺木时,在棺木中发现了很多香瓜籽,仅在保存较好的11具棺木中就有上百颗之多;第二个情况是所有的骨骼出土时无一例外都是乌黑的,其中有十多具上还有很多绿色结晶物质。人们最初以为这是因天气炎热,棺木中的水与空气中飘浮的植物孢粉结合后形成了某种物质。但是,当将其同殉葬、香瓜籽等联系起来后,人们便产生了一个疑问:骨骸上的绿色结晶物质会不会是服毒身亡的结果?
  或许这些年轻女子都是末代徐王章禹的妻 妾,她们被毒杀或自愿服毒为章禹殉葬?这个推测似乎很完美,可主棺里怎么没有什么陪葬物品呢?1977年,在湖北随县发现了一座战国早期墓葬,墓主是一个小诸侯国——曾国的一位名叫乙的国君,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曾侯乙墓。在曾侯乙墓中,有21位女性陪葬,她们的年龄在13岁至25岁,是曾侯乙的妻妾。尽管曾侯乙墓中的陪葬人数少于靖安大墓,但随葬物品之多却是靖安大墓所望尘莫及的,达到15000多件,其中包括一套我国古代最为庞大的乐器——曾侯乙编钟,共64件,举世闻名。
  靖安大墓的规模和时代与曾侯乙墓相去不远,但墓中除发现了一个金器和一枚玉佩外,只在小棺木中发现少量青瓷器和小型铜鼎,而且质地极普通。有专家再次推断:靖安大墓的主棺在很久以前可能就被盗过,大量的陪葬物品已被盗走。不过,徐长青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主棺约长3米、宽1米,棺椁之间的间隔10厘米左右,如此狭小的空间放不下多少东西,尤其是大型青铜礼器。再则,如果靖安只是章禹的偏安之地,在当时的条件下也不可能制造出大型青铜礼器。
  靖安大墓中有47具棺木,但主棺的陪葬物品却十分寒酸,人们不由得对墓主的身份地位产生了怀疑;可如果墓主不是末代徐王章禹或其他的诸侯王,怎么会有如此众多的女子陪葬呢?
  这些女子会不会死于瘟疫呢?自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20世纪,中国爆发的较大规模的瘟疫达数百次之多。靖安大墓中的死者会不会死于瘟疫呢?这种推测很快就被否定了,因为如果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造成大量人员死亡,那仓促之间,人们不可能把一座墓葬修得如此完整,而且还采用了层层密封措施——挖好墓坑后,先在底部垫一层有保水防腐作用的青膏泥,夯实后在上面铺一层竹席;将棺木放入墓坑后,上面再加一层青膏泥,外加一层红土层,经火烧后使之更加密实、坚固。
  如果不是瘟疫,那还有一种可能性即战争杀戮。也许在章禹南逃楚地时,吴国的国君不想给章禹以喘息的机会,他要趁其立足未稳之时,彻底铲除后患。可是,如果这些年轻的女子死于杀戮,那为什么被杀的只有她们,男人、老人和孩子却能幸免于难呢?从吉林大学传来的消息也证实,在这些死者的遗骨上没有发现明显的砍伤、勒伤、捆绑等痕迹,也没有发现挣扎的痕迹。看来她们死于杀戮的可能性并不存在。
  
  泣血殉葬
  
  将军墓、家族墓、瘟疫、战争杀戮……在一个个推测都被否定之后,专家们愈发感到困惑不已:46名年轻女子究竟死于何因?她们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
  不久,丝织品保护专家王亚蓉在繁重的清理工作中有了新的发现:这些年轻女子虽然发式和发髻多样,头上却没有一件装饰品,身上也不见任何装饰品,甚至还有几人是光着身子用竹席包裹着下葬的。基于这_发现,王亚蓉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靖安大墓中的年轻女子不一定是身份高贵的人,她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
  随着清理工作的深入,一批批陪葬物品被清理出来,其中有一些竹编小筐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这些竹筐又称竹笥,相当于古代的工具箱,里面装的是绕线轴、纺轮和刮纱刃具等各种木质纺织工具。每个女性死者的身边都摆放了这样一个工具箱,显然是给她们陪葬用的。
  多数专家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这些女子很可能是在宫廷里从事纺织生产的女工。这也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地位不高的人却穿着当时最为华贵的衣物下葬——这些服装很可能是她们自己亲手织造的。
  如果说靖安大墓中埋葬了一群纺织女工,那主棺中的死者又是什么身份呢?虽享受棺椁待遇,但陪葬物品却不多,他究竟是什么人呢?有专家指出,他可能是为徐王负责纺织工作的官吏,也就是专门管理纺织女工的人。至于那枚金器,或许并不代表帝王身份,而是古人崇拜太阳的一个图腾,或是徐国的标志。
  从这座大墓的特征看,它有高大的封土堆,用青膏泥包裹棺木,这些都符合楚墓的条件,但为什么它的内部结构却与楚墓完全不同呢?专家认为,靖安在历史上地处“吴头楚尾”的楚国交界线上,尽管受到楚文化影响,但当时南方地区属于越人的势力范围,必然受越文化影响更深。同时,越文化有庞大的体系,战国时期就有“越有百越”之说。也许就是因为越文化当中的某种文化影响到了靖安古墓,因此才形成了既有楚文化特征、又有越文化特征的奇特墓葬形式,才有了两千多年后人们的震撼。
  至此,关于靖安大墓中47人集体死亡、集中埋葬的真相,专家做出推断:靖安东周大墓很可能是一座陪葬墓,墓中埋葬的46位年轻女子,再加上管理她们的人,共47人全体为附近一个更大的墓葬陪葬,而这个尚未发现的墓葬的主人或许就是末代徐王章禹。
  专家的推测为我们展现了距今2500年前的东周时期的一个片段:
  在靖安风光秀丽的山水间,生活中一群美丽的姑娘,她们身材窈窕而又心灵手巧,能够编织出世上最为华丽、繁复的织锦。每当浣纱的时候,是她们最快乐的时光。
  年轻姑娘们掌握了高超的纺织技术,每天在一个专门为徐王服务的作坊里辛勤劳作,而管理她们的是一个小官吏,他或许是一个认真、严厉的人,因为他想要通过这些美丽的织锦得到徐王的赏识。
  可以想见,徐王是一个残酷冷漠的人,即使偏安在靖安一隅,他仍旧沉溺于美色,同时还偏爱华美的服饰。他众多的嫔妃们也用各种漂亮的服装来争得他的宠爱,而这些华美的服饰就出自这些年轻姑娘之手。
  不久,徐王病危,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即将油枯灯灭,于是的来一位将军,向他下达了一道指令,然后便一命呜呼,
  这天晚上,在姑娘们居住的地方燃起了一堆篝火,小官吏为她们准备了甜美的瓜果,而这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并不知道这将是她们最后的晚餐:将军带来徐王最后的旨意,泯灭人性的徐王要在场的所有人为他殉葬,他要把生前享用的华美服饰带到阴间,让这些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在那里继续为他服务。
  小官吏或许已猜到了自己的命运,但他还是忠实地执行了指令。而将军——他很有可能就是靖安大墓中那个空棺的主人——却在小官吏监督姑娘们吃有毒瓜果的时候偷偷地溜走了。可怜的小官吏多少年来毕恭毕敬地为徐王服务,不敢有任何懈怠,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在悲愤中他吃下了有毒的瓜果,接受了命运安排。
  花样年华的姑娘被斩杀在黑暗之中,她们凄婉的故事永远地埋在了靖安大墓之中。
  这,或许就是隐藏在靖安东周大墓中的惊人秘密。尽管目前有关这座古墓的争论仍在继续,但所有专家都一致认同:这是一座陪葬墓。那么,真正的主墓又在哪里呢?目前正在寻找中。
  
  相关链接 残酷的殉葬
  
  殉葬现象有着久远的历史,考古学家认为它和人类行为的演化历程是同步的。考古证据表明,殉葬最早出现于大约5万年前的上旧石器时代,它的出现可能跟狩猎直接相关。 在世界不少地区的神话中都有人殉(用活人陪葬)的内容,但到底是先有神话再有殉葬,还是先有殉葬再有神话,已无法考证。更理性的观点认为,殉葬或许就是供奉神灵以保佑自己一保佑自己的统治永续,保佑自己在阴间跟在世间一样快活。
  在许多文化中部曾经或正在实拖人殉。人殉的目的多种多样,例如把活人杀死(被杀死的人叫做殉人)献祭给一座刚刚建成或还在建设中的庙宇或桥梁。以祈求神灵保护这些建筑不被破坏。在中国的古老传说中,长城下面埋葬着成千上万人。日本的古老传说中则有“人柱”之说,也就是在建筑地基旁活埋少女。
  人殉的目的也可能是祈求神灵保佑自己打赢战争,例如在希腊神话中,阿伽门农为了在特洛伊之战中获胜而欲杀自己的女儿伊菲革涅亚以献给神灵。又如在《圣经》中,耶弗他用自己的女儿献祭。人殉的另一个、也是更主要和更常见的动机,是让殉人在阴间继续服侍主人。蒙古、锡西厄、早期埃及和中美洲的多个首领都曾下令所有仆人和奏妾为自己殉葬,这种人殉方式也叫“家臣殉”或“家殉”。人殉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用殉人的部分遗骸来保佑自己。例如,凯尔特人用剑捅死殉人。以殉人的死亡悸动来保佑自己的未来。至今,在许多不开明的部落社会中还存在一种特殊的人殉现象,就是砍下对手的头颅用于炫耀或施魔法。
  有时候,人殉会引发杀戮,导致社会动荡。例如,印度社会曾饱受萨吉邪教之苦,这个邪教主张把活人献祭给掌管生杀大权的时母神,并以此为名杀死了大约200万人。
  在许多占老文化的神话里都可以见到史前人殉的蛛丝马迹,但这些文化在有历史记录以前就已终止了愚昧而又残忍至极的人殉。据吉罗马自然学家兼画家老普林尼记载,人殉在公元前97年就已在罗马被下令禁止,而实际上人殉现象在当时已十分罕见。以至于这条禁令几乎只具有象征意义。人们在废弃人殉后,一般用动物殉葬或“假人殉”来代替。
  以下是世界一些地区的有代表性的人殉事件。
  古埃及 考古学家发现了疑似吉埃及早期的家殉证据。早期古埃及国王死后,要用仆人甚至高官殉葬,目的是让这些人在阴间继续为其服务。因在发掘到的骨架上不见任何明显的创伤痕迹,有专家猜测这些殉人可能是自愿殉葬或被毒死的。到公元前2800年前后。人殉现象突然消失,改用仆人等的雕像陪葬。
  美素不迭米亚 在美索不达米亚(古代亚洲西部地区,亦称“两河流域”。现为伊拉克的一部分)的皇室中盛行家殉,殉人包括朝臣、卫士、乐师、侍女、马夫等,他们很可能是自愿或被迫服毒身亡的。
  古代近东地 区《圣经》注解中提到了古代近东地区(地中海东部地区,包括希腊、埃及以东诸国及岛屿)的人殉历史。在《圣经》的《创世纪》篇中说:上帝要亚伯拉罕在摩利亚山上献祭他的儿子以撒,以考验他的忠诚度,亚伯拉罕接受了上帝的要求,但上帝其实并非真要亚伯拉罕献祭自己的儿子,他让天使在最后一刻阻止了亚伯拉罕的行动,并从灌木丛中捉来一只公羊代替以撒献祭。许多《圣经》学者认为,这个故事正是源于用动物殉葬取代活人殉葬的时代。
  《圣经》中还提到了另一个人殉例子:耶弗他向上帝发誓说,当他从战场上凯旋归来时,他将把在家门口迎接他的人烧死献祭给上帝,结果是他的女儿跑来迎接他,于是他烧死了女儿。因这个典故,以色列年轻妇女每年都要举行为期四天的祭奠耶弗他之女的仪式。虽然有人认为《圣经》中本无这个故事,是后来被人加进去的,但考古学家指出,在古代近东地区存在人殉现象是不争的事实。
  腓尼基 根据一些尚存争议的史料,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都有把婴儿献祭给神灵的传统。事实上,在迦太基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确实发现了不少的婴幼儿骨骸。一些古希腊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也提到了人殉。古代史学家迪多鲁士在描述迦太基人时如此写道:“他们的城市中有一座克洛诺斯神的铜像,孩子们从它的手臂上滑落到火坑中。”另一位古代史学家普鲁塔克说,孩子们在被放进火坑前已被父母杀死,这种献祭必须取得家长和孩子的共同“答应”,而孩子的“答应”则源于他们的年幼无知和父母的狠心。
  古罗马 在古罗马最初的几百年中,人们施行过多种形式的人殉,比如在仪式性角斗中将输掉的一方杀死。在共和早期,人们处死违背誓言或诈骗他人的人“献给上帝”,战俘则被活埋“献给地狱之神”。考古学家在一些古罗马建筑地基遗址中发现了殉人遗骸,而古罗马人在死后通常是火葬而不是直接土葬。到公元前97年,人殉现象基本上已从古罗马销声匿迹。
  凯尔特人 据史料记载,凯尔特·德鲁伊人(早期英国人)广泛实施人殉。罗马大帝凯撒记述说,高层高卢人下葬时,其奴隶及随从会被烧死殉葬。高卢人还制作藤条空心人像,在其中装满活人焚烧。在古代英女王布迪卡反抗罗马占领期间,她的部队对俘虏实施伤害,包括在安达特圣林里进行人殉。不同的神据说需要不同的人殉方式,比如有的需要被吊死的人,有的需要被烧死的人,还有的需要被淹死的人。至于著名的泥炭沼泽干尸“林斗”,他很可能是自愿淹死的殉人。
  考古证据表明,早期英国人在跟罗马人接触之前很久就已有人殉习俗。考古学家在从新石器时代到罗马纪元的英伦列岛的一些建筑地基下发掘出不少人类遗骸,其上的伤痕及人骨架姿势表明他们都是殉人。
  日耳曼人 据挪威神话,死神奥丁将自己吊在宇宙树上九天九夜以获得最高智慧。中世纪史料记载,挪威人将俘虏吊死在树上作为殉人。但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处决而不是人殉,将尸体挂在树上是为了炫耀和吓阻敌人。公元921年驻伏尔加-布尔加的中东使节伊比恩·法德兰说,挪威战士有时候会让女奴隶陪葬,他们相信这些妇女将在阴间成为他们的妻子。据法德兰描述,在一个斯堪的纳维亚头人下葬时,一名女奴隶在经过10天的欢宴后被一位叫做“死亡天使”的神婆戮杀,尸体随同主人的尸体一起被焚烧。
  德国中世纪史学家亚当·冯·卜瑞曼记载了11世纪在瑞典乌普萨拉神庙举行的人殉仪式。据挪威神话,多马尔德国王在乌普萨拉神庙充当了殉人,目的是祈求好收成和未来所有战争的胜利。多马尔德的继承者阿翁则将自己的9个儿子杀死献给奥丁神,以祈求神灵保佑他自己能活得更久。不过,瑞典人在他准备杀死最后一个儿子时阻止了他。
  古代中国 古代中国有把年轻男女献祭给河神的习俗,同时强迫奴隶为主人殉葬,这在商周时期尤其盛行。到战国时期,魏国的西门豹向村民们澄清,所谓向河神献祭实际上是邪恶僧人的骗钱把戏。
  在古代中国,达官贵人让自己的奴隶、妻妾或仆人为自己殉葬可谓司空见惯,目的是让这些人在阴间继续服侍自己。早期的殉人都是被杀死或活埋的。而到晚些时期,殉人通常是被强迫自杀身亡,包括服毒。据传,到公元前384年,人殉在秦朝被禁,此后人殉在中国大多数地方成为罕见现象。然而,到公元1395年,明朝的洪武皇帝(朱元璋)却让人殉死灰复燃, 在他的二儿子死时,有两个妾被迫殉葬。1464年,正统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在遗诏中下令禁止人殉。
  在满族人中也曾有过人殉习俗。在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妻子及两个妾都自杀殉葬。1673年,清朝康熙皇帝下令禁止用下人殉葬。
  印度 印度历史上普遍存在人殉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跟对湿婆神的崇拜有关。至今,妻子为亡夫自焚的现象在印度一些地方仍在上演,尽管印度已在1987年下令禁止这一愚昧做法。这些妻子之所以自焚,是因为她们相信自己能够在阴间和丈夫团圆。
  中美洲 米斯特克城邦之间常通过球赛的形式来解决争端,输掉一方的球员则被作为殉人。米斯特克统治者宁愿赛球也不愿打仗,就连输球方的统治者也会被杀死献祭。著名统治者“八鹿”曾是一个伟大的球手,赢过许多场比赛,但最终因输了一场而被杀死献祭。
  玛雅人相信响水洞是通往阴间的入口,于是他们杀活人献祭给水神查阿克。最著名的“圣洞”位于奇琴伊察,考古学家已在那里找到了42具人体遗骸,其中半数殉人的年龄都在12岁以下。考古学家相信,那里还将发现更多的殉人遗骸。从公元900年到1519年间,殉人和玛雅祭坛都被染成“玛雅蓝”,这种假蓝靛染料取自一种植物和坡缕石。
  阿兹特克人以大规模人殉出名。阿兹特克人相信,太阳每天部亮着,说明太阳神每天都在战斗。因此,他们杀活人献祭给太阳神,以补充太阳神失去的血液。阿兹特克人还相信,每过52年世界就可能面临毁灭,而人殉则能避免世界末日的出现。1487年,在对特那屈特兰大金字塔的一次献祭仪式中,估计有8万多名战俘成为殉人。
  玛雅人有把孩子当作殉人的习俗,因为他们相信只有把婴幼儿献祭给雨神,才能让其开心。有考古学家估计,在15世纪的中美洲,每年的殉人多达25万人,每年平均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成为殉人。但也有人指出,殉人的实际数字应该是每年2万人,因为阿兹特克人惯于夸大殉人数字来恐吓敌人。
  南美洲 跟其他所有已知的青铜器时代文明一样,印加人也有人殉的传统,尤其是在重大节日或王室贵族下葬时。印加人相信,家臣陪葬能让死者在阴间如生前一样生活。秘鲁北部的莫切人则习惯大规模杀小孩献祭,考古学家在1995年一次就发掘出了42名男性青少年殉人的遗骸。在此之前和之后,也发现了许多印加殉人的遗骸。
  通过研究莫切人的绘画艺术,考古学家复原了莫切仪式的一些重要细节:开始时是仪式性战斗,穿戴华美、全副武装的战士面对面地用手搏斗。目的只是揭掉对方的头饰而非杀死对方;仪式性战斗结束后,所有战败者作为殉人,排成队列被带到献祭庙宇,男女祭司们“帮助”他们做好准备。杀死殉人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但至少有一个殉人被放血至死,他的鲜血被献祭给主要的神灵。
其他文献
今年是2020年,又一个庚子年,有人说,历史上的庚子年里,多是命途多舛。但他们没有察觉的是,每一个危机中都孕育着一个新的希望: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林则徐慨然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此中国的有识青年开始了上下求索的漫漫长路……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梁启超写下《少年中国说》鼓励世人“少年强则国强”,从此我们有了竺可桢、梅贻琦、胡适、赵元任……  1960年,全国大饥
入选理由 将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纳入政府就业发展策略,充分发挥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基础性作用,确保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都能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全面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水平,探寻解决残疾人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就业瓶颈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主要内容 各级各地政府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要求,加强残疾人职业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残疾人职业培训机制;积极开展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根据岗位与稳定就业的
一、绘本教学对阅读能力的积极影响  小学低学段学生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绘本通过大量图画与少量文字的完美融合,可以给低学段学生更加直观的体验,引导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在绘本教学中得到提升。  1.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受具体形象思维的影响,对新知识与新鲜事物的学习一般会倾向于直接明了的学习方式。相對生硬的文字知识学习来说,低年级学生很难对其
[真题再现]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题 / 目 / 解 / 读]  2018年的江苏高考作文试题罗列了三种观点——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化。三种观点实际上是描述了命题
摘要: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也是互联网的时代,这个时代在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学习方式。世界各国对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实施教育信息化能够提升国民素质,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要想促进教育发展改革,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关键。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信息技术 应用能力  2013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之后,对中小学教师信息
庚子伊始,病毒来袭。面对巨变涌动的尖峰时刻,我们绝不退缩:我看到白衣天使最美逆行焕发光华,我看到媒体人焚膏继晷力求信息澄明如镜,我看到爱心人士踊跃捐赠,用行动演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环球同此凉热,人间自有真情。  抬眉洞察世事,俯首发现本心。抗击疫情期间,莘莘学子亦心懷大国豪情,以小我定力,以笔为刀划破开学延迟的怠惰虚空。停课不停学,网络学习充盈青春活力,系起温暖与情谊。  停课不停学,网络学
近日,科学家在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约克角半岛附近发现了一座高度超过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总高(492米)、底部直徑约1500千米、顶部距离海面40米的巨型珊瑚礁。珊瑚礁是由珊瑚虫的骨骼构成:珊瑚虫附着在海床岩石上,这些珊瑚虫死后,它们的后代附着在已死珊瑚虫的骨骼上,一代代珊瑚虫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珊瑚礁逐渐“长大”,当生长到珊瑚虫最适宜生存的深度时,珊瑚礁就会停止向上生长。
窗外,高大的樟树在肆意的摇摆,几片焦黄的叶子瑟瑟地抖落下来,在半空中盘旋飞舞,最后终于悄无声息地落到地面。冷雨不停地敲打着玻璃啪啪作响。禾田兴站在窗前,思绪也如这飘零的落叶无依无靠。面对这少得可怜的分数,他已变得麻木。曾几何时,他也是班里的重量级人物,虽然没有骄人的成绩,但列入中上等还是轻而易举。  禾田兴清楚地记得,在踏入一中大门的那一天,他是多么的扬眉吐气。在接到录取通知书时,他立刻把这一激动
围绕加快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现职教兴省、职教惠民的目标,《中共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和全省职教会对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在一些重要政策领域取得了突破,明确了路线图和时间表。  9.1 加快发展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总体思路  《实施意见》从立德树人、统筹发展、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深化改革、校企合作、推进衔接六个方面,确立了
摘 要:本科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教学手段和教学程序,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活动,是毕业生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展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环节。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逻辑分析法对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建设性地提出了三种毕业设计的新模式,以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