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来源 :学术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承担着社会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的双重角色.女性劳动力参与不仅关系到女性自身的福利和发展,同时能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供给,对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人口红利的理论基础,本文从性别红利与宏观经济增长关系的维度出发,利用1991~2019年18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使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回归考察性别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的结果验证了以下3个研究假设:性别红利的提高促进经济增长;少儿抚养比的提高抑制性别红利的释放;就业结构的升级促进性别红利的释放.
其他文献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繁荣民族文化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方向,在百年历程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红色革命文化,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为建设文化强国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与思想财富.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的文化建设历程,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明代黄河频繁决泛,对运河漕运、明祖陵寝、泛区民生产生影响.明朝黄淮治理因而面临国计、家业和民生的艰难抉择问题.明廷治水的第一要务始终是保障运河漕运通畅,即阻止大河北决,以免山东会通河段遭受破坏;抑黄河南行,尤其是借道汴泗故道,以河济运.护陵虽是黄淮治理的第二目的,但其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且因万历初潘季驯第三次治河专注保漕贻患祖陵而生.相较于保漕,护陵次之.《四库全书》编者所谓明代"治水者必合漕运与陵寝而兼筹之"的认识,不甚准确.至于民生,虽然偶有关注,但在事关朱明王朝国家稳定、家业千秋传承面前,则难免成为
纵观国内外工伤认定法律制度体系发展历史,无论是工伤认定中工伤范围、对象以及认定标准均是随着该国经济社会、社会保险制度发展而不断发展,其工伤认定的法律原点是保障职工合法的工伤权益,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以期达到用人单位、职工和工伤保险基金的利益平衡.通过对工伤认定中“伤”和“病”、“劳动者”和“职工”、“三工”标准存在的法律实践争议分析,提出从经济及法理基础理论出发,明确工伤认定中倾斜保护劳动者和平衡分配工伤风险的原则,厘清工伤认定对象、范围和认定标准的法律边界,明确依法适用法律法规是“病”纳入“伤”的正
基于对低生育率陷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再认识,针对中国是否已经进入低生育率陷阱的研究争论,通过人口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和年度人口变动调查等数据,采用总和生育率、分孩次递进生育率等人口指标和模型,对相关政策或策略预期效果进行计算机仿真分析,文章得出以下几个基本结论:第一,2019年、2020年总和生育率和出生人口数下降标志着全面两孩政策“堆积”效果的基本结束,生育水平进一步下降的风险大增.同时,中国目前已经全面进入低生育率陷阱的争论也得到进一步证实.第二,中国低生育率陷阱的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影响因素不
近年来,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尝试通过跨区域环境治理来化解区域性的系统性环境健康风险,为环境法治理论与制度体系的迭代更新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与理论发展机遇.鉴于行政边界区域兼具空间特殊性、主体多元性、利益多层性、诉求多样性等复杂特征,有必要借鉴新区域主义和区域治理理论,来夯实行政边界区域环境治理的“协同法治”理论基础.通过对本体论、程序论、方法论等方面的阐释,未来的区域环境治理现代化还有待实现从地方法制到区域法治、从城乡正义到空间正义、从个体主义到生态整体主义方法论等方面的整体性转型,需充分发挥“协同立法
在重罪案件中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时,要更加注重对被害方的权益保障.而从司法实践来看,重罪认罪认罚中被害人的知情权、意见表达权等权利均未得到充分的保障.被害人权利保障的核心就是要加强并保证他们的程序参与权,因此无论是因应重罪属性的需求,或是体现制度多元内核的需要,还是为了进一步平衡国家刑罚权与被害人权益,都需要对被害人在重罪认罪认罚中的参与权进行扩张.但这种扩张又不能超越限度,不然会面临侵害被告人权利、影响司法权理性运行以及妨碍社会正义运行的风险.因而要秉持有限性的原则,合理地扩张被害人的知情权、意见表达权
新时代主流美好生活观培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对人民群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主流美好生活观念的社会实践活动.新时代之所以开展主流美好生活观培育,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哲学、现实与实践逻辑.哲学逻辑在于美好生活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开展主流美好生活观培育能够引导人民群众合规律性地期待、感悟和创造美好生活;现实逻辑在于美好生活观领域各种思潮交锋加剧,主流美好生活观需占领话语权高地;实践逻辑在于主流美好生活观培育呈现碎片化和零散化状态,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鉴于新时代主流
坚定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凝魂聚气、攻坚克难、持续奋进的精神之“钙”.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中,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和制度化,通过锻造共同的理想信念为民族独立解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中积累了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一是始终坚持推进理想信念教育体系中国化,保持理论基础建构与时俱进;二是逐步构建理想信念的价值实现形式,凸显其中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回归理想信念教育的本质;三是以制度化保障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落实,用丰富的教育形式检验知行合一的效果.中国共产党理想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络共同体出现了爆发式发展,使其成为理论界再度关注的议题.但在网络共同体情境下,自由主义的“个人利益”情结无以为寄,处于一种“失焦”状态;同样,社群主义的“确定性”追求也失去了可预期性.事实上,网络共同体中的个体利益存在着新的表达形式,呈现出共同体善的新表征,二者之间出现了内在的可平衡性.这样一来,就引发了网络共同体与经典理论的跨时空“对话”:共同体的构成基础是可以跨界的;个体自由性与共同体稳定性之间的矛盾是可以纾解的;自由和确定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共生性平衡关系.
社区治理是民族地区在新时期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支撑.明晰民族旅游地社区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对于完善当地社区治理和增进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贵州省20个典型民族村寨为案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对民族旅游村寨社区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和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1)社区资源配置是影响社区治理绩效的必要条件.(2)社区价值构建和社区组织管理是社区治理绩效的重要核心条件.(3)社区治理可通过价值建构驱动、权力组织驱动和多因素综合驱动3条路径实现绩效提升.本研究对于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