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桥村纪事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82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船
  我祖父、祖母即我爹爹奶奶,养了三个儿子,大伯、二伯和我父。大伯名义上过继给朱家便姓了朱,二伯承续家嗣,姓顾。我父给吴家承嗣,自然姓了吴。老兄弟三人三个姓,少有。原因是家里祖祖辈辈以做砖瓦为生,很穷,负担不了三个儿子结婚成家。我父过继的吴家,也是窑工,也穷,早早领了个童养媳即我娘,不花什么钱,就能为吴家续香火,传宗接代。
  我娘13岁时,就与我父成亲,成亲之后,我娘我父便重新回到了陈家窑我父的“娘家”。虽然回到自己的家,但家里只有三间茅草屋,大伯大伯母占一间,二伯占了一间,娘与父没有地方住,就让他们住在一条船上。——除了做砖瓦土坯赚点儿生活费之外,祖传的唯一生产工具,就是那条老船,靠它装砖瓦运输挣苦力钱,以贴补家用。
  老船的故事,也是我家的故事。
  娘说,爹爹奶奶舍不得小儿子,才给了这条船住宿,且跑跑运输生意。好多年,我父我娘带着我与大哥漂泊四方,去南通、唐闸、西亭、金沙、海门、如皋、海安等地送砖瓦,是名副其实的“水上人家”。常常是我父拉纤,我娘掌舵,早晨赶路,晚上停船睡觉。我娘最怕的是伢儿生病,大哥前面还有两个哥哥,因生病没钱请大夫医治,就眼睁睁看着他们死了。有一回,我生病发高烧不退,满嘴说胡话,急死我娘。我父看河里漂着很多西瓜皮,就捡起来,对娘说:“试试,吃吃好退烧。”我娘就洗洗,用调羹刮下皮下的剩肉,喂我吃;连吃两天,我的病果真好了。也神奇,西瓜皮还真救了我一命。
  我与大哥,常在船篷里无忧无虑,嬉嬉闹闹。老船给予父母的是苦累与赚钱的希望,而给予我与大哥的,常常是儿时不知愁滋味的快乐。我父跟他满叔学会了拉二胡、唱小曲、讲才子佳人的故事。到了晚上,我们兄弟俩就缠着我父唱小调。我父就拉起二胡,唱“十二月令”孟姜女的“哭长城”“紫竹调”“四季歌”等民问小曲,自己操琴自己唱,有时还用“细嗓”变成“女声”来唱,船上充满了一家人的欢笑。有一次,一条船还移过来,一个公子哥儿站在船头问:“喂,卖唱的,请小姐到我船上来唱吧,有赏钱哎。”我冲他喊:“是我父唱的,这里没小姐。”那人朝船舱里张望,见灯火下我父是个大男人,就很扫兴地走了,引得我们全家哈哈大笑。这类误会,发生过好几次。这叫苦中有乐。也有行船的,直接到我家船上来听曲儿,也是常事,反正不花一分钱就能乐一乐。
  老船,也曾经给我家带来不幸。
  我娘说,那时我出生不久,就在老家奶我。船运输的事,就由大伯和我父一起干。他俩在西亭卸完砖瓦之后,本想到我二姨妈家喝喝酒,玩儿一天,以消除几天的劳累。没想到,四五个二鬼子跳上船来,用枪托使劲儿在甲板上猛敲,敲裂了甲板;见我父、大伯从船舱里出来,二话没说,就把老兄弟俩用麻绳捆绑起来,带到了一个伪军的“大队部”。那时,这些汉奸断了脊梁给日本人当狗腿子,鬼子并不给他们饷银。他们通过绑票、抢劫等手段搜刮民财,还靠此向日本鬼子进贡讨好。二鬼子队长两眼圆睁,吆喝道:“你们要不要命?要命拿钱来!”我父问:“我们是帮主家运磚瓦,干的穷苦力,没钱。”队长说:“你不给,那就让你上家伙!”我父挨了几鞭子,生疼得咬紧牙关,觉得还是保命要紧,就问:“长官,要多少钱?”队长说:“100大洋。”我父与大伯只好答应。于是,我父向二姨父借钱,请他周旋救人。二姨父在西亭开一个小杂货店,也没有多少钱。他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还向亲友东借西借,才凑足100银元,将老兄弟俩救了出来。这是情与义啊,连襟加兄弟,患难见真情。后来我娘说,我们夫妻俩靠运输,辛辛苦苦积攒了五个金戒指,本来准备砌房子用的,只好用它来还二姨父;多少年的心血,被日本鬼子与二鬼子这一折腾,统统打了水漂,一辈子还欠了二姨父“拔刀相助”的恩情。
  老船,也曾给我家带来一桩幸事。
  我娘说,那时我大哥还没出生,老船卸货停在金沙镇,一个深秋早晨,我娘觉得老船没来由地晃动起来,走上甲板细看,一名光身子的妇女抓住船帮,活活抖抖,气息奄奄,使出洪荒之力要爬上船;就喊我父一起把她拽上甲板来。我娘给她擦干身子,穿上衣服,又给她喝了一碗热粥,这才恢复了元气,说了她很悲催的故事。前一天在地里攀玉米,没想到被村里的一个无赖袭击,扒光她的衣服,强奸了她。此事被后到玉米地的她男人知道,男人不去找那强奸犯算账,反而说自己的婆娘淫荡。一路打她、羞辱她,将她赶到河岸上之后,就把她的衣服扒光,要她去死,生生把她推下了河。她下意识地抓到一根木头,漂流了一夜,这才碰上我家的老船。我娘说,老婆被强奸,没来由地惩罚老婆,还狠心要老婆去死,这男人就是猪、就是狗,就是个没人性的畜生。娘说,那个无赖是个坏人,那个丈夫也是个坏人,穷人里面也有“狗日”的人渣。那女人大大的眼睛,窈窕的身子,白白的皮肤,是个美人儿。娘问她今后有什么打算,她央求我娘我父收留她。我娘想到,二伯还没娶老婆,就问她肯不肯,她居然一口就答应了。我娘问我父的意见,我父说,这是天意,天意不可违。她,后来成了我的二伯母。我娘说:“什么水上行船‘救死不救生’的规矩?见死不救还是规矩?!行善,才有善报。”
  老船在老兄弟仨分家的时候,祖父将船分给我父与大伯,每人半份。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家从陈家窑搬家到孙桥村,我父的主业还是行老船。我寒暑假随我父上船去出游,也帮着干点儿活儿。最轻松的是掌舵,坐在船尾上,左右摆动,毫不费力气。最苦的,是拉纤。俗话说,世上三大苦,打铁、拉纤、磨豆腐。我跟我父拉纤,向前哈着弓形的腰,使劲儿地背着纤绳向前挪步,一步也不能松劲儿,否则,装满砖瓦的老船就不会前行。遇到逆风,拉纤就更费力气。冬天的时候,满脸迎着寒风,似刀割脸,生生的疼,而身上却是汗流浃背。夏天的时候,光着上身,风大戴不住草帽,只得任烈日晒,晒得你头昏目眩,汗如雨下。常常在这个时候,我在后面看着我父佝偻的身躯,好像就是犁地的一头老牛。我就想,是父亲撑起了我们一家,养育他的伢儿。正如现在一首歌里所唱的:“那是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到晚上睡下,父亲老自言自语:“腰疼,疼得不得过,我的娘啊。”是的,挑着砖瓦装船与卸船,没完没了地拉纤,全靠腰板的支撑,受不了也得犟牛般忍受与挺住。   我大表兄的老三李建飞跟我说,常常想起“姑奶奶欢喜娘家人的情景”(老家人口语里常常把一些单词倒着说,如“喜欢”说成“欢喜”,“月亮”说成“亮月”)。我娘确实对她娘家的侄子们很好,喜欢到他们家去作客。我记得,小时候老家的风俗,大年初二女儿回娘家拜年。可大年初一,我娘就带我们兄弟俩去大舅家,还要在大表兄、二表兄家喝年酒,住上两晚。平时,有事没事,娘总喜欢往娘家侄子家跑,凡有“看产妇”、过生日、砌房子等礼数,娘都要表示一下长辈的心意。我常问娘:“你怎么总往娘家跑?”娘回我:“娘家娘家,就是‘家’,它是你娘的‘根’啊!”娘家,永远是我娘享受亲情的一个港湾。娘常常对我说:你的表兄表侄们,他们是我娘家老根上大大小小的瓜,不仅连着藤还连着老根。
  我娘对娘家人讲礼数,她娘家侄子们更讲礼数。不知什么时候起,他们对我大哥有了误会,以为大哥对我娘我父不够孝顺。也难怪,大哥工作以后,很少去老表家看望,没有很好地尽到礼数。于是,大表兄就想给以一次“教训”的机会。
  机会来了,这是一次难忘的也是善良的教训。我父去世,大哥请人给三位表兄报丧。正日那天,大表兄他们兄弟仨带着家庭团队和“锣鼓队”,到了孙家桥南桥头,只听到远处的唢呐声声、锣鼓喧天,可队伍就是不过桥来。正如白居易诗云:“六军不发无奈何。”有人给大哥报信:“快去桥头迎接,你娘的娘家侄子们到桥头了。”于是,我们兄弟、妯娌四人披麻戴孝赶到北桥头,跪下,低头,请表哥团队在唢呐声中过桥。
  这还没完。下午我父出殡之时,堂屋前挤满了看仪式的亲朋好友和孙桥村的乡亲,我们兄弟妯娌披麻戴孝跪在门前,等待和尚做仪式,父亲的灵柩就被抬出去火葬场。就在这时,只听得大表兄大声叫我大哥吴周广的名字:“给邻居倒茶拿烟!”我忙起身去办,又听大表兄发话:“吴周广来!”我哥只好起来,一一给门前的邻居发烟倒茶。完了,我哥跪下,大表兄又大声喊起来:“吴周广,你哭丧棒拿反了,正过来!”我哥立即拿正。这时,我注意到他眼泪唰唰下来,这是被大表兄“教训”的泪水。大哥小时候野惯了,后来又去当过兵,平时大大咧咧,不拘礼数,可以借苏轼诗句说,“江山养豪杰,礼数困英雄”。大表兄之所以如此“教训”,就是因为大哥没有亲自去大表哥家“行大礼”报丧,仅请人打个电话通知,则完全没有尽到应该尽到的礼数。他是善良的“教训”,大哥也是服输地接受。
  礼数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仪式,但它却是最珍贵的人格表现。我娘虽然不识字,但她比一般人更有礼数。我父生病一年多才去世,我娘知道,留不住他了。父亲去世当时,娘生病卧床不起,硬要大哥抱着她到我父遗体前,磕了三个头。她说:“老侯一生辛苦,我应该磕头为他送行。”说着,枯泪两行。即便自己不能行走,我娘还要如此对我父行一个告别的仪式,也是告诉我们做子女的,做人永远要保持一颗真心。我娘的礼数里,永远写着她的真诚,演绎着她心里最柔软的东西。
  礼数之于我娘,常常理解为对他人的感恩与回报,而且对家人也是如此。在我娘我父年老的时候,我就对大哥和两个妹妹说,我给父母养老。从此,我按月给老家寄钱,从不间断。每回我与妻子带孩子回家看望,娘都做最好吃的给我们,她事先就做好了准备,鱼肉都烧好几大碗候着,随便我们怎么吃;她看着我们吃,微笑着,满心的欢喜。娘说,就是家里人也要讲礼数,明明是家里人,但在相处中间当“客人”待,你好我好大家好,自然就不会吵闹。我娘用她的语言、行为,诠释着西班牙作家松苏内吉的一句话:“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亲戚、朋友、邻居、同事之间固然需要礼数,而婆媳之间,我以为同样需要礼数的儀式感。所谓礼多人不怪,油多不坏菜。向儿媳表示感谢,本完全没有必要,可荷珠听到老人真心的告白,越发增强了抚养老人的责任。直到现在,她每当在我面前提起我娘“我过的是你的日子”这句话,我俩都仍觉得暖心。我娘已离世20多年,可她的话至今仍然温暖着做子女的心。
  我娘一辈子都在教育我如何以礼数做人,尤其教育我为人处世的规矩,而规矩,就是个人的进德修为。在我娘看来,礼数演绎着一个人最崇高也是最真诚的人格。它与灵魂共名,它与善良共舞。
  原载《美文》2021年第4期
  责任编辑:李梓嘉
其他文献
在北安短短三天的时间,“北安、延安”的信息强烈冲击着我的大脑。  我想不到的是,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之后,党中央高瞻远瞩,迅速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重要举措,派出中直机关干部、中央党校和陕甘宁边区军政干部一千余人奔赴东北建立革命政权。延安干部团195人,1945年9月2日从延安起身,一路上历尽千难万险, 行程72天, 八千多里,途经8个省来到北安。在195名干部团骨干的带领下,迅速创建了老黑龙
一   故事得从周月林说起。   周月林祖籍浙江宁波,1906年12月出生于上海。9岁被送进一家纱厂做拣纱工,17岁进入大康纱厂细纱车间。在那里,她认识了记工员张佐臣,如火如荼的斗争生活,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深深地吸引着这对青年。相同理想产生的崇高信念,并肩战斗结下的真挚情感,终于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大康纱厂那暗无天日的岁月,是张佐臣给了她光和热;情窦初开的少女青春,是张佐臣给了她情和爱。两人从
我大概是2003年前后知道哈扎布的,但已经想不起来是通过什么途径。  之前,一直都是喜欢德德玛,听遍了她几乎所有的草原歌曲。《雕花的马鞍》《达古拉》《我从草原来》等,真可以说是刻在了心上。后来知道了哈扎布,又转过头来,翻箱倒柜找他的歌来听,用“如痴如醉”形容,一点儿都不过分。有段时间,只要听到草原歌曲,甚至有谁一提到草原,我马上就会联想起他优美飘逸到无法形容的歌声。在哈扎布所有的歌曲中,我最喜欢的
异乡人   我渴望有一个安静的书桌。   但是,我没能如愿。我们刚来北京安家一个月,租住在中航广场内一间四十平米的小屋里,房价昂贵,我们在阳台上铺了一张小床,拉上窗帘,将其隔为二居室。孩子在北京一家高考培训班借读,放学后就在阳台的小桌上复习功课。只要他回来,我们做什么事都轻手轻脚,唯恐打扰这个高考的学子。   我常常走到屋子外面,那里有将近一亩的荒地,也许因为建筑审批时卡了壳,又或者其他原因
红红的骝岗山上  今天,我站在红红的骝岗山上,用尽洪荒之力搜寻你前世今生的踪影。  广州东涌,在伟大的唐朝,丝绸之路的起点上,你还是一片水深六七米的浅海。  一场深不见底的回忆,直到近代,那些滩涂、河汊、堤围,才造就了你的过往今生,才拥有更多的桨声和渔火。  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国家重点镇、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全国宜居镇、广州市特色名镇、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我在一连串响亮的名字里呓语、融
周亚鹰的长篇纪实文学《52栋》可谓是一部出新出奇的好书,搅人心绪,令人感动。  一曰细。这部书细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什么书能写这么细?周亚鹰写的是孝敬父母的点点滴滴。这些文字如同石壁流下的泉水,每一滴都清晰圆润。天下无论多么豪迈的人,孝敬父母一定做琐细之事。儿女心越细,父母越滋润。可谓愈细愈见孝心,孝事用不上大刀阔斧,也不应该提纲挈领,要点点滴滴做起来。  二曰趣。本书虽名为《52栋》,但不是胡子
北安是一块圣洁的土地,带着远古的光环,刻着历史的印痕,在神奇与美丽中释放着一幕幕精彩。  经考证,这里曾是金代曷苏昆山谋克治所,“南山弯”建有古城遗址。明朝属奴尔干都司,无人居住。清朝属绥兰道海伦直隶厅,但因系“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实行封禁。清末,光绪皇帝谕示实行解禁,放荒招垦。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北安地区开始有移民进入,渐渐兴旺。直到1911年(宣统三年)开始放毛荒。1914年(民国三年
满天的星斗眨巴着鬼眼,似笑非笑地看着他,好似洞悉了他心中的秘密。  二十一年来,悔恨与自责,匿伏在时间的皱褶里,稍不留神,就会跳出来讨伐他、撕咬他。  那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哦!魔咒般诅咒了他二十一年。  当初,只不过是一些念头。可那些念头一经冒出来,就蛇一样死死缠着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断吮吸着他的气血,啃噬着他的生命,在一次次假设、想象中,渐渐清晰、生动、丰满,犹如真实的人生。  那晚,他早早
五月初,村郭外,一盏一盏的石榴花是还没有撑开的红纸伞。   谁都不是太在意庭院里头顶上那些纵纵横横的葡萄藤的。去年冬天,修剪了它的藤蔓后,整整一个季节,它就像一团没有了云遮雾罩的黑褐色老蛇,默默地盘伏在庭院高高的藤架上,或者,就像一团被时光腐朽的黑绳,被我们遗忘在了村庄的屋顶上。冬天的时候,甚至有三两片的纸片或者是废塑料纸被淘气的野风不知从什么地方吹过来,挂在了那黑黑的葡萄藤架上,惹得我们隔三岔
“一朵云的色彩,简单的只有黑白,彩虹下善意的谎言。”那天上午离开时,忽然脑海中闪现出这首歌、这句词,不可抑制地在倔强呐喊。  彼时,平素典雅的郭蓉与温婉的小玲、淑娴的林蓉相拥话别,包裹得像个粽子,脸笑得像朵花儿,话软得像团蜜儿,作了我有些不合情境的背景。看见我大包小包下楼,她们不约而同抱住我说,要常来南昌看她们,也会常去饶城看我。那三张比云朵还明艳纯粹的脸上写满了不舍的真情,让我内心揪紧。我用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