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由来、实质及其反思

来源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old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后,美国作为唯一本土没有发生大战的国家,凭借受益战争及战后金融资本大量输出,以及援助德国与日本战后的重建,逐步建立起了经济、金融和军事霸权.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迫使英美资本主义转向新自由主义.苏联瓦解后,资本主义进入全球化时代,在资本主义几十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金融自由化的泛滥,导致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金融危机,从实质上讲,依然是强国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掠夺矛盾的爆发,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内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资本主义进入后全球化时代,未来世界有了更多的不确定型.对于美国主导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未来,由于西方左翼学者立场和偏见,得出的结论不一,但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理论的分析视角依然适用.
其他文献
标准化原理蕴含诸多内涵,作为一种科学范式和治理工具已成为塑造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方式.目前关于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的研究进路单一,理论解释力不足,对制定工作的系统指导有限.标准化原理导入党内法规的制定具有应然性和实然性必要,为阐发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作用提供了一种新思维.该框架围绕“统一、协调、简化、优选”四个方面为党内法规制定工作提供具体解释和发展思路,推进标准化原理的应用,能给加强党内法规制定研究、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开拓一种新的视野.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建党百年来中央首次冠以党和国家领导人姓名的法治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其主要特点大致表现为系统科学地阐述了党与法的关系、立足治理来建设法治体系、统筹推进党的建设与国家法治建设这三个方面.这三个主要特点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力建设与国家法治建设因具有共同的目的 即达成国家的善治而能够实现有机统一;治理理念作为达成善治所必需的理念起着连接党的建设与国家法治建设的作用;党运用法治思想和法治体系加强执政能力和领导力建设的根本目的 在于通过善治的达成来巩固和加强党的领
互联网的“去中心化”使原有的社会伦理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互联网广告生产的自主性和对称性等特征,导致了互联网广告传播中责任主体的模糊化,以及传播流程的失序化,进而给互联网广告传播的监管和治理带来众多难题.结合互联网平台的运行特质,有必要从技术伦理、规范伦理和德性伦理等维度入手进行互联网广告传播的责任伦理建构,从而促进互联网广告的良性发展.
实现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然.当前我国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还存在治理权力配置不合理与政策执行钝化、社企主体参与不足与主体内聚力弱、责任界定模糊与监督机制缺位等系列问题.推进跨域生态环境治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需要突破区域本位主义理念,凝聚协同治理共识;组建跨域协同治理机构,完善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职能体系;加快制度集成,完善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制度体系;完善运行机制,推动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制度势能向治理效能转变.本文从理念重塑、机构强化、制度集成和机制完善四个维度提出跨域生态环境协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心理层面的政治认同及情感归属,国家治理现代化突出依法治国基础上的科学化、高效化国家治理行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引领下,两者构成相辅相成的“同频共振”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持续铸牢,为迈向现代化的国家治理行动及其过程奠定思想基础、激发智慧力量、形塑行为规范.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顺利推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社会条件、筑就物质基础、拓展有效路径.推动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同频共振,需从夯实政治认同根基、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厚植中华文化滋
唐代边塞诗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一种将暴力浪漫化、崇高化的倾向,近于现代文艺“暴力美学”特征.在具体的艺术技巧方面,以拓展想象空间、意象跳跃性组合较为突出.中唐以后,暴力浪漫化的审美倾向在边塞诗创作中渐渐弥散,较有影响力的边塞诗作品中已经罕见“暴力美学”特征.究其原因,除唐帝国衰落和战争环境的变化以外,伴随着儒学复兴潮流回归的“诗教”观念亦是推动边塞诗审美转型的重要因素.
实施区域法治发展方略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影响着法治国家形态的具体实现.概念上,界定词语内涵及外延部分区分区域法治,在逻辑结构层面这是论证区域法治发展命题的起点.社会必然性的说明进一步从理论上诠释了“区域法治先行”的模式基础.之后,落实到价值内容,以回应特定区域的法治建设何以应对社会现实,何种意义上可以助益区域社会发展.认真对待区域法治发展,无论是作为一种事实还是规范,在推进区域发展、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都起着相当作用,应当不予遗忘.
教师角色行为随时代更迭而演化生长,在教育信念、职业认知、知识理解、教学方法等方面呈现其时代特色.农业时代教师秉承传道的观念,坚持客观主义知识观,教学方法具有传承与模仿性质,教师是知识与伦理的捍卫者;工业时代崇尚培养专家技术人才的观念,强调知识的科学性、实用性与生产性,教学方法具有程序化、技术化特征,教师是专业化教育者;人工智能时代则期盼回归教育的生命与生活的本真的观念,知识的复杂性、相对性与建构性等性质更为突出,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选择性与创造性特征,教师是教育创造者.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习近平关于革命文化的重要论述有其生成逻辑: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深刻影响、革命家庭优良家风的思想熏陶、长期从政实践的日积月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是其理论逻辑、情感逻辑、实践逻辑和现实逻辑.对革命精神、革命理想、自我革命、斗争精神等的深刻论析,构成了习近平关于革命文化重要论述的核心内涵.习近平关于革命文化重要论述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强调坚定文化自信,这是对革命文化的历史新定位;强调发扬斗争精神,对党员干部教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践行初心使命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述,这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创新理论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情怀,具体表现为“不负人民”的人民情怀、 “一代接着一代干”的共和国情怀、 “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情怀、 “为人类不断做出更大的贡献”的天下情怀.在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深入阐释和认真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践行初心使命重要论述所蕴含的道德情怀,对广大党员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