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幼儿游戏的综合性特征

来源 :学前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tiany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游戏是幼儿的一种综合性实践活动,其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不是体现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上,而是以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方式促进幼儿的全面协调发展。幼儿因其内在需要而喜欢游戏,他们主要享受的是游戏活动的过程而非结果,所以幼儿游戏通常不受时空和条件的限制而表现出很大的开放性,并指向幼儿在不同领域的综合发展。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为幼儿游戏的观察者和支持者,充分保障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努力为幼儿创设具有综合性与开放性的游戏环境,警惕幼儿游戏流于形式或演变为教师高控的活动。
  [关键词] 幼儿游戏;游戏特征;游戏价值
  游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种自我表现与自我表达行为,是一种基于个体体验和群体交往的生命活动。[1]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游戏是他们认识世界和构建自我的基本手段,是实现自我精神世界发育的关键方式。[2]游戏是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但在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制约下,游戏的个体发展价值出现了隐匿,如何看待游戏的教育功能以及如何处理游戏中的主体关系成了影响幼儿园游戏实践水平的重要因素。[3][4]随着幼儿园教育中幼儿主体性的不断彰显,要进一步促进幼儿的自主、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教师就必须重新审视游戏的内涵与特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和提供良好的游戏支持。
  一、幼儿游戏的综合性特征
  游戏是幼兒的一种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幼儿生命的本能。在游戏中,幼儿通过与实物的关联或想象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这一过程不仅是丰富幼儿经验、培养幼儿能力和个性品质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幼儿精神的过程。幼儿对游戏的体验往往是愉悦的,是自主自愿参加的,他们参与游戏不附加任何外在的功利性目的,因此,幼儿更为注重游戏的过程而非结果。[5]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是体现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上,它的基本价值在于以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的方式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协调发展,这一点构成了界定游戏内涵和判别游戏价值的根本依据。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游戏活动也只有从精神内涵层面去关照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才能更好地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6]教师也必须深刻把握游戏的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来支持和促进幼儿游戏的开展。
  第一,从游戏的目的和意义来看,幼儿主要享受的是游戏活动的过程而非结果。[7]游戏是幼儿生命的一种内在需要,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既不附带任何的功利性目的,也不存在考核的标准,它完全是一个幼儿生命自然展开的过程。但这种无目的性并不是指游戏缺乏价值,而是指游戏不以任何标准化和终结性的结果为目标,游戏是以过程性的表征方式来促进幼儿身体、经验、能力和精神等方面的自然协调发展,任何形式、任何水平的游戏都有可能为幼儿提供发展的机会和环境。
  第二,从游戏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来看,幼儿喜爱的游戏来自他们的内在需要而非外在规则。[8]幼儿自发的游戏能够给他们带来自主、自由、自然和自在的情绪体验,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进行即兴表演和自我表达。因此,尽管幼儿游戏会受到活动环境、游戏材料、同伴关系等因素的制约,但在更大的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幼儿的游戏兴趣、游戏需要以及身心发展水平,真正的幼儿游戏是幼儿自发和自主的,其内容和形式都是丰富多彩的。
  第三,从游戏的材料和环境来看,幼儿游戏通常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而表现出很大的开放性。幼儿通常会因陋就简而富于想象地开展游戏,任何空间都可能成为他们开展游戏的场域,任何材料都可能成为他们游戏的对象和工具,甚至没有材料也可进行徒手游戏。也就是说,作为生命的一种本能,幼儿会因为有游戏的需要而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环境来进行游戏。[9]成人在支持幼儿游戏时,要注意环境创设和材料提供都应服务于幼儿的游戏需要,不能让环境和材料遮盖游戏的价值和目的。
  第四,从游戏的内容来看,一切与幼儿经验和发展相关的内容都可成为游戏的内容。由于幼儿的发展具有经验性和整体性,他们的游戏内容也是综合性的。幼儿的游戏场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场,幼儿的游戏也具有不同的水平,但游戏始终是需要融合幼儿不同的生活经验并指向幼儿在不同领域的综合发展。[10]此外,由于幼儿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个体差异性,成人在选择和设置幼儿游戏内容时,应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内容选择,通过不同内容的游戏来丰富幼儿的知识与经验,并让幼儿在游戏中不断发展各项能力及学习品质。
  二、实现幼儿游戏综合性的基本策略
  成人和儿童具有不同的游戏立场,儿童视角下的游戏是自主、自发、自愿而不带任何功利性目的的,成人视角下的游戏则附加了特定的目的,即成人更为倾向于通过游戏来促进幼儿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发展。立场的不同可能会影响幼儿游戏的开展质量,且成人对游戏过程的支配会影响幼儿对游戏的参与水平。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着眼于幼儿发展的启蒙性、经验性、整体性和自主性,合理调适游戏活动过程中自身与幼儿的主体关系,为幼儿的游戏开展创设具有整体性、联系性和支持性的活动环境。
  首先,教师应该保障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保障和激发幼儿的自主性来增进其对游戏的有效参与。幼儿是游戏的发起者、参与者和评价者,只有幼儿自身对游戏有了迫切的需要和深刻的体认,才能使他们调动全身心的感官来参与游戏,并在游戏中获得全面和自主的发展。[11]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涉及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幼儿发展的领域和方向,第二个层次是幼儿发展的动力和品质。不管是为了使幼儿获得全面协调的发展,还是为了增进幼儿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能力,保障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都至关重要。因为游戏的内化过程需要以幼儿的主动参与为前提,幼儿对游戏的主动与积极参与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同化和顺应不同的知识与经验,以及更好地发展能力、精神和个性品质,并使他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事物的本质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保障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为原则,教师就不应过度地从成人的认识和立场去设置游戏的目标和干涉幼儿游戏的过程,不应对幼儿的游戏方式、游戏内容、游戏材料等进行强制的预设,而是应该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游戏需要,鼓励幼儿创造性地选择游戏形式和游戏材料,让幼儿能够最大限度地支配自己的游戏过程,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能力和学习品质等方面的综合和有效发展。   其次,教师应该合理定位自身在幼儿游戏活动中的角色,应该将自身定位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引导者而非主导者和支配者。在幼儿游戏中,教师通常容易延续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组织者、主导者和评价者的强势角色,[12]会不自觉地从成人的认识和立场出发设置游戏目标、主导游戏过程,追求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要学有所得,即追求的是游戏的结果而不是幼儿的游戏体验。然而,教师这种预设的游戏目标和游戏过程可能并不是幼儿感兴趣和迫切需要的,当教师将自己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强加到幼儿游戏当中时,幼儿不仅难以发展起有效的经验体系,甚至可能会引发对游戏的抵抗,从而导致低水平游戏或者假游戏的发生。幼儿游戏是由幼儿自身主导的游戏,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也是基于其自身对游戏过程的主动参与和积极体验,外在的强制违背了游戏的本质特征。因此,教师应该将自己定位为幼儿游戏的观察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应该在充分把握幼儿游戏需要和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游戏支持,帮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自主、自由地拓展游戏范畴和提升游戏水平,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实现自主成长和主动成长。
  最后,教师应该提升幼儿园环境建设水平,让幼儿的游戏具有良好的条件支撑。幼儿游戏是一种综合性活动,游戏的对象和内容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游戏的形式也丰富多样,而幼儿园作为一个封闭的、人为设置的空间,其环境构造与真正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幼儿园环境最大的特点是其目标的预设性、过程的规定性和时空的封闭性,如果教师不能够深刻把握幼儿的游戏需要及其游戏的特点,那么这种环境特性就会影响到幼儿游戏的开展水平,游戏也会演变成为一种程序化的课程教学。[13]环境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但这种育人功能的发生必须建立在环境的丰富性和良好的组织性基础之上。教师在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时,一是应该保持理念上的开放,要将幼儿园环境与幼儿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连,要着眼于环境对幼儿发展的有效促进;二是应该强调幼儿在环境创设中的主体性,要将幼儿视为环境创设的主体,让他们参与环境主题的选择和环境创设的过程;三是应该强调环境创设的过程性和动态性,要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不断更新环境,不过度追求游戏的教育意义;四是应该强调环境内容的丰富性,一切与幼儿生活和学习相关的内容都可用于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五是应该强调环境的综合性,要规避环境创设中的条块化和学科化,要以环境的整体性来促进幼儿游戏的整体性发生。
  三、教师应注意的重要事项
  幼儿园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育人活动,它必然承载着成人的价值目标与期望。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活动时,一般会在游戏主题、材料、环境等方面进行精心组织,这种组织固然可以提升幼儿游戏的目的性和组织性,但如果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期望过高和干预过多,那么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性就会被遮蔽,形式上的完美和结果上的看得见就会剥夺幼儿的游戏体验,使游戏丧失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因此,在合理调整幼儿与教师的主体关系以及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从游戏的本质出发来优化游戏的过程。
  首先,教师应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来把握环境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要注重环境的开放性和融合性。在游戏环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应该克服重物质环境而轻精神环境的倾向,要注重环境功能的整合,不能将环境过度地条块化和区域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注重环境内涵的提升,幼儿园环境不能只凸显美化和装饰功能,而是应该要与具体的内容相结合,让幼儿在环境内容的熏陶和感染下增进自身对游戏的参与程度,环境的育人功能不仅要体现在拓展幼儿知识与經验上,还要能够发展幼儿的思维和情感。
  其次,教师不仅要解放幼儿的生理与心理,同时也要解放自身的思想。幼儿游戏不是一种高控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也不必然带来幼儿在某一方面的显著变化和发展,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可能是潜在的或者具有延迟性。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游戏的过程中,不能以固定和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幼儿的游戏行为,而是应该在确立幼儿主体性的基础上促进幼儿对游戏的自主参与,注重幼儿在游戏中的活动体验。同时,教师也不必以幼儿游戏行为的达标程度来作为衡量自身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而是应该检视自己是否有效支持和满足了幼儿的游戏需要,应该与幼儿来共同建构游戏。[14]
  最后,教师应该警惕幼儿游戏流于形式及教育过度,让游戏演变为一种高控的教学行为或表演。幼儿身心发展的不足也意味着他们的发展具有更多的可能性,游戏给幼儿的发展适当地留白,让幼儿有自主探索和想象的空间,这才是游戏发挥其教育价值的关键。因此,教师不能将游戏演变为一种表演,让幼儿只是身体在场而精神缺席;不能给游戏预设过多的教育目标,让幼儿游戏演变为教师主导的教学。[15]幼儿游戏应该是基于幼儿个体生命发展需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应该以精神的滋养和发育来促进幼儿认知、经验、能力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乌阿茹娜,许双双,李丹.游戏性:促进幼儿发展的积极心理品质[J].学前教育研究,2019(06):25-34.
  [2][15]丁海东.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论儿童精神的人文性[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103,131.
  [3]孙甲茜.幼儿园游戏开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5:29-30.
  [4]裘指挥,袁园,约翰逊,等.中韩两国幼儿家长游戏选择取向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9 (01):74-84.
  [5]王建英,吴文丽.如何开展有效幼儿游戏活动[J].华夏教师,2014(08):65.
  [6]杨恩慧,邱学青.游戏内涵在我国学前教育法规中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9(02):41-47.
  [7]丁文.幼儿园游戏故事的价值[J].学前教育研究,2020(11):93-96.
  [8]黄贵,苏永骏.张宗麟幼儿游戏观研究[J].体育学刊,2012(04):66-71.   [9]王宏伟.如何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02):114.
  [10]董广新,王凤贞,梁锦芬.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社会性情感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01):45-46.
  [11]张天军.提升幼儿教师游戏指导策略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5):42-44.
  [12]邱向琴,孙嫣红,姜雯.游戏活动中教师角色的错位与归位[J].学前教育研究,2012(05):70-72.
  [13]丁海东,韩云龙.论游戏与教学的整合[J].学前教育研究,2007(12):50-52.
  [14]李宪勇,马婷.幼儿游戏中的教师角色定位[J].现代教育科学,2014(10):118-120.
  On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Children’s Games
  Yan Jiao
  (Xinghua Kindergarten of Bao’an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 Shenzhen 518101 China)
  Abstract: Game is key to children’s whole development. Children’s need for games comes from their inner life. The process, openness and comprehensiveness of games constitute the found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games. In the process of organizing games, kindergarten teachers should emphasize children’s subjectivity and reasonably define their role as the observer and supporter of children’s games. Teachers should also try to create comprehensive, sustainable and supportive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 to play freely. Children’s game based on their own interests and experience can promote thei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n cognition, emotion, personality and so on.
  Key words: children’s games, characteristics of game, value of game
  稿件编号:GF2021-08-01
  基金项目: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三五”研究课题“幼儿园户外区域联合游戏的组织策略研究”(編号:K20160515)
  通讯作者:焦艳,深圳市宝安区兴华幼儿园园长,E-mail:421762546@qq.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亟待关注。本研究基于对我国东、中、西部4223名乡村幼儿与5863名城市幼儿的父母问卷调查发现,乡村幼儿学习品质虽然整体发展尚佳,但是落后于城市幼儿;乡村幼儿学习品质存在异质性,发展不足型(包括危险型与不平衡型)乡村幼儿占比高于城市幼儿,发展良好型乡村幼儿比例则低于城市幼儿;乡村幼儿学习品质受到个体、
[摘 要] 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源远流长,数量、种类和内容都非常丰富,是十分珍贵的艺术、文化和教育资源。将民歌引入幼儿园教育中,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丰富幼儿园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促使幼儿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幼儿园应将民歌作为园本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民歌教育的组织性和目的性;应把民歌教育与幼儿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营造良好的民歌文化氛围来发挥民歌的文化化人功
职业教育属于整体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中职院校在强化其自身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能传授给n学生一定的职业素养和技巧,从而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发
随着新时代课程改革的进行,各高校的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也在逐步改善提高中,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结合前人研究n成果,就目前高校思政课实效性不佳的问题给出进一步建议,提
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各个领域人才数量需要不断增加、人才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而高职院校同样承担着为社n会发展、国家建设输送优质人才的教学重任。为此,高职院校
期刊
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时期,建立基于“以人民为中心”视角、以服务功能为导向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模型和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依据监测理论模型,
[摘 要] 交往礼仪是个体交往能力的外在表征,同时也是个体素质的综合体现。交往礼仪行为的发展可以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形塑儿童的行为和价值观念,优化儿童的交往过程和交往环境,使其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儿童交往礼仪行为的发展具有过程性、外在规制性、综合性等特点。为促进儿童交往礼仪行为的发展,幼儿园应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建构系统的礼仪教育课程,强化儿童交往礼仪的行为实践,促使儿童将外在的交往规则和
[摘 要] 园本课程建设过程就是教师开展专业实践、提升教育智慧、发展专业意识与专业立场的过程,所以园本课程建设既依托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又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场域和机会。具体来说,园本课程建设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自省,增进其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完善其专业能力体系;提升教师的职业情感,优化其专业信念。因此,在挖掘和重组园本课程资源时要注意拓展教师的知识范畴和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文化旅游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如何走文旅融合路径成为了公共图书馆人关注与思考的问题,本文以立体式阅读体验为基础,通过总结江宁区图书馆为市民读者打造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