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研究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pl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题的提出
  
  儒雅的言谈举止、文明的礼仪形象、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公民的人格规范与道德标准,是社会精神文明的要素,是民族文化传统的象征,是国家治国教民的基础。良好的礼仪习惯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完善人格修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冼村小学是一所具有74年历史的老校。随着广州经济的腾飞、城市的拓展,学校所处的大环境——珠江新城已经成为大都市中心区的黄金地带,形成了一个以金融、商务、文化为主的展示广州整体形象的核心。它对市民的思想素质、文化层次、道德修养,无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然而,作为一所“城中村”小学,学校所处的小环境却并不尽如人意。由于长期地处城市边缘,孩子们或多或少地沾染上了一些不文明的习惯。主要表现在:文明礼貌差,脏话、粗话脱口而出,对父母大声呵斥,随意进入教师办公室,看见老师不问好或用左手行礼;卫生习惯差,指甲长、衣服肮脏、颈脖子下存有污垢……为此,学校确定把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以“学会做人,从知礼开始”为突破口,努力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文明程度,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从构建和谐校园入手,进而为形成和谐社区做出有益的探索。
  基于此,学校确立了“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研究”课题,提出如下研究设想:通过在校园内营造浓郁的以礼仪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礼仪体验活动,通过礼仪校本课程的开设和礼仪校本教材的建设,通过少先队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提高意识,参与体验,自觉训练,从而习得礼仪的基本常识,做到在校内外言谈举止文明,待人接物有礼貌,与人交往讲礼节,并以良好的礼仪习惯向其它行为习惯辐射,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
  
   (一)建构礼仪习惯养成的形式与内容
  1.以日常管理和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礼仪教育渗透于学校管理的细节中。礼仪习惯的培养和其他任何一种习惯的培养都应遵循恒常性的特点,且多方面渗透,经常性渗透,让学生感受到礼仪习惯在我们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间、升旗、午休、上学、放学、进入教师办公室……都应该有明确的礼仪要求,让孩子们懂得课堂上的认真倾听、控制噪声就是一种礼貌。同时老师们也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礼仪教育因素,将礼仪教育有机地渗透于学科教学中。
  2.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历史、现实的礼仪教育资源,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礼仪习惯的养成应该具有系统性、计划性。开展课题研究后,我们自行开发了《礼仪手册》、《礼仪教材》等校本教材,使礼仪教育有本可依,成为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3.设立并依托“礼仪银行”这一载体,出台礼仪教育训练细则。“礼仪银行”就是仿照银行储蓄的形式,引导学生把自己在学校、家里和社会上的符合礼仪准则的行为兑换成一定的礼仪积分存入“礼仪银行”,每月进行一次结算的体验教育活动方式。学校少先队总部成立“礼仪银行”总行,各中队成立分行。总行、分行分别设行长和副行长职位,负责队员们的礼仪积分。每班均有一张由“礼仪银行”总行统一印发的 “月份存储单”,上面记录着某中队某月份的礼仪积分存储情况,以此作为存储的凭证,每中队的礼仪积分纳入文明班评比活动。每位队员也有一个由“礼仪银行”总行统一印发的“礼仪银行存折”,上面记录着某队员的礼仪积分存储情况,以此作为凭证,评选每月的“礼仪之星”。通过树立“礼仪之星”的榜样作用,在全校学生中树立“知礼明耻”的风气。
  4.开发礼仪棋,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无痕教育的乐趣。学校曾经为学生课间的追逐打闹备感头疼,如何结合礼仪教育来改变这种现象呢?受飞行棋的启发,我们结合礼仪的点滴要求设计了“礼仪飞行棋”。校园一度掀起了课间“礼仪棋”热潮,追逐打闹代之的是“轻声慢步”、“靠右慢行”。
  5.以系列活动为辅助,在活动中触动心灵。对于小学生来说,礼仪教育、礼仪习惯养成的要求不能仅靠说教和灌输,也不能寄托在一两次的活动中,而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渗透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烙印在孩子们的心上。两年来,学校开展了如下主题活动:
   (1)变一般化、常规化、程式化的开学典礼为主题教育式开学典礼。如:“学会做人,从知礼开始”开学典礼。邀请省课题组的专家、街道、教育局领导参加。会上有校长的动员讲话、少先队的倡议、领导激励、行长竞选演说、礼仪知识竞赛等。在学校,开学典礼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仪式,不仅仅是一个“典礼”,它成为了一种轻松、喜庆、欢快、热烈的具有专题教育功能的活动。
   (2)变休闲型、游览型、观赏型的郊游活动为寓教于乐式的郊游活动。如:我为文明旅行献力量。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广州市越秀区白云山旅游风景区派发“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的宣传单,向广大市民宣传文明旅行公约,在活动中身体力行,有礼貌地向游客问好,拾起地上的矿泉水瓶等废弃物,帮助老人提重物等。
   (3)“知书达礼”知识竞赛。学校在四年级举行了“知书达礼”知识竞赛。竞赛围绕课内外科学文化知识和小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上应遵守的礼仪行为,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比赛。通过知识竞赛,巩固学生的文明礼仪知识。
   (4)“礼仪之泉濯我心”主题大队活动。举行“礼仪银行”总行行长、副行长竞选活动,并穿插以礼仪为主题的文艺表演。
   (5)“创书香校园,做礼仪学生”主题大队活动。在朗诵、小品、快板表演和签名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
   (6)“好习惯、好人生”军事体验夏令营。自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来,每年暑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好习惯、好人生”军事体验夏令营。在实践中培育学生信念、勇敢、健康的品格,养成良好的做人、做事和学习的好习惯。
   (7)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这种活动有固定时间,也有随机的训练。固定时间通常是利用班队会,通过创设情境和扮演生活中的某一个角色,来学习某些场合的礼仪规范。随机的训练则随时可以进行,例如,某天辅导员先后让二年三班的四位学生到教师办公室请老师到教室去一趟。四位学生分别完成任务后,辅导员向办公室的老师了解学生在“请”的前后是否遵循了礼仪规范,结果是没有到位。针对这种情况,辅导员当即在班里引发学生讨论“进老师办公室应该怎样做?”,讨论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情景模拟表演。
  通过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体验、在角色扮演中感知、感悟、感触,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6.以家庭教育为保障,构建礼仪教育网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民主平等、相敬如宾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样,一个粗鲁、放任自流的家庭也会在孩子的身上烙下不拘小节、缺乏规矩、不守规则的痕迹。因此,做好家长的工作,让家长认同学校的教育宗旨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家长进行了培训,利用家长会、家访、电访、书面材料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目的、教育理念以及培养学生习惯和礼仪习惯的重要性,对家长提出要求,并请家长参与评价。
   (二)探寻礼仪教育的规律,初步建构以礼促德的教育模式
  学校构建了“三纵”、“三横”的礼仪教育网络,有计划、分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见下图)
   (1)夯实基础——立足学校——形成习惯:首先在校内,从最基础的以礼仪教育为中心内容的养成教育入手,对孩子进行尊敬老师、文明礼貌、讲究卫生、遵守纪律、努力学习的教育,形成良好的习惯,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
   (2)扩大范围——延伸家庭——造成影响:在学校礼仪教育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将德育工作延伸到家庭、到社区,对孩子进行尊敬父母的孝心教育,热爱故乡的感恩教育,尊老爱幼、扶残助孤的爱心教育,热爱劳动、服务社区的劳动教育,做一个父母、邻里喜欢的好孩子。
   (3)提高层次——走向社会——树立口碑:提高礼仪教育的层次,对孩子进行爱党爱国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温良恭谦让的谦谦君子教育,“八荣八耻”小公民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在社会上有一个良好的口碑。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
  
  1.提升了教师的礼仪素养。礼仪教育的开展不仅使学生受到了教育,而且使教师的礼仪素养得到了提升。教
  师更为注重个人端庄、得体的形象,更为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更有意识地去发挥自己言传身教、以身示范的作用。教师礼仪素养的提高还体现在对学生有了更多的微笑,有了更多的和颜悦色,能够主动为学生营造平等愉悦的教育氛围,增强了教育的效果,促进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升华。去年教师节前夕,学校进行了“我最喜欢的老师”的评选,有六位老师当选为学生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在家长开放日的问卷中,对于“您对学校教师是否满意”的满意率达100%。
  2.学生的文明礼仪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礼仪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人格具有促进作用,在养成礼仪习惯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尊重他人,学会了宽容,学会了遵守秩序,学会了感恩……促进了学生整体素养和健康人格的养成。现在,学生见到老师都能主动问好;经常使用文明礼貌语言;接收礼物时能够伸出双手,并表达谢意;大部分学生能向来宾问好;骂人、给人取绰号的现象少了,随手扔垃圾的现象少了;主动帮助同学的多了,爱护公共财物、主动关心集体的多了。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在尊重父母、感恩父母、协助父母、长辈做家务方面也较以往有进步。为四川灾区捐款过程中,同学们积极踊跃,利用各种形式向灾区人民表达爱心。
  3.家长的文明礼仪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师生发生变化的同时,学校的礼仪教育也逐渐辐射到学生家长,我们欣喜地发现近两年来家长们的文明礼仪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表现在不穿拖鞋进入校园,见到老师能主动向老师问好,敲门进入教师办公室,在得知老师要进行家访时提前大搞卫生。在与学生的访谈中得知家长对待孩子多了亲切的关怀,少了责骂;多了商量的语气,少了强迫的态度……
  当然,礼仪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学校还要思考如何根据德育长期性、周期性的特点,反复抓,抓反复,思考并实施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提出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使我们的养成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文执笔:郑蕙)
  责任编辑 王清平
其他文献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教育是一种充满不确定的事。”的确,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灵性在课堂中进行共享、碰撞、对话。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深入,学生的生命和个性得到了尊重,品德课堂正由静态走向动态,由呆板变得鲜活,我们每天都在享受那一句句富有创意的话语、一次次情感的碰撞与交融。把握每一个瞬间的生成,就能使品德课堂充满智慧、活力四射!     一、善待突发事件   
品德课程中的“教学游戏”,是指“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教学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儿童游戏时,总会兴致勃勃,全身心地投入。顾明远教授指出: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精神,一种平等的精神,一种过程本身就是结果的非功利精神”(《教育大辞典》)。游戏精神与品德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完全相吻合的。  品德课程教学游戏的实施,要求与学习内
合起最后一本作文本,放下手中的红笔,思绪却依旧沉浸在孩子们的话语中。脑海中不时浮现出孩子们纯真的面貌,温暖的笑容。我被一种感动的情绪环绕着,不舍从中走出来。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下午,我坐在公交车上,看着雨水急速从玻璃上划过,脑海中想着的却是下午的作文课。紧急的刹车声让我从沉思中回到了现实。原来,为了躲避一位横穿马路的行人,车头撞到了人行道的护栏。看来,车是走不了了。上课肯定要迟到了,怎么办?焦急
人物速描    周爱芬,浙江省杭州市翠苑第一小学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作站中小学德育工作室导师,浙江省“领雁工程”省级骨干校长培训实践导师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实践导师组组长,浙江省品德与生活(社会)学会理事和学术委员。先后执教国家、省市区观摩课二十多节,发表论文和教学设计十六篇,主编和参与编写著作六部,主持和负责国家级、省市立项课题十多项,应邀讲学和送教四十多次,指导多位年轻
轻云掠过山峦,净化了心灵的晴空;蜜蜂飞过花蕊,酝酿了甜蜜的事业;人走过艰难而又彷徨的岁月,挥洒出了真诚与永恒。生命的历程需要点燃与之相伴的灯火,需要一种执着,一种追求,一种向往。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静心沉思,心头仿佛有一泓清泉,莫名地感动着自己。是那盏心灯告诉我,应该心平气和面对一切。  深沉的夜,点燃一盏心灯。熬尽长夜,便能见到黎明,饱受风霜,便能拥有快乐,落尽寒梅,
【摘要】传统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各有自身的特点。本文通过对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各自的优点与缺点进行简要阐述,并讨论如何将板书与多媒体进行有机结合,以达到优化技校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校英语课堂教学  【Absrtact】Traditional blackboard teaching and multimedia teaching have the
编者按:学校德育,顾名思义,是启发孩子向善的教育。要在学校教育中引导孩子向善,需要校园环境的熏陶,需要教师榜样的示范,也就是说,只有善才能启发善。那么,学校管理者、学校教师为孩子做出善的榜样了吗?学校制定的制度,老师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就真是道德的吗?用道德的眼光审视当下的学校德育,我们可以发现诸多反德育现象。深入剖析其原因,探寻解决的对策,对于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无益是很有帮助的。
【摘要】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容易出现叛逆思想和行为,教师给予合理引导和教育,才能够使中学生少走弯路,保障其健康成长。因此,德育教育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在初中英语教学开展德育教育,从生活角度出发,为学生组织教学素材,既能够丰富课上教学内容,提升英语教学趣味性,又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与学习态度,实现初中英语德育、智育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中学英语;德育;生活化;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赵春梅,福
【摘要】对于九年级英语复习教学这一简单但又复杂的工作来讲,其过程就是对初中所学知识的再整理、再认识,不仅要注重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考查力度的适当增加,还要充分保障学生成绩的客观公正性。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初中英语复习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简介】汤小霞,福建省浦城县梦笔学校。  在高中英语教育革新发展背景下,除了授课理念、方式的及时更新与优化之外,复习教学策略方法的创新探索也是不容忽视的。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学校化、智育化、成人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同时,家庭教育中,培养子女如何做人的教育正日益淡化,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子女走进学校、走入社会过程中一系列不良现象的产生。教育专家认为,家庭教育中父母忽视对子女的“心灵教育”是导致这些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  传统观念认为,家庭教育只是为学校教育打基础,是学校智育的补充。这种误解和偏见,是家庭教育学校化、智育化的根源,其结果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